拖延症竟是只臭猴子,打敗拖延怪需要先了解這兩點
最近很多寶媽寶爸都在問小編怎麼幫助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孩子總是做事拖拉,家長們擔心ta在未來社會難以立足。
其實別說孩子了,大人們也在被拖延症所折磨,每年新年伊始定下一堆計劃,結果1個月不到就拋諸腦後了,回頭看了一眼自己的孩子,發現ta做作業拖拉,還經常做事做到一半就跑去玩了,果然親子同心,是祖傳的拖延症沒錯了。
因拖延造成的計劃流產總是伴隨著痛心疾首的自責和再來一次的決心,但再來一次可能還是如此,悔恨的淚水尚未乾透,我們又迎來了新一波的拖延。然而這樣的過程並非我們普通人所有,很多名人也飽受拖延之苦,在此分享兩則小故事,願看過之後能幫助你獲得一絲竊喜信心。
好巧,你也有拖延症啊?
胡 適
胡適先生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這位兼具多項頭銜的大師在20歲時也陷入過拖延症的苦惱中過。
胡適在留學日記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胡適的「打牌日記」非常有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段落是根據日記原文刪減而來的,胡適先生其實每天仍有保持學習習慣,但是並沒有達到他自己預定的目標,當時也沒有「拖延症」一說,他在日記中將此稱為「無恆」之病,認為這是「今日通病」,並不只有他一個人有,為此還專門想出了3招解決辦法:第一,一本書不讀完不讀其它書;第二,做課程表,類似我們常做的目標清單;第三,時刻反省自己。各位家長不妨拿來參考一下哦。
王 家 衛
王家衛導演的拍片速度業內聞名,《一代宗師》從2009年一直拍到了2013年,但其實籌備工作從2001年就開始了,中間有幾部其他導演拍攝的葉問電影都上映完了,他還在「磨刀」,宋慧喬也因為拍攝該片被困在國內很久,非常想念家鄉,王家衛為了防止她逃跑還叫人把她的護照看好。
有傳聞到後來投資方也耐心全無,直接下達deadline,王導這邊才匆匆忙忙做好後期趕緊上映,導致第一版《一代宗師》的片尾字幕非常粗糙,好像是從文檔里複製黏貼出來的一樣。
其實有拖延症的名人還有很多,比如雨果,為了能專心寫完《巴黎聖母院》,叫僕人把屋子裡的衣服都拿走,自己一絲不掛待在家裡專心寫作。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也是拖了20年才開始寫,由於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多做展開了。重要的是,大師們尚且如此,孩子們做事拖拉也就情有可原了,畢竟,拖延症這事吧,還真不能怪小朋友,實在是我們的本能在作怪。
拖延怪,你這隻臭猴子!
TED演講上有一期曾講過拖延症的成因,演講者用兩幅圖分別表示沒有拖延症的人和有拖延症的人的不同「大腦構成」。
無拖延症的人的「大腦」
有拖延症的人的「大腦」
可以看到,這兩個大腦里都有一個火柴人在控制船舵,這就是我們大腦中的理性決策者,我們可以靠他制定計劃、設立目標、做出決定,但每當我們準備做出行動時,拖延怪這隻「臭猴子」就會出來搗蛋了。
「寫完作業我想把明天的新課文預習一下。」
「不,你不想。」
就這樣,拖延怪一次又一次破壞了我們的計劃和目標,但我們卻拿它完全沒有辦法,因為它就是我們本能的一部分,這一部分令我們看不到過去和未來,只想獲得當下的滿足和快感,尤其在面對一個艱巨複雜的大任務時,及時行樂還能幫助我們逃避掉面對任務的焦慮感。
當然,拖延症的形成還會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比如追求完美,不斷做著準備工作卻遲遲不肯開始。但最常見的情況往往就是我們及時行樂的本能。當你發現孩子磨磨蹭蹭遲遲不肯開始動筆寫作業時,很多時候就是這隻「臭猴子」在作怪,它不斷告訴小朋友們:不如先看會兒動畫片再做作業,不如先吃點零食再整理房間。
我們真能打敗拖延怪嗎?
人到中年之後,便越發能理解白駒過隙、光陰似箭的含義,但嬉戲玩鬧中的孩子們卻不知,現在的一分一秒全是生命的恩賜,家長們不免著急,到底有沒有辦法幫助孩子們解決拖延症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這幾件事。
別浪費你的意志力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達到的程度是每天自覺練習鋼琴1小時,複習功課1小時,運動1小時,畫畫1小時,看課外書籍1小時,那小編也只能祝你成功、慢走不送了。當然這樣的孩子確實存在,他們大部分都依靠家長的監督催促完成任務,只有極少數極少數孩子能做到不依賴他人鞭策依然過著極其自律的生活,但這些孩子並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內。
我們今天討論的其實就是普通孩子,他們會偷懶,也會偶爾毅力爆發,但不管是他們還是那些非常自律的孩子,大家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常常會遭遇這種情況:滿心歡喜定下非常豐富詳細的計劃表,然後在前3天或一個星期里呈現出「打雞血」般的積極狀態,迅速將意志力消耗完,接著就只剩下對計劃的疲憊、厭倦和重重壓力。
因此,如果想讓孩子做事不拖拉、平時生活有計劃,最好能從一個小的點開始執行,可以是每天堅持看15分鐘書,也可以是一回家就得做作業,具體目標由孩子和父母共同協商,千萬不要執著於浩繁冗雜的時間安排。
興趣和Deadline都是第一生產力
有些家長或許會說,意志力可以培養。確實如此,人們在應激狀態或是壓力環境中更加容易爆發意志力,這就是為什麼在圖書館裡看書比在家裡看書更容易執行。
小朋友和爸媽相處慣了,有時不願意聽從家長的話,這時那些相對陌生又嚴肅的親戚、具有權威感距離感的老師都能令孩子們感到一絲壓力,壓力可以驅走我們內心的拖延怪,讓理智重新掌控大腦。比較極端的表現非Deadline(最後期限)莫屬了,期末考試前的通宵複習和開學前的流淚補作業都是孩子們意志力大爆發的時候。因此,適當給孩子施加一些壓力有助於他們從逐樂的本能中脫離出來,減少拖延的情況。
但應激反應和壓力環境畢竟不是令人快樂的事情,時間久了也會讓孩子們疲憊不堪,只有孩子們真正喜歡做這件事時,他們才會表現得非常積極而富有活力,完全不需要人催促,所以,興趣才是第一生產力。遺憾的是,每個人總是或多或少要做點自己毫無興趣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壓力來敦促自己不要再拖拖拉拉了。
緩解拖延症的小建議講了那麼多,似乎只有理論卻沒有方法,好吧,這裡分享一些實用的建議給家長們參考一下哦。
改變環境
改變環境的意思就是將環境中利於拖延的因素隔絕開來,具體做法因人而異。比如限制孩子們玩手機平板的時間和時間段,不睡覺時不要躺著,休息日在家時不要穿睡衣,太舒適的環境會令人的意志更加薄弱。
做喜歡的事形成良性循環
一旦我們被逼著做討厭的事情,我們就開始耗損自己的意志力,到最後我們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動力也不夠了。要想形成良性循環,家長們就不要逼著孩子去做那些可做可不做但孩子並不想做的事情了,不如積極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在愛好中逐漸學會堅持與努力,並將這種堅持帶到生活中的其它方面。
家長的示範作用
如果家長自己也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就不要怪孩子們做事拖拉了,畢竟這種拖延也是父子相傳、源遠流長。要想解決孩子的拖延症,家長自己便不能一回家就葛優躺看電視了,也不要整天刷手機卻怪孩子不看書學習了。
不知道你怎麼對付自己或孩子的拖延症,
不妨在留言區分享給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