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政府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價會比割地賠款大嗎?
原標題:清末清政府為何一味求和,打下去的代價會比割地賠款大嗎?
清庭為什麼一味求和呢,筆者看來武器落後等原因並非是主要原因。主要在於清朝是吸取了前面明朝滅亡的原因,所以才不敢與西方列強死戰到底,打不過了寧願割地賠款,只要可以保持對於帝國的基本統治,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就好。
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奉行不割地賠款不求和的政策,導致與後金(清)苦戰僵持時,使內部的農民起義越來越大,最後亡於李自成之手。使清朝太祖和太宗兩代人都入不了的關終於可以入了,從而進一步統一了中國。
明朝的滅亡說白了就是面對外部危機不妥協,導致內部隱患爆發,最後無可救藥。
清朝身為明朝之後的下一個大一統王朝,自然是吸取了前面朝代尤其是明朝滅亡的經驗,認為至剛易折,所以想剛柔並濟。結果隨著後代統治者越來越懦弱,加之內部滿漢之分等隱患,為了維護基本的統治,所以變成了一味陰柔,面對西方列強不是咸豐跑熱河就是慈禧光緒跑西安,最後挨了一頓打,跑了一陣路,就是不敢死戰到底,還要割地賠款。
其實不只是清朝以明朝為參考,縱觀歷史基本上所有王朝都會參考之前朝代的得與失來進行一系列的政治框架再調整。比如西漢有七王之亂西晉有八王之亂,到了唐宋開始藩王就沒有什麼兵權了,最多有參政權。而明朝為人詬病的藩王制度其實最開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參考唐宋主弱臣強的局面而設置的,以期藩王來拱衛中央朝廷。結果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為皇帝以後,將藩王制度給改的不倫不類的,使藩王徹底成為國家的負擔。
所以筆者認為,清朝不是沒有實力進行消耗戰,不是說打下去就一定比割地賠款的代價大。主要在於清庭參考前朝亡國的經驗,害怕全力對付外敵的過程中,國內被壓制已久的漢人會趁機要了他的命,結束了清庭的統治。因此清庭為了還有餘力維護最基本的統治或者說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就選擇了一味的求和選擇了割地賠款換取和平。
說完這個原因以後,筆者再以清朝軍隊武器裝備具體如何來入手分析。
清朝的武器裝備其實較之明朝並沒有落後多少,甚至還有著先進些許。並非大眾印象中落後到以長矛大刀來對抗西方列強的洋槍洋炮。算是原地踏步吧,當然二百年原地踏步就是不進則退。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清軍主力部隊是綠營和早已不堪一擊的八旗軍隊。當時裝備的火器大多是明末引進西方技術改進的火炮還有抬槍和鳥槍,大概佔總兵力的一半,當然還有少數軍隊使用的是新式洋槍洋炮。
這時期的軍隊並非想像中那麼落後,更何況當時熱兵器與冷兵器的差距並沒有像現在那般天差地別,清軍最起碼擁有不少火器裝備的,雖然落後也不至於差距太大。
以大家熟悉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三元里抗英事件來說,有這樣一個細節很是耐人尋味。在三元里附近自發抗英的人民與英軍大戰時,當時恰逢傾盆大雨,英軍的槍炮皆啞,成為了擺設,手持刀矛甚至鋤頭的民眾乘勢猛攻,獲得了不小的勝果。
雖然三元里的英軍裝備的是相對落後的燧發槍,不代表所有英軍都是這種落後武器。但說明英軍的武器與冷兵器差距並沒有那麼大,甚至還會受到天氣的影響。
而鴉片戰爭期間清軍之所以潰不成軍,武器裝備落後是一方面。軍隊承平日久之下,官兵貪生怕死,加上道光帝昏庸的指揮和懦弱無能,最終導致了泱泱帝國上下再無鬥志,簽下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了事。
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可以看出,清庭上下若是有鬥志,面對遠道而來的英軍進行消耗戰來說也不至於敗的一塌糊塗。(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但清庭上下都是貪生怕死,使英軍贏的輕鬆,開了一個不好的頭,最後第一次鴉片戰爭就英國一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發動,沙俄趁火打劫,到了1900年時,乾脆是八國聯軍侵華了。
可以說第一次鴉片戰爭只是西方列強中英國的一次試探,結果清庭上下貪生怕死全無鬥志,慘敗割地賠款。第二次鴉片戰爭法國見有利可圖也加入,這次更慘,京師被攻破咸豐帝跑熱河病死。清朝如此不堪一擊,西方列強越來越不放在眼裡,最後形成了西方列強通過租界割地還有實際控制等方法來瓜分中國這塊大蛋糕,比如東北在清末就被沙俄和日本實際控制。
發展到最後,西方列強試探清朝不堪一擊以後。變成了西方列強集體蠶食清朝時的中國,清庭是真的打不過了,真的是代價比割地賠款還要大了,乾脆當孫子當到底,開始一味的求和。
當然清朝之所以一味求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經過開國時期的熱血,康雍乾時代東征西討的武風。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時期這個龐大帝國已經有二百年了,多年承平日久之下,帝國上下死氣沉沉不說,上面皇帝是昏庸無道懦弱,下面是文官愛錢武將貪生怕死,即使擁有再好的武器也是白搭。
清庭面對西方列強的暴打也並非無動於衷,像曾國藩建立的湘軍,在咸豐年間槍炮比例就已經過半,當然主要以舊式火器為主,更多傾向於傳統軍隊,可能跟創始人曾國藩身為傳統文人有關係。而湘軍的分支,李鴻章建立的淮軍在同治初年就大致上實現了裝備洋槍洋炮,因此有了「淮軍即洋槍隊」的說法。
到了光緒年間1900前後,隨著洋務運動還有甲午戰爭以後新建陸軍的成果,清庭守衛京師的精銳軍隊中除了董福祥的武衛後軍因系西北地方軍改編,武器裝備相對落後一些。其他軍隊與西方列強軍隊輕武器裝備上已經是不相上下了。
但即使如此,八國聯軍入侵京師之時,基本上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繼咸豐帝後再次攻入清朝帝都,而慈禧也是學丈夫咸豐帝學的有模有樣,帶著光緒帝一路狂奔逃到西安。
最後總結來說,其實清庭與西方列強在軍隊武器上的差異的確是很大的。但並不是沒有贏的機會,可惜清庭統治階級害怕再現明朝因為應付外部危機而被內部勢力顛覆的情況,所以沒有血戰到底的勇氣一味的苟且偷生,這種得過且過的態度使西方列強來淘金的越來越多,到了最後清朝面對如此之多的西方列強,還真是就是血戰到底都沒活路,乾脆割地賠款活著了。
最後再說說之所以長期存在清軍長矛大刀抵抗西方列強洋槍洋炮的誤區,主要在於現在認真研究歷史客觀發言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通過電視劇來了解歷史,而相當一部分影視劇營造出清軍這種落後情況,誤導了很多人。
還有就是很多人混淆了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的區別。像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清庭廷出於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的想法,曾要求主管義和團事務的大臣端親王和剛毅將清軍淘汰下來的火器裝備發給義和團使用。不過義和團自認為神功護體刀槍不入,並沒有使用這種武器,而是自信滿滿的使用大刀長矛,結果被西方軍隊的洋槍洋炮徹底粉碎了其神功護體的幻想。
※為什麼清朝滅亡時,有些普通民眾扮演了幸災樂禍的旁觀者這個角色?
TAG:碼字魯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