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玄武門之變燭影斧聲都是弒兄奪位 為何唐太宗開盛唐宋太宗開弱宋

玄武門之變燭影斧聲都是弒兄奪位 為何唐太宗開盛唐宋太宗開弱宋

(說歷史的女人——第442期)中國歷史上,唐宋兩朝經常被人們並列為唐宋,因為做為古代的兩個主幹王朝,它們幾乎連著,從唐朝覆滅到宋朝建立,中間僅短短的53年,不像漢唐之間就差400多年。但同時人們又經常說強唐弱宋,又把這兩個王朝截然分開而論,似乎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兩個拳擊手。那麼為何唐強而宋弱呢?為何唐朝疆域遼闊,萬國來朝,外交強硬,而宋朝卻地域較小,對外羸弱,還經常被鄰國欺負呢?小編以為這跟兩朝的定調有直接關係。就如一首曲子的風格,開始定什麼調,就已經決定了整支曲子的風格了。唐宋兩朝的強弱其實在開初已被定了基調的。不過這定調的不是它們各自的開國君主,而都是它們的第二位君主,就是唐太宗和宋太宗。為何這樣說呢?這還得從他們二位的上位說起。

唐宋兩太宗的上位有很大的相似性,就是他們的帝位都是從各自的兄長那兒奪來的,說白了都是弒兄奪位,唐太宗李世民通過血腥的玄武門之變,而宋太宗趙光義則是通過疑雲重重的燭影斧聲事件。然玄武門之變和燭影斧聲都是弒兄奪位,為何唐太宗開盛唐、宋太宗開弱宋?下面就這兩件事聊聊唐宋兩位太宗是如何為其朝代定調的。

這兩件事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首先兩者都有很強的目的性。李世民和趙光義都是為了當皇帝。只不過李世民是分了兩個步驟,先殺兄奪太子之位,再奪帝位;而趙光義是在其兄死後,直接繼位。

說實話,在兩太宗的創業階段,他們跟自己的兄長都是比較和睦的。李淵在反隋建唐的過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配合的還是比較默契的。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順理成章為太子,常駐宮內幫李淵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做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四方征戰,為李唐王朝的統一大業立下赫赫戰功。兩人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如果一直這樣和睦下去,也許不是壞事。但是人性的弱點,或者國人的好鬥性格決定了他們兄弟二人必然要兩虎相爭,那麼下半句就自然是勇者勝了。做為武將的李世民似乎一開始就註定了成為勝利者。

李建成是屬於比較忠厚的人,或者說比較接近文人。如果他勝利了,那麼唐朝難說不會提前成為「弱宋」。但是,他不但沒有其弟李世民勇武,而且也不夠智慧。他只認為把他老爹籠絡住(事實上李淵也真是比較偏向他一點),再把小弟李元吉拉過來,以三敵一,就OK 了,可以穩操勝券接班當皇帝了。豈不知李世民不但勇武,而且更加有手腕,你拉攏家人,我拉攏軍隊。李世民這人有一優點,就是喜歡跟將士們打成一片,跟秦瓊、尉遲恭、李靖、李勣、程咬金、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這幫人跟哥們兒似的,把他們死死地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為自己效力。這樣他爹李淵和兄弟們自然被架空。

還有,李世民這人處事非常果斷,或者說比較狠,無毒不丈夫。一旦時機成熟,毫不猶豫,直接出擊。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等幾個鐵哥們入朝,並事先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像平常一樣去上班。哥倆來到臨湖殿時,感覺氣氛不對,到處陰森森的,覺得有什麼不利於自己的事情要發生,於是他倆立即掉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太子府和齊王府。李世民一看,不好,倆人似乎要溜。這時他毅然丟掉血肉之情,果斷決定下手。於是他就叫他們回來。

李建成和元吉回頭一看,李世民帶著幾個武將像鬼一樣地突然出現了,渾身充滿殺氣,知道這是要翻臉。於是李元吉就拿出弓箭,他要先下手為強,射殺他二哥了。此時李建成還在猶豫,沒有做出任何要抵抗的動作,當然也沒有做出制止他弟弟的動作。總之他有點木然。而李世民也像一座岩石樣紋絲不動。李元吉張弓搭箭。

史載此時的李元吉連發三箭,但三次弓都沒有拉滿,箭都輕飄飄地偏到了一邊。他跟李世民距離並不遠,按說可以射中的,但在李世民沒有移步躲避的情況下,居然三箭射偏。他是因為心急,水平沒有發揮出來嗎?還是心中膽怯,不敢殺兄?或者是不自信?也許都有點,但最主要是他還是心不夠狠,心裡發虛。好,做為你的哥哥,我連讓你三招,接下來就論我了。久經沙場的李世民當仁不讓,拔出了弓箭。

這時事情發生了一個微妙的變化。本來是弟弟李元吉先下手的,這時李世民應該回擊的是李元吉,可是李世民卻突然調轉方向,嗖地一箭直射李建成!此時的老大還在觀望,或者是仍在猶豫不決,要不要制止自己的兄弟相殘?而此時,他再也沒有機會了。二弟的箭帶著一陣陰風冷冷地飛來!沒有任何躲閃的餘地!

一如古龍筆下的小李飛刀,對方沒有任何反應,立馬斃命。李世民這招比較狠,而且陰。李元吉一看大哥死了,也沒有想向二哥投降,立馬逃跑。此時尉遲恭也帶著騎兵70人過來了,其中一人一箭把李元吉射下馬來。但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他奔入旁邊的樹林,他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也倒在地上。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他要替大哥復仇。此時尉遲恭躍馬奔來,李元吉被一箭穿心!

李世民全勝。他用果斷、張揚、兇狠達到了目的。再看趙光義是如何弒兄的。跟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一樣,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倆在創業階段也是很和睦的,甚至更為親密。原因是他倆都是武將出身,英雄所見略同。兄弟倆在為後周和宋朝初期的統一戰爭中配合的相當好,二人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可謂是一個戰壕里衝出來的生死兄弟,所以他們的兄弟情似乎比李氏兄弟更深一些。所以,趙光義的弒兄奪位就沒有那麼多血腥和狠毒,甚至充滿了爭議。因為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趙光義沒有弒兄,他說趙匡胤去世那天晚上,趙光義就沒有在皇宮裡。但多數學者持肯定意見。今天咱們也以多數意見為準,也就是說趙光義是弒兄奪位的。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公元961年六月,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杜去世。她去世前,曾與宋太祖趙匡胤和宰相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趙光義繼位。杜太后是個很有遠見的人,她認為前朝(後周等)之所以政權不穩,經常被篡,是因為繼位者大多都年齡太小,不能掌控朝中局勢造成的,所以他就給兒子立下遺囑,說是若老大趙匡胤去世後,讓弟弟趙光義接班;趙光義之後再讓弟弟趙光美接班;之後再輪到趙匡胤的兒子們。這個決定在封建時代是很有遠見和魄力的。趙匡胤就同意了。就封趙光義為晉王,加上他之前就任的權力很大的「開封尹」一職,趙光義可謂是大權在握,完全符合當時的皇儲身份,可以參與各種朝中大事,他基本就是「太弟」了。

如果沒有「金匱之盟」這事,也許趙光義就不會有篡逆之心,因為,前面說過,他跟大哥趙匡胤的感情要比李世民跟他大哥的感情要好。但既然太后有了這個遺詔,趙光義自然就有了蠢蠢欲動的味道,皇帝這美事,誰不想啊。可是他跟哥哥趙匡胤相差12歲,就是說年齡沒有明顯地拉開,而且趙匡胤身體挺結實,應該會長壽,如果這樣下去,等到哥哥去世,自己再接班,估計也老了,那多不爽。於是當宋太祖趙匡胤50歲時,他就有點等不及了。自己也快40的人了,再當不是皇帝,這輩子就完了。於是他想採取個行動。這在古代兄弟們之間為爭皇位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於是事情就發生了。跟李世民不同的是,趙光義似乎沒有什麼準備。不過他在之前這幾年為自己培養了大批心腹倒是不爭的事實。這點跟李世民很類似,就是必須有自己的「嫡系部隊」,有自己的智囊團。然而跟李世民的張揚、霸氣外露個性相反,趙光義這事情做的比較「委婉」。公元976年十月,太祖趙匡胤生病,似乎還比較嚴重。一天夜裡,趙匡胤招晉王趙光義議事。趙光義進宮見其兄趙匡胤,離皇帝卧室還有一段距離時,他讓隨從站下,不得靠近。兄弟倆見面,議事。

他們倆終究議了什麼事情,無人知曉。因為這哥倆說話聲音又不大,況且距離較遠。只知道他們議了很長時間。史書記載,有人遠遠地看見皇帝屋裡燭光搖晃不定,趙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 (另有記載是,趙匡胤說「好做,好做」)。當夜,太祖駕崩。

史書記載不詳,甚至太過籠統,所以這件事就疑雲重重。不過經後來眾多專家分析,是趙光義用斧子暗殺了病中的趙匡胤。此事近乎英國著名偵探福爾摩斯的推理。因為實在沒有近距離的目擊者。即便是最近的人也只是看到了皇帝屋裡的燈光搖曳,趙光義走動的影子,以及聽到一聲斧子落地的沉悶的聲音。但是斧聲之後,怎麼還會有趙匡胤的說話聲?這真是匪夷所思。難道是趙光義一斧子下去,趙匡胤沒死,又責備了弟弟一句話:你幹得好!你幹得好!

想必趙光義當時不會那麼狠,用斧子把病中的哥哥解決掉。畢竟,當時的情景不比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那時的李建成儘管沒有防備,但他和李元吉也是帶著武器的,而且二人身體很健康,隨時有反擊的可能性。而此時的趙匡胤卧病在床。不過,正因為如此趙光義才有更好的下手機會。因為如果他哥好好的,趙光義未必是趙匡胤的對手(皇帝畢竟還不老邁)。還有一種可能是,趙匡胤當時病重,不能受驚,而趙光義故意拿起斧子嚇唬他一下,趙匡胤因受驚而暴斃。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之死,其弟趙光義是個最大的嫌疑人。之後,趙匡胤暴斃不久,也就是說,他還沒有被發喪吧,趙光義就繼位了。這個節奏也快了點吧。是不是他怕夜長夢多?這樣看來趙光義確實有預謀的。說了半天,這跟宋太宗開弱宋有什麼關係?各位看官別急,咱們接著說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勝利之後,也就是兩個月之後就登基稱帝了,根據最權威的說法是他逼自己的父親禪位的。也就是說,李淵是不太情願,但無奈才退位的。所以自始至終李世民是主動出擊的。不管是對自己的兄弟還是老子,都不會手軟。這是一種氣勢,也是一種自信。大唐之所以被稱為「強」,要的就是一種豪邁的氣勢,和強大的自信。李世民自始至終是主動進攻者;大唐是中國唯一的不修長城的朝代,之所以不修長城,就是為了主動進攻,以攻為守。所以大唐在李世民的帶動下打突厥,征高麗,從來不採取守勢,這樣不守,反而更安全。如果李世民當時在同李建成鬥法時,採取守勢,那麼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因為畢竟李建成是太子,而且有其父李淵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

李世民以攻代守,而且乾的很張揚,似乎光明正大,明人不做暗事,我就是要奪太子之位啊,咋滴?這就是實力的對決。他不僅大張旗鼓地搞,而且又果斷心狠,毫不拖泥帶水,乾淨利索,兄、弟齊殺!還有,殺完兄弟,再殺光兄弟的後代,侄子侄女14個,一個不留,不留後患。這在做人方面確實太過狠毒。不過具體的到治國方面,確實是一種很有效的手段。比如唐太宗打突厥,毫不手軟,趕盡殺絕。造成不可一世的強大的突厥不得不俯首稱臣,以至於後來的萬國來朝。大唐的強盛,疆域開闊,外交政策強硬,跟李世民的一貫作風是分不開的。總之,從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開始,似乎李世民就給他的大唐定了調,就是強硬的作風,盛世的基調。

反觀趙光義。他雖然為了早日當上皇帝,也使了一些手段,但他的燭影斧聲,比起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簡直太小兒科。一是他的行動不是光明正大的,不是明著來,是暗搞,偷偷摸摸的,顯得小氣。而且,根據「目擊者」透露,他還是猶猶豫豫的,很不果斷,似乎下不去手,或者只是拿把斧子嚇唬嚇唬他哥,趙匡胤在重病之中受驚而亡。相比李世民,趙光義的做法未免太懦弱,太婆婆媽媽,處事不果斷,而且不夠狠,他上位之後也沒有對趙匡胤的後代痛使殺招(當然,這做為一種個人品性,也是善的表現),這就造成了他以後的治國優柔寡斷,特別是在邊防上,在對於外敵上。

本來趙光義開始跟其兄趙匡胤是一樣的,對外敵是採取主動進攻勢態的,經常御駕親征。但他伐遼經過高粱河一戰的敗北之後,心中對遼國就怯了三分。之後的雍熙北伐,他就沒有再親征,在京城遙控戰爭失敗之後,就開始採取全面戰略防禦了。他當初燭影斧聲時,唯唯諾諾,偷偷摸摸,手段不夠強硬,等到處理國家大事,處理外交、邊防時,也是優柔寡斷。雍熙北伐之後,面對遼國的虎視眈眈,他經常猶豫不決,是戰是和,難以做出決定。他作為一國老大,這樣的慫樣子,給朝中大臣帶來很不好的榜樣,大家也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誰也不想出頭,乾脆得過且過。所以宋朝的戰略目標一直都很模糊。相對於遼國,呈現出一種明顯的弱勢。說它是弱宋也就毫不為怪。所以說,趙光義通過燭影斧聲,其實已經給他的宋朝江山定了基調。

唐太宗的強勢是奠定大唐強盛的基礎;宋太宗的弱勢也奠定了宋朝弱勢的基礎。不過話又說回來,玄武門之變的強橫雖對大唐以後的強大做了預演,但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他的血腥殘忍政變也為唐朝的宮廷政變開了很不好的先例。自李世民玄武門政變武力奪權之後,唐朝就經常發生武力政變、血洗宮廷的事件。比如武則天為了當皇帝,心狠手辣,幾乎殺盡李氏皇族男丁,不惜殺死自己的親骨肉;後來武則天退位時,張柬之發動的「神龍政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生的「唐隆政變」;唐文宗發動的「甘露政變」等,唐朝簡直是古代發生宮廷血腥政變最多的王朝。

而相對來說,宋朝就好多了。整個宋朝的宮廷保持相對比較「柔和」的氣氛。宋仁宗的「狸貓換太子」不過是一種虛構,即便狸貓換太子也不足於同唐朝的血洗宮廷相比。玄武門之變造成的盛世,是以武力治國為主的,所以唐代的後期,政權就很不穩定,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等,都嚴重地削弱了大唐的政權。

再看宋朝,宋太宗為它定的調就是以文治國。文官掌握大權,這樣就是政權比較穩定。宋朝即便出現農民起義,也比較柔和,不至於危機政權。宋江的起義是演義中的誇大,即便如此,宋江也被朝廷收編了。唐朝跟其他朝代一樣,都是滅在自己人手裡,基本是被農民起義或者是內部人推翻的,而宋朝是古代罕有的被外敵滅掉的朝代。所以,唐太宗的武力治國,和唐太宗的以文治國各有千秋

再說,所謂強唐、弱宋,都是相對而言。唐代在政治上、軍事上、外交上強大,但宋朝在經濟上、科技文化上更強一些。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除造紙術是漢朝外,其他三項都在宋朝;宋朝的經濟異常繁榮,是當時世界上最富的國家,是民富國弱的典型。只有把唐朝在軍事、外交上的強大跟宋朝的經濟、科技文化上的強大相結合,才是一個真正強盛國家的標準。(文/冰島啖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赤腳大仙就是牛轉世成一皇帝 穩穩在位42年 開創大宋最長盛世
漢武帝是暴君嗎?來看看史載中這4大鐵證,第四條讓十幾萬人喪命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