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好論文、 兩年半抱倆娃,這位女博士是怎麼做到的?
學而有道
推文時間:每周三晚,不見不散!
「壹學者」熱誠歡迎您賜稿或薦稿
投稿郵箱:yixuezhe@rucdm.com
來源:公共管理研究(ID:cpar2016),作者:唐娜(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期間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學一年。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
回顧讀博的這些年,我很樂意將自己這段涅槃重生的心路歷程整理分享。這既是對自己求學旅程的一次回望,也希望能為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弟學妹們提供一些經驗教訓。
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
本科時,自己對於公共管理的認知,還是非常模糊和粗淺的。碩士的第一年,得益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提供的寶貴機會,我有幸能夠參與兩項世界銀行資助項目的課題研究。其中一項課題《青海省減貧發展戰略研究》,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也讓我的想法發生了悄然的變化。
2007年12月,在到達青海之前,我在腦海中盡情憧憬著:「青海青黃河黃,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皓皓山蒼蒼,祈連山下好牧場,這裡有成群的駿馬,千萬匹牛和羊……」
那是怎樣一幅美麗壯闊的畫面。但是,當飛機臨近青海省,由於是枯草期,眼前的景象讓我驚詫不已:一望無際的黃土,連綿起伏的荒山。沒有綠色,到處都是清一色的土黃。就連山上吃草的羊群,都是一樣的土黃色,一派蕭條、荒涼的景象。
課題研究期間,在文獻閱讀、資料查詢、數據收集之外,我們幾位碩士生在指導老師、博士後和博士師兄們的帶領下,多次前往青海省各地區調研,與基層政府官員座談,深入貧困農牧民家中訪談。
貧困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惡劣的生活條件、嚴重的貧富差距,小富裕掩蓋下的大貧困、落後的思想觀念、貧困農牧民杳無希望的精神狀態,這些帶給我深深的震撼,讓我深刻體會到了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必要。
我發現原來公共管理並不只是書本上那些遙遠的理論和知識,而是可以對社會現實產生如此真實影響的政策和措施。這也讓我再一次意識到自己學術基礎的薄弱,渴望通過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去探索公共管理的奇妙。於是,我就這樣踏上了讀博的漫漫長路。
因為博士學習大多需要4-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此在開始這段未知旅程之前,建議學弟學妹們最好先想清楚,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或者想要的生活。對於還具有選擇權的本、碩學生,盡量選擇你所愛的。
如果你很享受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甚至將教學科研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方向,那麼請勇敢地讀博士吧!
如果你更感興趣投身社會實踐,懼怕讀博幾年帶來的機會成本,那麼就請早些工作吧!
而對於已經上船的博士生,既然回頭無岸,那麼就愛你所選擇的,不要在猶豫不決和痛苦彷徨中蹉跎了歲月。因為,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在這段風雨兼程的旅途中,相信你也一定能夠收穫別樣的風景。
比我們優秀的人,真的比我們更加努力
雖然有幸得以保送清華讀研,但作為一個本科非清華畢業的研究生,老師們和清華土著同學的家國情懷、專註勤奮總是讓我汗顏。數年清華園學習的經歷,無數次讓我意識到「校強我渣,優秀的人都是相似的勤奮,而平凡的人卻各有各的懶惰」。
在學期中期,氣溫接近零度而又沒有暖氣的深秋北京,即便你光速騎行、一路小跑、於8點之前趕到,但是圖書館門口依然每天排!長!隊!
我的博士導師楚樹龍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堅持閱讀國內外重要報刊和學術期刊,教導我們對任何問題都要獨立思考、求真務實、全面了解、謹慎結論。
院長薛瀾教授身兼數職仍然不忘初心,致力於將清華公管打造成彰顯「中國特色、國際視野、清華品牌」的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學院。
副院長朱旭峰教授在繁忙的行政事務和教學任務的同時,依然每天閱讀文獻,筆耕不輟,短短一年半就在著名國際期刊連續發表7篇英文學術論文,系統地講述地方政府創新擴散的「中國故事」。
我的碩士室友徐佳君具有超強的學習力和執行力,本碩博橫跨英語、公共管理、經濟學三大專業,現在北京大學任教,是我永遠望塵莫及的學術榜樣。
我的碩士同學程莉,2009年畢業即紮根汶川,轉眼九年,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致力於公共事業的理想。
我們學院的很多院友,放棄了大城市的優渥條件和工作機會,奔赴邊疆、深入基層,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青春……
雖然在清華園學習、生活的每一天,都倍感壓力山大,但畢業後才發現,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這裡,似乎你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能夠與這樣一群優秀的師長學友為伴,實在是人生的幸事。
好論文是改出來的:單兵作戰or抱團取暖
與本、碩學生最大的不同就是,博士生不僅需要學習知識,而且需要傳播知識甚至創新知識,很多高校也將博士生的學術發表情況作為考核指標和畢業條件。但是,學術發表一定是以充足的學術輸入為前提的。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才能下筆如有神」。因此,要利用學校購買的中英文資料庫,儘可能地多看文獻,尋找理論對話的可能。要利用聆聽講座、交流訪學和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的機會,追蹤本領域的學術前沿,尋求與學界師友的合作機會,努力用別人看得懂的語言和邏輯講好中國故事。
聆聽多位學界牛人的經驗分享後我發現,時間管理幾乎是每一位老師強調的重點和制勝的法寶。我們不能奢望能夠擁有整塊的時間,而要學會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
不要放過一閃而過的學術靈感,將論文撰寫和發表早日列入議事日程。最好能夠明確每天文獻閱讀和論文撰寫的「小目標」,完成比完美更加重要。
不要奢望長時間憋出一顆金蛋,而要努力實現天天下蛋。
論文初稿形成之後,可以利用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的機會,儘可能多跟學界同仁交流。一方面,可以及時接受同行專家的專業點評,不斷完善論文;另一方面,這有助於建立自己的學術人脈,增強從事學術研究的信心。
關於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是否與人合作,兩者各有利弊,見仁見智。單兵作戰的好處是協調成本低,也更能體現學者的獨立研究水平;抱團取暖的好處是合作者之間可以互相督促,將每個人的空閑時間都利用起來,增加學術產出的數量。
機會總是會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
在國外,很多學校的博士畢業生,可以用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作為畢業成果。馬亮老師曾將這一模式概括為「三一工程」,即三篇essays=一本dissertation,並可以將其細化為一篇系統性研究綜述、一篇理論模型構建文章、一到兩篇實證分析論文。
雖然國內大多數高校還沒有開始採用這一模式,但如果能夠早做準備,還是能夠少走很多彎路,讓博士生活更加淡定從容的。
對於低年級博士生,尤其是那些曾經接受過系統學術訓練、具有碩士學位的普博生,如果能夠在導師的指導下早一些明確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那麼就可以在整個博士學習期間,帶著研究問題和批判性思維方式實現自主學習,並將文獻閱讀、課程學習、論文寫作和學術發表更好地結合起來。
比如說,在上學科導論課或者文獻閱讀課的時候,將自己研究領域的國內外文獻做一系統梳理,既可以完成課程要求,又可以在課程老師的指導下,形成一篇像樣的文獻綜述,甚至完成一篇研究綜述的論文發表,為自己的博士論文奠定理論基礎。
比如說,在學校組織的寒假、暑假社會實踐時,帶著研究問題進行問卷設計、數據收集和調研訪談,不僅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理論聯繫實際,而且能為自己的博士論文積累豐富的一手調研資料。
又比如說,在上研究方法課程的時候,基於自己前期的文獻綜述、研究設計和調研材料,運用課程所學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進行實證分析,甚至完成幾篇案例分析或者實證研究的論文發表,在課程老師的專業指導下完成學術研究。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在博士導師和課程老師的指導下,輕鬆拆解並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的主要內容和在學期間的論文發表要求。這不僅為自己的博士研究贏得時間,也為今後的求職之路增加籌碼。
那些打不倒我們的,終將使我們更加強大
熟悉清華公管的師友一定知道,與其他學校的博士生相比,我們的培養周期更加漫長,培養過程也更加嚴格。我們在入學、博士生資格考試、論文預答辯等各個環節,都會面臨學院的嚴格考核和淘汰機制。有些環節的淘汰率甚至高達30%。因此,清華公管的博士畢業一般需要5-7年。
但是,這段在求學之時看起來異常辛苦甚至痛苦的旅程,現在想來那些努力奮鬥的日子,卻是自己成長最快的一段時光。
與導師的討論讓我領悟:「老師批評你是認為以你的能力可以做得更好」。
與於安老師的交談,讓我深感:「公共管理的學者一定要有家國情懷和凜然正氣」。
朱旭峰老師的鞭策,讓我意識到:「學術研究要麼得有功勞,要麼得有苦勞,要永遠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戴亦欣老師的開導讓我釋懷:「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博士期間的辛苦磨鍊或將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與鄢一龍老師的交流,讓我羞愧自己的閱讀速度,甚至趕不上師兄成果發表的速度。
品讀梅賜琪老師的文章,讓我發現原來學術研究不僅可以很有料,還可以很有趣。
研習人大公管劉鵬老師的著作,讓我感嘆一本優秀定性研究成果的美妙。
聆聽人大公管馬亮老師的講座,讓我深思「當我們還在為發表一篇學術論文而苦惱的時候,牛人們早已發文如灌水,在用供應鏈管理的方式確保可持續的論文發表了」。
所以,在博士修鍊的過程中,不要害怕前路漫漫,不要畏懼顆粒無收。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越努力越幸運。只要一直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懈努力,終有一天我們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寫給女博士:魚與熊掌難以得兼
之所以說我的讀博經歷非典型,是因為我在博士期間幹了一件非常瘋狂的事情,兩年半抱倆娃。如果要給自己的努力程度和自信心變遷歷程畫一條曲線的話,生娃絕對是我求學之路上不期而遇的拐點。
家庭生活的瑣碎與學術研究的緊湊,讓我分身乏術。現在說來,連我自己都難以相信,那是一段怎樣外表堅強、內心脆弱的艱難時光。看著昔日同窗好友的學業、事業都風生水起,而自己卻始終停滯不前甚至不斷倒退。不敢見老師、不願聯繫同學,不想寫論文。喝了很多碗心靈雞湯,卻依然過不好生娃後、畢業前的生活。
導師的寬容,家人的體諒,沉浸於天倫之樂的快樂,讓自己像一隻頭埋在沙子裡面的鴕鳥。雖然內心極度焦慮、自信全無,但外表還是儘可能裝出漫不經心,享受當下。只是,在一次次的午夜夢回之後,腦海中的論文思路、分析框架和數據模型揮之不去,才警醒我,既然無法逃避,那麼停下來煩惱不如站起來奔跑,這樣就算中途跌倒了,至少倒下時頭也是沖著正確的方向。
於是,我排除萬難地進行實地調研,多次走訪衛生主管部門、藥品生產和經營企業,並在公立醫院和基層衛生機構進行參與式訪談。
從最開始地方政府官員對我心存顧忌、謹言慎行,到後來與我親如朋友,大力支持;從最開始藥品生產流通領域的管理層對我忽冷忽熱、不以為意,到後來與我推心置腹、鼎力相助;從最開始公立醫院管理層和科室主任、臨床醫生對我心生疑慮、防範有加,到後來與我敞開心扉,共享資料,我在一點一點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努力。
於是,我回到學校,置辦健身卡,過上了白天圖書館、晚上健身房的瘋狂生活。其實,我只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磨礪自己,激發鬥志,也真正過一回畢業論文階段的博士生應該有的純粹校園生活。
坦白地說,現在看來,也從心底深深感激這段沒日沒夜的奮鬥時光。不是它們,我不會知道學院圖書館有最新最全的國內外期刊和各類統計年鑒,學校文科圖書館有滿足你三台電腦同時辦公的優越條件,李文正圖書館下午4點時大廳的燈會準時亮起,老圖書館自習室要走到最裡面才能找到有插座的位子,學校綜體健身房每天都會有不同的課程,總有一款適合渴望健康的你……
也曾想過放棄,想過或許自己並不適合這條學術道路,想過另選他路,從頭再來。但是,讀博這些年的沉默成本,讓我即使想說放棄都不容易。
於是,我給自己定了一個期限,「用三個月的時間,好好堅持,如果三個月之後還是覺得自己不適合這條道路,那就放棄吧!」
後面的經歷證明,當我堅持到第一個月的時候,就慢慢愛上了這種生活。文獻閱讀的滿足和學術思想的火花,讓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小馬過河:
除了你自己,沒人能夠真正打敗你
每個人的讀博旅程都能收穫獨特的風景,雖然我的讀博經歷不具有典型性,但相信每一個在讀博之路上求索的學生,都多少經歷過「否定之否定」的心路歷程。畢竟,讀博不只是一段探索求知的科研道路,更是一段認識自我的心靈旅途,這大概也是博士稱為Doctor of Philosophy的另一深意吧!
回首清華求學的這些年,很榮幸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能夠在這所最美麗的校園度過。
感謝求學之路上師長前輩的諄諄教誨,感謝清華時光中摯友諍友的關懷勉勵,感謝奔騰歲月里家人親友的不離不棄!
感謝在我博士求學期間誕生的幼子、幼女,你們既是我的鎧甲,也是我的軟肋,更永遠是我排除萬難、砥礪前行的動力所在!
往事逶迤,皆成重寶。讀博不易,且行且惜。
感謝自己的堅持!
? ? ?
覺得不錯請分享、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