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學生信息素養價值構成與養成途徑

大學生信息素養價值構成與養成途徑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標誌著中國的教育信息化從1.0時代正式邁入2.0時代,這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將對實現教育強國夢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推動從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於「互聯網+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從高校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視角看,《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還是變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計劃,是促進高校教育教學內涵式發展的計劃,是全面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計劃。

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基本特徵

新時代特徵。大學生信息素養具有強烈的新時代特徵,體現在國家進步層面、社會需求層面與人才發展層面。當前,全球範圍內信息技術創新成為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信息技術提升綜合國力方面,我國也加速步入轉段升級的關鍵期。建設經濟強國、信息強國和教育強國,都要緊抓教育信息化,重視提升信息素養。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導向要符合新時代的社會需求。

工具性特徵。通過信息工具掌握信息知識和技能,充分認識信息工具在獲取、分析和交流信息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信息素養的邏輯起點;基於良好的信息素養,靈活選擇信息工具,解決日常學習和工作中的問題;藉助專業的信息工具發現人眼、人腦無法洞察的現象;通過工具整合、數據重構、證據搜集,最終用於創新,這些都屬於信息素養的邏輯歸宿。在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完整體系中,工具性是一以貫之的屬性特徵。在信息素養的養成中,有意識地發現工具、嘗試性地探索工具、主動性地應用工具、創造性地發明工具,都是實現信息素養落地的有效途徑。

智能性特徵。教育信息化2.0是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智能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提出的,這決定了教育信息化2.0時代的信息素養天然具有智能性特徵。大學生在發展信息素養的同時要特別關注計算思維、人工智慧等方面的學習與訓練,掌握利用智能化工具解決問題的思維,訓練複雜信息情境下的批判性思維,努力成為創新實踐型人才。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指出要「完善人工智慧教育體系」,這對智能化教育將產生深遠影響。

個性化特徵。新時代的大學生信息素養天然具有個性化色彩。研究表明,個性化發展對信息素養具有最大程度的正向作用。古有「因材施教」,今有大數據支持下的「人工智慧定製」,符合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構建個性化的信息素養框架。個性化的信息素養是一個國家的公民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標誌,是21世紀人類全球勝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要素構成

信息素養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提出「信息素養是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到2015年,美國大學及研究圖書館聯合會又對大學生信息素養做出了新的界定:包括對信息的反思與發現,理解信息的產生與評價,利用信息創造新知識以及參與學習社區的綜合能力等。與過往相比,教育信息化2.0時代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構成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信息意識與價值。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對發現數據信息價值方面的教育相對薄弱,成為被忽視和遺忘的角落。知識經濟時代與信息化時代並生,知識生產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也越來越多地用信息的符號表達世界、用信息的方式思考世界以及用信息的手段解決複雜世界的問題,這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的信息意識與價值觀的形成,高校必須充分認識到信息素養在個體終身發展中的作用與價值。

信息知識與技能。信息知識與技能是指大學生要具備信息知識、技術知識以及信息文化等,並可以利用信息工具完成信息的獲取、存儲、加工、傳遞和評價,最終創造新的信息。大學生的信息知識與技能是信息素養的核心構成。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除了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能之外,大學生更需要具有信息化公民處理問題的思維和方法,要將信息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和互聯網思維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信息道德與倫理。信息倫理與道德是信息素養的首要組成部分,是在具備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對大學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基於信息素養實現個人發展的前提條件。在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自媒體和移動自持設備等為標籤的教育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高等院校的立德樹人使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困擾大學生的信息倫理道德憂患無處不在,信息版權等失信失德事件頻發,網路暴力導致的犯罪案件更讓我們警鐘長鳴,大學生更應在教學和科研中嚴守信息道德規範,塑造積極的信息素養道德觀。

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路徑

大學生信息素養植根於信息化的教育環境與資源,配合《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還同期發布了《網路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南》,推動「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的發展,推進我國「互聯網+教育」的發展進程。儘管影響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因素是多樣化的,但世界範圍內培養大學生信息素養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教育,其主要形態可以概括為三種。

通識課程形態。通識課程形態的信息素養培養方式,主要由信息技術相關課程、講座和培訓等組成,優點是有助於大學生接觸大量的基礎知識,但片面強調知識面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信息理論與學科應用脫節等問題。目前,信息通識課仍然以訓練知識和技能為主,導致信息素養在大學生專業學科領域發揮的作用不足。未來,信息素養的通識課要逐步調整價值取向,以培養分析力、學習力和解決力為先導,動態選擇教學內容適應新時代的信息能力需求。

專業融合形態。專業融合形態的信息素養培養方式,主要表現為將信息素養有機地融合進專業課程內容或領域科研項目中,隨著內容或項目的常態化推進,在需要信息知識與技能的環節重點訓練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專業融合形態的信息素養養成模式,是基於主題對信息資源進行的重構與整合,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或層次類別。相較於通識課程形態,專業融合形態的優勢在於有利於大學生學以致用,是典型的面向信息素養的深度學習方式,便於導師及時發現問題並給予引導和干預,有利於形成大學生信息素養價值觀。

服務應用形態。大數據時代,信息素養框架中數據獲取與分析挖掘能力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高等院校圖書館也在這一變化中擔當起日益重要的角色。有大量實證研究充分證明,文獻檢索及培訓除了發揮信息資源服務優勢外,還對塑造大學生信息素養有顯著作用。在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規劃中,圖書館服務既要體現出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引領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圖書館教師的信息道德與信息意識的督導作用,既不放鬆知識與技能的根基訓練,更要重視信息創新能力的高層次發展。

教育信息化2.0強調智能引領下的融合走向創新,信息素養成為了知識生產新模式中的必備素養。我國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推動教育變革的內生力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並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使我國的大學生信息素養更具前瞻意識,更具中國特色。

(作者趙雅文為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劉哲雨為天津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師、博士)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0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借用學習故事緩解分離焦慮
部分家庭親子溝通嚴重不足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