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交大博士:畢業時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文章

交大博士:畢業時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文章

交大博士:畢業時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文章

本文轉自學術志

交大博士:畢業時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文章

01

前言

原先我是準備等到畢業的那一天,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之後,一口氣寫掉這篇文章的。其實一直在零散時間打腹稿,差不多已經煲熟了。剛才有同樣讀博士讀得凄凄慘慘切切的師兄表示期待,於是一橫心決定現在就寫了。何況,早點讓更多還沒上博士這條船的弟妹們看到,提醒他們讀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能多挽救一個像我們哥倆這樣不是讀博的料的孩子,也好。

交大博士:畢業時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文章

有幾點要說明的:

1

不要在文理科之間站錯隊

或許有人嫌太長了不想看,或許我的觀點片面甚至偏激,或許我的經歷太特殊而不具備代表性。但是無論如何,請點進來看的每一位想要讀博士的朋友,還包括尚未高考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爸媽們,切記,在做出選擇之前做一下人格測試/職業傾向測試等等,至少沒有壞處。職業傾向測試會給出比較細緻的職業類型建議,會大大減少選擇專業的盲目性。至少,對於有明顯偏科傾向的孩子來說,不要在文理科之間站錯隊。

為什麼從讀博士扯到高考選專業呢?

因為對於有些專業來說,不讀到博士幾乎就等於沒讀,比如我們生物專業,如果讀到碩士畢業,只能每天背個包挨個實驗室敲門推銷試劑,或者在流水線上做質檢,在可口可樂之類勉強與生物擦個邊的公司給博士打下手。要想做研發,土博士都沒人理你,海龜博士鋪天蓋地的。所以選擇有些專業就意味著除非轉行,否則一定要從一而終,讀到博士才能在本專業內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要特彆強調的一點是「隱性偏科」。像我這種在高中階段已經表現出偏科傾向的孩子,其實從成績來看並不算明顯偏科。但那是我基本不花時間在語文和英語上,而咬著牙狠命拼數學的結果。

另外得益於上海的高考政策,我高二已經放棄物理了,選了半文半理的化學。背點東西什麼的,對我來說從來就是輕鬆愉快的事情,而邏輯推理是要了命的。這種孩子其實內心很明白,自己到底是屬於文科還是理科世界的,至少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到底是對史地生,還是數理化更有興趣,學起來更輕鬆。

簡單說下我上錯理科這條船,繼而又上了博士這條小艇,沉浮於學術苦海這一故事的起因:高中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都希望我選理科,理由是男生嘛,理科拼一拼還是很不錯的(確實高考數學被我拼到了138),不要學文科,以後沒飯吃。

我高考前還是上個世紀末,網路剛剛進入人們的生活,那時候高中生上哪裡去找幾個走過大學的人去聽聽他們的故事呢,又怎麼知道還有各種測試性格、思維方式和職業傾向的科學測試呢?現在的孩子們要利用好你們拿起手機就能擁有的這些寶貴資源啊!

而我的性格真的決定了我的命運,我不夠有魄力,缺乏那種豁出去了一定要執著於自己的夢想的氣概。其實如果我從知道,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需要考鋼琴那一刻開始,兩年時間內狠命練鋼琴,同時湊活著讀點書,鋼琴肯定可以過關,高考分數絕對也能達到音樂學院那點分數線了。

儘管可能太天真,太理想主義,我還是覺得,比掙大錢更重要的是發揮出一個人天賜的價值,遵從其內心深處的理想,能夠從事一份不存在上下班概念,不給加班工資也樂意繼續工作而不以之為「加班」的事業。而只有這樣的事業,才真正稱得上是事業,而不僅僅是職業。他或許會因此而活得不那麼光鮮,或許買不起豪宅開不起豪車,但他會是世界上最幸福的那一小群人——人生理想和職業理想能夠重合——之一。

而世界上最大的悲劇,除了「你未來的丈母娘站在你面前而你只能喊阿姨」,便是,不得不把上帝賜予自己的天賦打包藏起來,把夢想掩埋起來,用自己的短處去跟一群強者爭一口飯吃。然後只能在業餘時間偷偷拿出自己的夢想來把玩一下,以免自己的靈魂凋零。

樓主便不幸是這麼個悲劇人物。並且已經一把年紀了,不再有年輕的資本,能豪邁地吶喊,去你的permanentheaddamage,老子不幹了,老子要實 現自己的理想(xueshuzhi001)。都而立之年了,稜角磨平了,夢想的光芒也穿不透打包盒了,生存的壓力和對安穩的渴求已經壓倒了一切。認命了。

2

公認地,化學和生物是所有專業中讀博士最苦逼的專業

所以一個生物學博士生的血淚史,尤其還包括一段在大洋彼岸一個指鹿為馬偷梁換柱暗度陳倉裝腔作勢無中生有咆哮如雷噴吐唾沫諸項技能無所不精的極品手下做學術民工的生涯,已經達到苦逼的極致了。我所能有把握說到位的,也僅限於生物專業。何況行文之中無論如何不可能完全排除個人的情感因素,一定會有誇張的成分,只是絕不會無中生有。

其他專業的朋友們,不要把本文太當真,參考參考就行,還是多聽聽自己專業前輩們的說法。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不管什麼專業的博士,有一些要求是相通的。下文中會詳細展開。

3

對於真正適合讀博士做科研並且真心熱愛科研的人,什麼都攔不住的

本文能夠攔住的,一定是相當不適合上這條船的人。

其實你們像我一樣,會在其他領域發揮自己的才能,沒必要硬著頭皮上船,走進下船前流著熱淚勸弟妹的歷史循環。對介於此兩極之間的中間派,讀博無妨,不過別想著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做研究了。現實點,去企業做研發吧,或者像我這樣,有文字和英語方面特長的,打個擦邊球,在本專業範圍內從事文字工作。

做理論研究是投入產出比最低的工作,在相當一部分專業是如此。因為中間派的人生理想並不是扔下家庭沒日沒夜地泡實驗室,所以,在有年收益率將近5%的債券什麼的可供選擇的情況下,何必把錢存銀行呢?所以,在不誤讀我的文章的前提下,我不擔心亂寫一氣會給弟妹們帶來不利的影響。至少至少,給大家打打預防針,上船前多做點切合實際的準備,總沒錯呢。

02

讀完博士能夠幹什麼

實際上這個問題問出來,有點褻瀆「博士」這個詞的本真涵義。Philosophydegree的本意應當是授予擁有相當智慧(注意,知識和技能都只是「智慧」的子集)的人的最高學位,因為philo和sophy這兩個來源於希臘語的詞根本意分別是「愛」和「智慧」。

在西方國家,花白頭髮的博士生並不罕見,而這類無止境地追求自身更高精神境界的勇士,才最配被授予榮耀的博士學位(xueshuzhi001)。或者說,讀博士的目的應當不僅僅局限於為了找份更有技術含量報酬更高的工作。

實際上如果我真的如願去音樂學院讀博士,我不會僅僅問「博士畢業之後能做什麼」,我更看重的是學習的過程,會為我這如同空氣和水一樣重要的愛好(實在不僅僅是一種愛好)帶來什麼樣的benefit,會讓我的一生擁有怎樣一個精神境界和視野,會給我的後代,給整個人類社會留下點什麼無價的財富。

可惜的是,在大學無異於職業技能培訓所的中國,絕大部分博士生,包括現在上了生物學博士這條船的我,對於博士學業的意義,只能問出這樣一個問題:畢業之後我能幹什麼?

交大博士:畢業時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文章

畢竟我們的國情不同於西方發達國家,生存的壓力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壓倒一切的。生存問題得不到一個足夠強有力的保證,誰都不會去考慮更高層次的需求,包括對什麼事物的熱愛。我有個在美國讀過碩士的朋友告訴我,他的室友有個絕對強大的老爸,財產足夠他坐吃一輩子而不空,但是他就是不讀大學,而是做了一個快樂的廚師。

而我在美國做學術民工時所見到的美國學生,包括來自一些發達國家的學生,基本上家境都比較殷實,另外一方面,在美國博士畢業之後的收入,通常來說並不比碩士乃至本科畢業的高太多。所以那些歐美國家的學生,基本都是在一種不著急畢業了掙錢的情況下,懷揣著對學術由衷的熱愛,把科研當成愛好來做的。

既然是愛好,就不大可能以犧牲睡眠,必要的recreationandsocialtime,以及最重要的健康,這樣的代價,去謀求更上一層樓。所以通常來說天黑之後老外實驗室基本都關燈了,如果沒關燈的話在裡面埋頭苦幹的基本上是來自中國、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的學生,再就是晚上在黑燈瞎火的地方只要不張嘴絕對隱形的那種老黑——美國本土並不出產黑到這種程度的老黑……

而也只有把科研當成愛好而不只是任務或者通向未來的一個台階,才有可能真正做得好科研。做任何一件有挑戰性的事情,由衷的熱愛都是絕對必須的先決條件。否則,普通人絕無可能面對無窮無盡的困難,而依然保持足夠強大的動力。

所以我們來回答當前我們國家國情下的這個問題吧:博士畢業之後能幹什麼?其實大家都知道,無非以下這麼幾條路。其中涉及到的詳情,我只能說生物醫藥領域的,其它領域的,請各個領域的朋友們補充。

1

出國做博士後

作為學位,博士到頂了,可是之後還有聖鬥士,壯士,烈士。博士畢業之後還有不少人去企業,而做完博士後的人留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可能性則更高一些。基礎研究領域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不排除一些特彆強大的醫藥和生命科學類企業中的上游研究。但這種研究在西方國家比較常見,在國內還是鳳毛麟角——國內能夠做點像樣研究的企業都不多,從數量上說占多數的都是些倒買倒賣試劑的皮包公司,大家都知道的……

所以做完博士後,基本上就要把整個人生獻給科學事業了。當然也有少數不得志的,一輩子做博士後,那點工資也夠養家糊口……這條路適合真心熱愛做科研,生命中沒有什麼愛好能夠壓倒科研,為了科研可以犧牲很多東西乃至包括家庭的那些人。正是這些人為全人類的進步提供了最大的動力,他們的自我犧牲值得崇敬。只是,絕大部分人是達不到這一境界的。

2

直接留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因為沒有博士後經歷,即使是國外名校博士畢業回到國內,也得爬幾年才有可能爬到副教授職位。

國內博士畢業的,即使是名校比如咱交大,要想直接留在一流大學或者去一流科研院所,那對不起,只能從食物鏈的最底層開始爬。我們實驗室幾位近幾年博士畢業的青椒,包括兩位交大畢業的,只能從講師開始干起(xueshuzhi001)。跟我們學生做幾乎同樣強度的實驗,晚上和周末經常加班幹活(對學生來說是常態,生物實驗不像寫電腦程序,有些實驗扔下來休息一天可能就報廢了,得從頭開始重新做起),還要負責實驗室瑣碎的事情,還要給本科生上課。就這樣累死累活,每個月到手才4000。

當我知道這一事實的時候我簡直忍不住要爆粗口了,要知道現在上海的公交司機每個月到手都能有4000!交大本科畢業起薪都能有三四千,工作到正常博士畢業的歲數七八千總有了。吭哧吭哧讀到博士畢業,在高校里做了個聽起來很不錯的老師,收入只能跟開公交的持平?去二三流大學收入會高很多,因為人家求賢若渴,而一流大學根本不怕沒人來。

即使爬到食物鏈的上層(需要有國外訪學經歷、領導過一定級別以上的課題、發表過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論文,才有資格去競爭晉陞的名額),做了教授,據說在咱生物學領域做基礎研究的(也就是沒有很多來自企業的橫向課題,而是主要靠國家的經費生存的),算上正常額度的灰色收入(不能說太細了,但這種「正常額度」內的還算是很厚道的了,而且對低到令人髮指的工資來說簡直是必須的),每月收入也就剛過萬。

這就是悲慘的現實。諸君莫怪很多教授搞三產,撈「超過正常額度」的外快,這實在並不是道德敗壞到潰爛,而是為生存壓力所迫——教授的尊嚴何在,應有的體面生活何在?

交大博士:畢業時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文章

3

去企業

國內目前一般的生物醫藥行業企業,刨去那些倒買倒賣試劑的皮包公司,給博士的待遇都要比高校講師高得多。起薪就翻個倍達到8000左右,很快可以過萬。至於皮包公司,小廟也容不下胖和尚,總不能讓博士去推銷試劑咯。

但生物學博士去企業的這個收入,跟其它很多專業的比起來,實在是太寒磣了。做實驗最辛苦,畢業難度名列前茅,畢業後收入在博士中幾乎墊底(可以跟文科博士抱團痛哭了),這就是生物學博士被稱為失足青年的原因。不過好歹月收入萬把塊,如果配偶收入也還可以,在上海是勉強可以生存下去了。就整個博士群體而言,在國內工作的待遇也還是偏低的。

4

其它零碎的出路

比如我今後的去向,做本專業英文SCI雜誌的編輯,或者去果殼網之類的科普網站/雜誌寫科普文章。後者倒是我的興趣和長處之所在,據說待遇也還可以。或者創業。

不過本專業創業的難度是極大的。比如做葯的話,要知道一個葯從實驗室開始研究到最後能獲准上市至少十年,而且在實驗室或臨床實驗的某個階段被砍掉的概率至少在七八成。沒有哪個創業者能夠承擔這樣的成本和風險。

做試劑的話稍微好點,但要搞出自己擁有專利的試劑談何容易,大部分還是落得個倒買倒賣的下場,走入同質化低價競爭的死胡同。所以除非博士階段做出過驚天地泣鬼神的原創性成果,而且很快就可以產業化,自己在生物醫藥領域創業幾乎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5

轉行

好吧,可是如果畢業之後轉行的話,為啥要讀博士?不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走這條路總比餓死好點吧。

03

怎樣的人適合讀博士?

回答這個非常寬泛的問題前,請允許我講個我自己的故事。

記得2005年初,我在選擇本科畢業論文導師(通常也就是研究生階段的導師)時,從我大三起帶我做PRP的老教授向李老師推薦我,說這孩子對科學有非常純真的熱情和興趣,思路活躍有靈感,就收了他吧。李老師剛歸國,原本不想招太多人,但在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面前還是答應了。

讀研前兩年,我也確實沒辜負老教授的期望,甚至李老師送我出國交流前,還表示希望把我培養成他的接班人。後來發生的轉折,我的老朋友們都知道,先按下不表。我要說的便是那「熱情,興趣和靈感」。確實,在我剛涉足科研領域時,這三個詞放在我身上,我是不用謙虛的。

大二暑假裡我就從「鴿子每胎生兩個一定是一雌一雄」的傳言中,結合專業課上學到的皮毛知識,萌生了自己立項做PRP(participateinresearchprogram)的想法。於是我扣開老教授的辦公室門說明想法,他同意給我指導,但項目由我自己申請。

獲批三千塊經費後,我跑上圖去查文獻,拉攏了幾個同學,靠在我寢室的床上把整個宏偉的藍圖描繪得天花亂墜(就跟現在那些創業公司騙風險基金似的)。然後在老生物樓(現在的本科生物理實驗樓)一間實驗室堆放廢舊儀器的角落裡,打掃乾淨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

瓶瓶罐罐和基本的儀器設備是從各個實驗室化緣而來的,要用稍微高端點的儀器就要跑上跑下借用。鴿子呢,正好學校里就有,用經費換了超市購物券打點好管鴿子的大爺,就可以去抓幾隻鴿子,拿幾隻鴿子蛋。再買了點最便宜的試劑,幾個人就開始幹活了。

2006年交大110周年校慶徵文,我以此段經歷為材料寫的《老生物樓309,我的科研之夢開始的地方》獲得一等獎。特等獎獲得者全是老者,而我是一等獎中唯一的學生。那篇文章確實是我飽含熱淚寫出來的,因為寫作的時候老生物樓已經在施工改造了,那親手拼湊起來的小角落,已經與那隻從我們手中逃脫而弄得滿屋子「鴿」飛蛋打的鴿子一樣,成為了永遠的回憶。

當時我是學院歷史上第一個自己申請PRP課題的,跟絕大部分做PRP的同學不同——他們基本上是去為師兄師姐們刷瓶子裝槍頭混報告的(xueshuzhi001)。後來我自己也帶過PRP本科生,試著讓他做實驗,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教他做比自己做更累,而關鍵是他做出來的數據不敢用啊,用了能發論文能畢業嗎?生物學實驗是門手藝活……

PRP那兩年中,我們自己動手把論文上的文字變成手藝活,艱難也可想而知。不過我們都樂在其中。這其實是最本真的科研——完全由純真的好奇心驅動,不受任何諸如考核、畢業等要求和標準的污染,沒有任何功利性目的。每個周末我們當中的上海人不回家,泡在實驗室,是自覺自愿的。當時我跟我媽說,我覺得就算在實驗室里掃地的時候也很開心。

可惜的是,這種純真的狀態在我去美國做學術民工之後就一去不復返了。然而,當年我的熱情,興趣,靈感,莫非是虛假的?絕不是!現在我恍然大悟,破滅的並不是我的興趣、靈感和熱情,而是科研本應有的純真的,不帶功利性目的的環境。當然,如果沒有那段血淚民工史,我的這些財富還不至於這麼快這麼徹底地化為泡影。

長長的故事講完了……就是希望那些覺得自己對科研很有興趣或者被老師這樣誇讚的,對科研殿堂充滿美好憧憬的弟妹們,要多長一個心眼,要看看自己是不是擁有我接下來要說的這些資質。這些才是科研工作者真正必需的。我把讀博士等同於做科研了,因為不管畢業之後怎樣,讀的過程中每個人必然要自己做科研。當然我只能描述生物醫藥類(或許可以旁通到化學化工類)研究的情況,其它學科的,作作參考就好。

1

極強的自制力。

因為極少有人會從骨子裡熱愛做科研,勝過喜愛花前月下饕餮大餐環遊世界以及一覺睡到中午……所以沒日沒夜沒周末缺假期(實驗學科的博士生暑假能有一兩周假期就不錯了,還得看老鼠的臉色),在實驗室埋頭苦幹,必須有極強的自我約束力。靠老闆管是沒用的,如果處於老闆不在就樂翻天的狀態,基本上也就只能混畢業了。

2

狹窄的興趣和有限的社會活動。

經常要進城看音樂會?每天晚上要陪女朋友?得了吧。在實驗學科讀博士,過的絕不可能是正常人過的日子。除非你稟賦驚人又運氣好到爆,否則想天一黑就離開實驗室該幹嘛幹嘛,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因為這裡有博士畢業必在SCI雜誌發表一定數量和質量論文的規定。也就是說,雖然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未知世界的面目不可能在幾年前就確定,但一個博士生在四到六年的時間內,必須把未知世界探索到一定的廣度和深度,並且取得一定質和量的成果。

翻譯一下,就是必須做到一定量的實驗,以保證去掉必然會存在的「此路不通」之後剩下的都還夠。再說得形象點,就好比把一個獵人趕進從沒人進去過的原始森林,規定他幾天後出來必須帶多少大小以上的禽畜,至少總共多少公斤。

現在知道為什麼中國人論文造假層出不窮了吧?知道為什麼紐約大學動物房的耗子們被淹死之後,自然科學界的博士們紛紛轉帖向這些要延期畢業了的同行們默哀了吧?所以,如果不願冒造假被抓的風險,又沒有驚人的稟賦和好到爆的運氣可以用idea擊敗審稿人(這樣也還是必須做實驗的),那就用工作量堆唄。

交大博士:畢業時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文章

3

說得不好聽點,要有點geek。

比如什麼呢?比如我做學術民工時的那個老闆,每天午飯就用微波爐熱份冷凍垃圾食品,拿在手裡滿實驗室轉悠,逮著誰做實驗不夠好就罵;每天半夜兩三點回家早上八九點來實驗室,周末晚一兩個小時來同樣時間走;一坐在實驗台前就快樂得哼小曲兒,回到家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偶爾看電視(自己告訴我們的,還很驕傲地說他老婆非常好把所有的事都包了)。

這個太極品了?那說說我現在的老闆吧,他說他就是覺得坐在辦公室里才安心了,幸福了,回到家就無聊得要死,呆不住。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是不是跟大部分人「老婆孩子熱炕頭,神馬來著就老酒」(是這樣說的嗎,記不起「神馬來著」是神馬了……)這麼點追求不一樣?

為全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正是這樣一些geek,然而實在是奇怪了點。而但凡科研做得非常出色的博士生,除了剛才提到過兩次的特殊情況,多少也有點geek味。或者,至少能在這段時間內看起來像geek。

4

家裡有一定的財力,女朋友不很物質(或男朋友是大款),沒被催著結婚。

第一條是保證博士生熬白了頭髮終於畢業開始掙錢時,爸媽還不等著他供養,最好還已經準備好了房子,免得博士生還得工作好幾年到快要四十歲了才能結婚。後兩條是保證博士生能有比較穩定的感情,因為有時候被耗子虐得想跳樓,心愛的人會是最溫暖的慰藉。或者,乾脆搞基得了……

5

臉皮要厚,心臟要堅強。

被老闆罵得狗血噴頭實屬正常,實驗一次成功可以馬上去買彩票了。漫漫五年左右的歲月,沒這兩條屬性怎麼行?沒有也得練出來!

6

不要往上比,要往下比。

高中同學聚會,當年考試分數被自己永遠秒殺的傻不拉幾隻會踢球的哥們,帶著嬌妻抱著寶寶開著寶馬,飯桌上充斥著育兒經,股票基金,年終獎,IPO等等話題。

此時,兜里只有幾百塊錢孓然一身來赴宴的博士生,須秉持「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吃的趕緊多撈幾口」的原則,在心中默念「我畢竟比華聯生活中心賣雞蛋灌餅的幸福多了」……

前幾天遇到一個人,是交大一位學霸的親戚,聊了一會,對這一段又有了新的思路。

先說這個學霸的故事:82還是83年生人,交大航空航天還是機動學院(那個親戚說不清楚)碩博連讀畢業,就在交大留下,拿到副教授待遇,去了美國做博後。父母都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孩子從小讀書不用父母管,總是自覺完成所有作業,成績始終拔尖,初高中經常數學滿分(初中在區重點學校一會處於班級中游一會流竄到前幾名一會又跌回中游的掩面路過)。

從本科到博士年年拿很牛的獎學金,論文發到手軟。出國前導師給他二十萬讓他寫本書,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寫完了。到博士畢業也沒談過戀愛,一畢業人家給介紹了個某省高考狀元,在海外博士畢業的妹子(一般男人聽到這樣的妹子都腿軟,不敢要啊),很快結婚一起去美國了。

故事講完了。仰視得脖子已經骨折,慚愧得已經挖地洞挖到地下十八層了。

這樣天資聰穎而意志力極強的人,天生就是漢白玉,當然是極其罕見,屬於最適合讀博士搞科研的極小一部分人。而比較適合讀博士搞科研的那一大類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他身上的可貴品質。

除了上篇中寫到的,還有以下幾點:

1

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

那位學霸數學經常拿滿分,不光是靠拚命用功就能做到的。一些拚命到不要命,但邏輯思維能力畢竟沒有出類拔萃的女生,數學經常考得到95分,但很難拿到滿分。物理也一樣。學霸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他學到這個境界的必要條件之一。

像我這種高等數學課從不拉下一節,作業從來都自己試圖完成,但幾乎什麼都沒搞懂過然後毫無懸念地掛在高樹上了的人,就是吃了神葯每天24小時學習,在他這個專業都未必能博士畢業。換過來,要他像我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地準備了兩個禮拜就拿到GRE作文5.5,估計讓他去英語系每天24小時學習幾年他也做不到。我當時看到題目想了一分鐘就開始不停地寫,一小時寫了幾屏幕大約兩千多英文詞。

因為根據我常年觀察,除非是極品天才,人的語言文字能力(與形象思維關係不小)和邏輯思維能力極難兩全。人的天賦一部分是由大腦結構決定的,這裡面又有一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扔不掉,也拿不來。

當然也有後天因素,但像我這樣一直努力學數學卻從來沒學好過,從未感受到過數理學科任何一丁點美的,讀理工科博士可以,但從入學起就扔掉以後搞科研的念頭吧!乾脆地、徹底地,啪地一下把那個氣球戳破掉。別像我似的,兩年前(讀博士的第三年)還跟導師說我想畢業後去美國做博後,他莞爾一笑,你生活在火星上嗎?

人對自己有個清醒的,準確的,客觀的認識,由此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揚長避短,是很關鍵的。

交大博士:畢業時大哭一場,寫下了這篇文章

那麼,對所有的專業來說邏輯思維能力都很重要嗎?

文科我不敢說,但聽說也需要相當程度的邏輯思維能力。當然不是狹義地指數理方面那種線性的思維能力,具體也說不太清楚,請文科的朋友來補充。理工科方面,大家知道,生物學是最偏文科的一門。尤其本科時候學的那些東西,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發育生物學等等,沒有一門需要用到比四則運算更加複雜的數學。對不起,四則運算只是算術,還不是數學。算術之外說穿了都是文科那種要背的東西,在背的基礎上再去融會貫通。

即使到了碩博士搞科研階段,如果不是搞生物信息學、生物工程等少數分支,就算在Nature上發文章,最高級的數學也只是用到方差計算等一些最基礎的概率與統計而已。而且我相信至少在近幾十年內,生命科學不可能發展成一門以數學為主要工具的,模型化的,線性的自然科學。因為生命現象和活動的隨機性、複雜性和動態特性太強,數學工具用來描述這些現象和活動,至少以目前數學的發展水平來看,是達不到足夠的準確度的。

就是這樣一門不能再「文科」一點的理工科,搞研究缺乏邏輯思維能力還是不行。比如,我每次組會上拿出來的ppt,老闆的評語總是「像散文」,在美國時的導師的評語是「像小說」,那已經是我盡量簡潔表達的產物了。我絞盡腦汁學人家的樣弄出來的圖表,總是連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但對於邏輯思維能力強的人來說,表達實驗結果天然地就是用圖表比較爽,要他們用文字描述清楚反而得費不少功夫。所以大家都覺得寫論文比做實驗痛苦,寫完中文還得翻譯成英文更痛苦。唯有我覺得直接用英文寫論文好輕鬆,不開夜車兩天足夠搞定一篇SC。只是我寫出來的論文還是像文學作品,現場感描述得很生動而缺少邏輯性。

我更主要的問題是,得費好大的功夫折騰出一些勉強算是實驗結果的東西,才夠我寫一次文章。可是對於理工科研究生來說,沒有做出質和量都在一定檔次以上的實驗結果,你寫個啥?寫文章再輕鬆有個啥用?

再比如,設計實驗思路,我覺得自己一步步走得已經很邏輯了,老闆的評語是「順序都不對,你不知道做這個實驗之前必須先做哪幾個實驗,出現了問題應該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去找問題」,而這種正確的順序我怎麼都學不到位,因為我根本就不擅長那種一步步推導的線性思維。

設計實驗不行,troubleshooting不行,表述結果也不行,光會寫文學作品那還讀個啥理工科博士?即使動手能力強做得好實驗有什麼用?生物學實驗本身都是民工也能做得好的,只要培訓足夠長的時間。

而博士的價值在於把握研究方向,設計實驗思路,troubleshooting,以及銷售自己的成果。除非導師每一個實驗步驟都給你設計好,每一個結果會給你檢查,你只需要像機器人一樣幹活,否則邏輯思維能力差的人即使再努力也絕對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理工科博士生,繼而在科研領域做出大的成就。邏輯思維能力特別差的,像我這種,甚至可能遭遇生存危機,絕非危言聳聽。

好在我畢業後還有本專業文字工作的飯碗可以端端,可以讓我揚眉吐氣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否則簡直是絕望了。我都不知道我高考的時候「理智地」報了理工科中最偏文科的生物學,到底是幸運還是不幸。

或許如果我報了數學、計算機、機械動力這一類我小宇宙爆發也還是理解不能的天書學科,大二的時候就會因為掛科太多而被勸退,或許我就橫下一條心去學音樂了,整個人生道路就完全不同了。禍兮,福兮?現在想這些也沒用了,到了一定的歲數漸漸就信命了,就淡定地接受上帝的安排了。

就是希望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只要你學理科,邏輯思維能力一定要好,否則就現實一點早點工作算了。已經讀博士了的能下船就下船,下不了的就早作畢業後儘快逃離學術圈的準備,別弄到太被動了。

2

有極清晰並且得到嚴格執行的(階段性)人生目標。

上文提到的學霸,快30歲了博士畢業才初戀然後很快結婚,是不是跟「正常人」不大一樣?如果不是取向異常,那就是階段性人生目標非常清晰而且得到嚴格執行。

我媽有個同事的兒子也是這樣,讀博士階段堅決不談戀愛。追求他的姑娘其實不少,據說不乏非常優秀的。但他就是鐵了心這幾年要過苦行僧一樣的生活。學業當然是完成得非常漂亮。等到畢業,就娶了一位苦苦等了他很多年的姑娘,幾乎都沒經過戀愛階段。在他讀博士期間這位姑娘多次表白,他很簡單地回答,你願意等就等,不願意拉倒……我估計啊,有一些姑娘就此不再相信愛情了,或者就變成拉拉了……

這樣執行人生目標,或許有點殘忍。然而不得不承認,最能做得成大事情的恰恰有不少是這種理性得可怕的人。

讀博士最理想的狀態,確實是不要有愛好,不要有很多朋友,不要談戀愛,成天像個機器人泡在實驗室或者圖書館。某位教授的原話如此,而且我覺得他說得很到位:

這可不是為了考研幾個月不打DOTA那麼簡單,這可是在昔日同窗紛紛踏入婚姻殿堂的幾年中,一直要忍受孤苦伶仃的滋味啊。如果一位男博士的女朋友,能夠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部分的晚上要等到男朋友幹完了活十點十一點甚至更晚才能見個面抱一抱,大部分周末都沒法拉他出去逛一逛吃個飯買點衣服,最需要他的時候他正戴著手套在虐待耗子(或者被耗子虐待)連電話都沒法聽簡訊都沒法及時回,又窮得連送她一根最便宜的施華洛世奇項鏈都要咬咬牙,就這樣陪他一起走過了這麼多年的話……

那麼恭喜這位博士生,他要麼是找到了一位也是沒日沒夜泡實驗室的同行,一生中每天都可以回到家繼續討論學術問題;要麼是找到了一位打著燈籠也找不著的好姑娘,戀愛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都不離不棄,結了婚還有什麼能拆散這一對!

04

怎樣讀博士?

老規矩,我在這裡所能談論的只能是生物醫藥領域的科研情況(還不包括生物信息學這種drywork,雙手不沾鮮血的孩紙們),頂多能夠延伸到化學化工這一類同為勞動密集型學科的失足青年專業。但是這些勞動密集型專業博士的讀法,稀釋一下之後多少也能用於其它專業吧。

不管做什麼事情,如果你決心把它做好,做到自己的極致,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致,而不只是走個過場踏個台階拿塊敲門磚,那你就必須從一百分的天賦、精力、熱情和毅力中拿出一百二十分來,不是么?

1

從入學那一刻起就牢記,你是SB,你是渣渣,你什麼都不是。

在短短几個月內出色地完成了本科畢業論文,得到了「優」的評價,甚至發表在了SCI雜誌上,所以你很牛?是的,在本科生當中你很牛。可是當太陽又一次升起之後,現在你是博士(碩士)生了。你的參照系底部從你家那幢樓的底層,上升到了金茂54層的凱悅大酒店大堂,並且住在87層行政層的那些頂級大牛也在同一個參照系裡面。並不因為你年輕,你缺乏經驗,你偶爾疏忽會犯錯,你就可以花光了口袋裡的資本而繼續賴在酒店裡,你會被直接從窗口扔出去。

學術研究的現狀,尤其在中國,就是這樣殘酷:做不好實驗,發不了論文,你就滾蛋,沒人會救你。你不再可以只把自己跟你家隔壁的小明,乃至樓下那雙頰還泛著紅暈的阿芳去美滋滋地比。不管你是誰,你有什麼歷史,你在有影響力的雜誌上發了論文,名字在第一位,才有人鳥你。否則你房間里的被子還得自己疊,給錢都沒服務生睬你。

當然這是指學術圈至少中上游流域的情況。

如果你希望畢業之後做一條下游的魚,戴一頂教授的高帽子,成天拉一幫人吃吃喝喝搞一些名字很漂亮,其實就是一包草的「課題」,養兩三個學生成天在實驗室打DOTA,發中文核心期刊綜述(不用做實驗,零打碎敲摘抄別人的論文就可以湊出一篇。據說有些二三流大學博士畢業就真是不需要英文SCI,搞個中文核心就可以,或者只要求發英文SCI而不限影響因子,那印出來只能當草紙用的英文SCI雜誌也確實是有的),或者你就是這樣一位教授的DOTA學生,那你就不必那麼謙虛了。可是,有點志向的人們,你們願意做這樣一種腐爛得惡臭的魚?

你以為你在本科階段就已經有了滿腦袋的靈感,好像比老闆的還多,所以你很了不起?等你讀到了博士,發現自己本科階段苦讀文獻堅持操練實驗技術,終於掌握了的「複雜技能」,不過是博士們每天干一直干到要吐的routinejob,發現自己引以為傲地寫成了一本書那麼厚的畢業論文,裡面沒有一個字可以發表到影響因子10分以上的SCI雜誌上,你就知道,原來本科時候的自己就是SB,就是渣渣。站在一個小圓圈的邊界上,你不知道大圓圈可以有多大,所以現在我告訴你,你的小圓圈什麼都不是。這要比你自己過幾年才終於發現這一事實,要好得多。

我本科做畢業論文之前帶一幫人做PRP的時候,自我感覺是最好的。我簡直就是一個導師。我在動手做第一個實驗之前,就靠在寢室床上把宏偉藍圖描繪得讓在下面聽的幾個同班同學一愣一愣的。那時候上個廁所都會產生新的靈感。我覺得自己牛逼到了迪拜塔頂了。

結果玩了一年多的鴿子和鴿子蛋,練就了以後當家下廚殺雞的本事,卻沒能把文章發到哪怕是中文核心期刊上(xueshuzhi001)。連個確定的結果都沒拿到,因為有個跑PCR的技術「難關」,嘗試了各種方法,包括偷用我本科畢業論文導師買的頂級的羅氏Taq酶,跑一次PCR,8個樣品就花掉1000多塊,還是攻克不了。

幾年後我知道PCR,只是比裝槍頭略微高級一點點的基礎技能,要用到的時候五十個樣品一字排開呼啦啦地跑,而且在生物公司里為客戶做檢測的大專文化程度技術員,做PCR比我們這些博士生牛多了。

本科的時候這樣自認為牛X不要緊,成了博士生之後,尤其是頭一兩年中,還這樣那就慘了。以為老闆的想法也沒什麼牛的,好像還是自己上廁所的時候迸發出來的靈感更有可能做出大文章?你還不知道沒有足夠的文獻積累,沒有在這潭泥漿中摸爬滾打好幾年,你迸發出來的靈感確實有可能做成了大文章,而你導師的想法做到一半就死了,但這種概率,我覺得不比我們全都要在幾天之後分解成遊離原子和分子狀態的概率來得大。

你吃個飯迸發出十個靈感,激動得要死,被老闆嘲笑得無地自容,你很憤怒。但老闆只提出了一個想法,兩年後師兄把它發到了Nature上,而你的十個想法沒有一個能夠做下去的。你傻眼了?

所以,切記,當你開始學術生涯的時候,扔掉你本科時候熱得燙手的GPA和牛X閃閃的論文,從零開始,跟著你的導師慢慢學。前提是你的導師確實是有學術水平的。如果不幸撞上了一個不學無術只會喝酒騙錢的,又沒法轉導師了,怎麼辦?

我的導師說得好,教科書和論文(當然不包括中文論文和印出來只能當草紙用的英文SCI)是最好的老師,在他們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有一篇論文一本教科書寫的東西我自己也不懂,那我也是它的學生。所以只有一類人可以不鳥我這一段長篇大論,那就是稟賦異於常人,並且敢於跟老闆拍桌子說,我不鳥你的idea,但你還是要給我經費做實驗的牛人。

2

你是木頭人,你是機器人。

讀了博士,誇張點講,你就不是人。人都有七情六慾,人都喜歡睡懶覺,人都喜歡吃好吃的,人都喜歡扔下工作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你工作了,你抑制自己這些本能的動力或許來自於績效考評,來自於下個月的零花錢額度,來自於老闆那雙賊溜溜的眼睛。

可是大部分博導並不會像企業老闆那樣對你嚴加看管,或者即使管你,畢竟跟勞務聘用關係基礎上的約束力不是同一個等級的。那讀博士的時候你要強制自己盡量遠離這些本能,就只能靠前面兩篇文章所說的極強的自制力等品質。

不要抱著僥倖心理,覺得我就玩這幾天,耽誤幾天的實驗,沒事。讀博士最理想的狀態是你的腦袋裡始終充滿了學術那些事,從睜開眼睛到睡著都這樣,那你才能保持對學術最高程度的敏感性。

先不說有些實驗在有些步驟上一旦停下來就算徹底報廢了,所以你必須每天守在實驗室。就是有些可以在某個步驟停下來,然後過幾天重新啟動的實驗,你的敏感性降低了,你做實驗的手感減弱了,你的腦袋裡還殘留著度假期間的歡愉,心時常從實驗室飄到那美麗的沙灘,那你不把實驗搞砸了就算撞大運了。所以讀博士期間,能不回家就不回家,能不旅遊就不旅遊,能不腐敗就不腐敗,能不逛街就不逛街。

君不見我們實驗室漂亮的師妹們,幾年來買衣服都是利用實驗間隙上淘寶,進城逛個商場早已成了奢望。上海同學最好周末就別回去孝敬父母了,前幾年我經常就是這樣的,三個禮拜一個月回一次家。不要覺得博士學制有四年,然後還可以延期兩年,好像時間非常寬裕。我很快就要進入第六個年頭了(扣除在美國交換的一年),博士資格面試的情境還恍如昨日呢。

博士畢業了做科研,如果能混到個PI的位置,不要以為自己爬到食物鏈頂端了就可以休閑養生了。高處不勝寒啊。你在跟全世界的同行競爭雜誌上那兩三頁紙的位置,那個位置就是你和你學生們的命根子。

在美國,系裡公用的共聚焦激光顯微鏡只要10美元一小時,一個樓層就有兩台,所以幾乎任何時間都可以去用,你在國內是400人民幣一小時加200開機費;

人家只要在晚上八點前把DNA樣品放到樓下一個窗口,貼上自己實驗室的條形碼,第二天一早就有測序結果發到你的郵箱,你在國內要打電話聯繫皮包公司來取樣然後過幾天才拿到結果;

人家一幢樓里從早到晚不間斷地有學術報告,諾貝爾獎獲得者來做個講座根本就是家常便飯,去聽報告經常還有免費的食物供應,你在國內來一個老外教授就像過節了似的;

人家憑一個學生ID可以想下什麼文獻就下什麼文獻,你在國內要下一些文獻只能找在海外的師兄幫忙,隔了時差給你發過來;

人家跑完膠在凝膠成像儀上按個按鈕,直接在旁邊的印表機上把圖列印出來,看到好的文獻在電腦上按個按鈕,直接在大堂里的印表機上免費彩色列印,人家的實驗記錄本是活頁的,裝訂得像時尚雜誌一樣漂亮,而你在國內實驗室那台像蝸牛一樣慢的印表機,沒墨了還得打電話讓外地口音的大媽來換墨盒;

人家一個系十個實驗室就有四位秘書和一位主管秘書全職服務,大到申報和報銷經費小到個人要訂個機票都幫你辦了,實驗室訂工作午餐自己墊付了,把收據交給秘書一小時之後就能拿回現金,你在國內一個課題結題要由一位青椒帶動幾乎全體博士生,像四大裡面突擊搞審計那樣折騰,然後一天跑個四五趟財務處,去欣賞窗口裡面那張長滿麻子像鐵板一樣硬的臉,有時候還要長途跋涉到市區裡面去欣賞另外一些面孔。

以上這些「人家」都是我親眼所見,親手所做。可正如上文所說,你在金茂凱悅酒店裡,不因為任何理由而會有人對你施恩。所以你要在中國讀博士,要在中國做PI,很多方面要比在國外辛苦得多。但你是木頭人,是機器人,你不知道辛苦,不懂得艱難,不理解辛酸,不需要休息,你唯一的任務就是埋頭苦幹。

如果你的人生哲學並不是事業至上,並不是不計一切地投身於工作甚至連付出健康的代價都在所不惜,那就至少不要做科研夢了吧。博士還是可以讀,但委屈一下自己,在這幾年中不要做自己了。或者,如果你覺得自己真正的事業並不在你的專業你的工作上,那也一樣。

實際上每個人人都會為了自己所認定的事業而付出他所能付出的全部心血、精力,時間和代價。比如我有時候會因為躺下去之後,突然閃現寫作靈感而半夜裡起來,查找多資料來寫一篇關於音樂或者別的什麼的長文(雖然通常是又臭又長,事後自己也不要看)。但我現在不會為了做科研而這樣了。如果你的情況跟我相似,那就不要硬逼著自己走學術道路了,你真心不適合。

事業並不僅僅包括那份供你養家糊口的工作,事實上僅僅以養家糊口,名利雙收,拓展人脈以及晉陞職位為目的的工作根本談不上是事業(career),那只是職業(job)。事業必須是沒有上下班的界限,沒有退休的概念,少了它你的靈魂就會枯竭的那塊玉石。你的事業在別處,那就現實一點,盡量混個畢業找份工作,去支持自己一輩子的事業吧!

要想讀好博士,光把自己當成渣渣,並且成功變身木頭人機器人,還不夠。那兩條我個人覺得最基礎,但還有一些Tips也很重要。

? 做實驗要高度專心。

我導師規定手機不得帶入實驗室,一開始我覺得過分,後來自己吃了苦頭,已經自覺養成習慣了。生物學實驗是細緻到家的手藝活,一個半秒鐘的疏忽就可能讓幾十甚至上百小時的勞動成果完全報廢。不像編程,打錯了字改正一下就行,哪怕全部寫完了再debug也能挽救。

而有些生物學實驗會僅僅因為一次走神就做砸了,必須重新來過,如果浪費了實驗動物,可能還要等很久才能訂得到下一批,代價會非常慘重。比如給一排ep管加試劑,標準做法是加完一管就把管子往上移一格,以防一走神忘記自己加到哪一管了。尤其往大體積比如一兩百微升的溶液里加一微升的酶,全都是無色透明溶液,根本無從確認有沒有加過酶。加兩倍的酶可能就會影響實驗結果了,漏加當然不用說了。(忍不住吐槽勞動密集型實驗,這種機械的事情,不識字的農婦都做得來。完全可以實現自動化,可是博士生比機器便宜得多啊)

如果一邊做實驗一邊聽音樂,像我這種只要喜歡的音樂一響起來,可能連別人跟我說話都直接從同一個耳朵出去的人,那完了。心裡發一聲感嘆「真好聽啊」,加完一排樣品,才意識到忘記把加完了的管子往上移一格,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漏加或重複加。

繼續做下去吧,要冒幾天之後結果出來才知道加錯了的風險。從這個步驟開始推倒重來吧,不甘心。最後基本上還是乖乖取出凍存的備份樣品(什麼東西都要留備份,留後路,非常重要!),把耳機放回辦公桌,重新加樣。所以從幾年前開始,我就習慣了進實驗室不帶任何會導致自己分心的東西。可是腦袋裡儲存的音樂刪不掉,有時候幾個小時坐下來受不了了,腦袋裡突然蹦出一句什麼旋律,完了……

? 文科做研究當然也需要專註。

但假如必需臨時放下手頭的事離開,只要把當前的想法簡單記下來回頭繼續,已經寫下來的東西總不會丟掉。總不至於像實驗那樣,一旦回不到原來的點就要把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的努力全部推倒重來吧。

3

底子不夠厚就老老實實照規矩來,別亂創新。

Protocol上的繁瑣步驟,老闆的奇異規定,師兄師姐的古怪經驗,可能照著做很麻煩,但別輕易地扔了它們。手藝活靠的就是經驗,很多經驗可能看起來沒道理甚至違反常理,但在你成熟到可以向別人系統地傳授經驗之前,別人的經驗就是王道,至少在你嘗試過,並與自己的想法系統地比較過之前。

科學研究需要質疑精神,需要創新,但是盲目質疑,就跟反右時我外公僅僅因為給員工分發福利就被打成右派一樣是犯罪,而缺乏根基只靠拍腦袋的創新就跟鋼產量兩年趕英三年超美一樣是胡鬧。尤其在剛開始讀博士時,你是渣渣,渣渣還質疑啥,創新啥?

4

讀文獻,讀文獻,讀更多的文獻!

二戰美國海軍名將「公牛」哈爾西被問到準備如何對日作戰時回答,殺日本鬼子,殺日本鬼子,殺更多的日本鬼子!讀文獻也一樣。誇張點說,讀多少好文獻決定了畢業時能發多少好文章。沒有通讀幾百篇英文文獻,不要跟別人說你博士畢業了。文獻當然沒文學作品美麗,實際上簡直是醜陋,八股文字讀得讓人很反感。但這些「日本鬼子」必須殺掉。

慚愧,雖然我讀英文文獻比大部分理工科學生輕鬆得多,地鐵上半小時足夠我把一篇四五頁的英文文章從頭看到尾還不用字典。但我沒讀過多少文獻,反正肯定沒有我博士期間讀過的五線譜的頁數多。所以我做實驗有如盲人摸象。設計實驗不知道一條好的實驗思路是怎樣的,需要哪些理論和實驗基礎,到了每一個階段通常應當怎樣走。具體的實驗方案方面,也沒有足夠的文獻積累可供參考。

慢慢地我才懂得,因為偷懶而省下一個小時的文獻閱讀時間去玩,幾乎一定會付出幾十倍的時間去做徒勞無功的實驗。

另補充一下,把文獻從頭讀到尾是很愚蠢的做法。除了必需精讀的幾篇頂級綜述,以及為了學習論文寫作而解剖的幾篇研究論文,大部分論文只要讀通abstract,掃一眼圖和表格,把自己用得到的實驗方法摘錄下來,再看看人家引用的參考文獻有哪幾篇可以為我所用,就夠了。能用一句話概括論文的核心 idea和結論就記在本子上,否則就划出來留待日後翻閱。

5

重視實驗記錄。

做實驗的時候用到的試劑儀器和方法,當時可能早已司空見慣,懶得重複寫在記錄本上。但做完實驗寫論文時,要寫實驗材料和方法,就想不起一年前做實驗時候的一些細節,當時所用的試劑早已用完了包裝扔掉了,當年的測序報告可能已經找不到了,這下傻眼了。

我就吃夠了自己散文式實驗記錄的苦頭,有時候偷懶沒把具體信息寫全,甚至先做了實驗回頭再寫,記憶已經有誤。實驗結果也要妥當有序地存放好,電子數據一定要備份,免得電腦失竊或壞了之後欲哭無淚。

6

重視presentation skill的鍛煉。

我在美國時第二個導師傳授了我很多經驗,包括:做presentation一定要是audienceoriented,文字要少圖表要多,嚴格控制在每張slide一分鐘然後按總時間決定slides數量,slides之間要有承上啟下的銜接,演講前最好背出講稿盡量多看觀眾(我那次把整個半小時的講稿,以PPT里的一點圖表和文字為依託,硬是全部背出來的,所以跟聽眾交流比較多,系裡的師生反響特別好)。

她說,一個好的科研工作者除了做得一手好實驗,還要是一個優秀的salesman。能不能拿到足夠的經費,很大程度上看你能不能成功地把自己的成果賣出去,尤其在美國(在中國可能主要得靠酒量)。

但不管怎麼說,即使博士畢業之後不搞科研,在博士畢業答辯的現場作一次精彩的展示,畢竟是給自己好幾年的苦讀划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而且工作中也難免作報告之類的吧,利用博士期間每一次組會作報告的機會,鍛煉自己的presentation skill吧。最最起碼,把妹也用得著。

7

盡量多幫助實驗室里的每一位成員。

生物醫藥行業不僅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而且非常接近流水線生產的形式。不是說日本那種每個研究生負責一項技術然後真的以流水線形式生產論文,而是說這個領域內的技能種類實在是太多了,一個人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技能,大家互幫互助是團隊存在之最重要的意義。

光說實驗領域,怎麼著也能數出至少一百種,比如分子克隆(這其中的倒平板、轉化、塗板、挑克隆、抽質粒、酶切、連接等步驟已經打包了,否則能數出上千種吧),PCR,Western,Southern,CoIP,流式細胞,共聚焦顯微鏡,顯微注射,動物解剖,血塗片製作和血象觀察統計,實驗動物的各種注 射(尾靜脈,腹腔,皮下等等),各種生理指標的觀測,實在是太繁雜了。像瓊脂糖凝膠電泳,SDS-PAGE這種天天做的事情已經都不能列為技能了,這都成本能了。

每個實驗室可能用得到的就得有幾十種,而每個人在博士階段可能用得到十幾種。如果想要在每一種技能上都成為專家,估計可以讀一輩子的博士了。所以大家互幫互助,各自多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大家都做不了就求助於樓上樓下其他實驗室的兄弟姐妹們。

大家都是失足青年,抱起團來特別有愛。在實驗技能之外還有文字技能呢,比如我就經常幫人家修改論文,換取別人幫助我一起做實驗。一定要記住,試圖靠一己之力完成勞動密集型專業的博士學業,除非你稟賦異於常人,否則幾乎是不可能的。

05

在美國讀博士

在這個系列的最後,我想就我在美國做學術民工的所見所聞,談談在國外生物醫藥領域讀博士的情況。我在那邊時間不長,也不是拿學位的性質,所以描述未必準確,還請在美國讀博士的朋友們補充指正。另外,歐洲和澳洲的情況我不了解,請相應的朋友們幫忙補充,謝謝。

首先要岔開了說下目前在中國讀博士的現狀。

在中國讀博士,實在是不得已的下下策,除非能進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這類體制接近國外研究機構的異類,那還稍好一些。如果我本科時的數學物理等公共課能不掛掉那麼多,憑專業課成績和GT分數早就出國讀博士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曲曲折折。

中國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博士畢業條件的規定實在是荒唐。雖然在前文中我說過,因為國情不同,如果在我國也像美國那樣對博士畢業條件不作硬性規定,而由答辯委員會對博士學習期間,實際所受學術訓練的質和量,以及學生實際學術水平進行考察來決定(我在美國就見過沒有第一作者SCI論文而畢業的哈佛生物學博士來應聘博士後)。那樣的話,先不說國內大部分導師有沒有這種考察能力,此制度本身必然導致更大範圍內更嚴重的學術腐敗。

但並不是說除了這種當前情況下最合理的方式,就不可以有其它輔助方式。以其為單一標準,比如交大規定理工科博士必須發表影響因子總和大於三分的至少兩篇文章,這種強姦學術的規定,逼迫學生要麼抓住狗熊將其痛打一頓讓它承認自己是兔子,要麼就盡量規避風險,盡量在別人走過的老路上試圖挖點殘羹剩飯吃。

因為創新程度越大必然意味著風險越大,意味著出成果所需時間越長。沒有人會願意拿無法順利畢業為賭注,去賭自己可能在創新的領域中作出大成就。只有我在前文中反覆提到的「少數秉賦異於常人而且運氣特別好」的人可以例外。這種規定,與其賊兄盜弟——高校教師和院所研究員晉陞的規定中,關於發表論文質和量的部分一樣,是我所知道的學術規定中最荒謬,危害最大的。它們不僅給博士生和青年教師施加了無謂的壓力,催生了一大堆在世界範圍內臭名昭著的,印出來只能當草紙用的中國式SCI/EI論文(包括我自己的在內),而且使我們這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受到極大的損害。

昨天排四重奏時我跟Patrick聊天,他是賽諾菲中國(製藥)的部門總監。他說據他在曾經工作和生活的幾個地方——美國,法國,日本和中國——的觀察,中國科研人員所做的具有真正原創性意義的研究,是最少的。

這種原創性意義不僅不可能用SCI論文數量來衡量,而且SCI論文影響因子和被引用次數也不是準確的標準,因為寫論文的時候盡量引用自己人的論文,不管實際上是不是真的在文中具有參考意義,這是很自然的。中國人多嘛,所以中國人的論文被引用次數上升很快有此一個原因。

相對地,做出一個成果所需的時間倒是一個更有規律性的標準。CNS(Cell,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鮮有在一兩年之內就做出來的,而那種印出來只能當草紙用的雜誌,裡面的文章多是同一個課題組一年能灌好幾篇的水文。一項真正有意義的原創性工作,除非得到上帝賜予的靈感從而一次嘗試就成功,必然要經歷艱苦的摸索,反覆的嘗試,再加上經驗,靈感,日復一日枯燥難耐的工作,才能誕生。

中國的博士培養制度,為啥不允許培植這類珍貴果實的土壤存在?

我們的博士學制一般是三到四年,交大去年才延長到四年,又規定延期不得超過兩年,像我這樣出國交流休過學的,還不能對休學的時間相應給予補償。去掉疲於對付各種課程(只有趙立平教授的課是真正有意義的,其它都是枉然浪費時間)而無法投身實驗室的第一年,論文投稿準備答辯的最後一年,只剩最多四年。

等到導師摸清了學生的特點而給了他合適的課題,學生也鍛鍊出了堪用的能力,課題做到能判斷可否繼續下去的程度,又是一到兩年過去了。最後只剩一兩年時間,想做原創性研究?連失敗一次的機會都沒有。

有一句話永遠是對的:只要你在做的是一份事業而不只是工作,不管它本身給你帶來的收入可能多微薄,不管在世俗的眼光中這如何算不上一份體面的工作,從你開始從事這份事業的那一天起,你已經成功了!

-END-

關注Science公眾號,後台回復【Endnote禮包】【Origin禮包】即可領取相應Endnote安裝包Origin安裝包!更多精彩,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 的精彩文章:

教授4600元打車按時上課:到底該表揚還是該批判?
「量量你的屁股」:亮瞎眼的8所中國大學建築

TAG: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