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與諸葛亮齊名的寵統真正的死因原來是這樣的……

與諸葛亮齊名的寵統真正的死因原來是這樣的……

原標題:與諸葛亮齊名的寵統真正的死因原來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也普遍認為他的聰明才智無人能及,打小我們就知道草船借箭,也熟悉火燒赤壁,對他的才能以及未卜先知的能力簡直就是膜拜。其實,劉備的帳下還有一個才智與能力不輸諸葛亮的人物,那就是大隱士司馬徽嘴裡所說的「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中的鳳雛龐統。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由於他的才幹過人,故與孔明、司馬徽齊名,史稱孔明是卧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由此可見,龐統當時的才智是得到廣泛認可的,而且在具體協助劉備奪天下的過程中,曾經立下過顯著功績的。


要說龐統一生最主要的計策是什麼?恐怕非屬為劉備奪取益州獻上的上中下三策。



當時益州劉璋飽受漢中張魯的侵擾,於是邀請荊州的劉備進入益州,剿滅張魯。當時,劉璋和劉備在涪陵會盟,龐統建議劉備在涪陵大會時,在宴會上殺掉劉璋,可是被劉備拒絕,「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龐統的這個計策,看起來很好,「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貌似不需要動兵,就可以除去劉璋,得到益州,其實不然。劉璋父子在益州統治十多年,雖然說劉璋暗弱,可是一直仁德愛民,頗得民心官心,就算是在劉備大舉進攻成都之時,還有無數百姓官員表示願意追隨劉璋,為劉璋而死。用劉備的話來說,自己這次來到益州,根本的目的並非是劫掠財物,而是要長久統治益州。如此,爭取人心是為首選,宴會之時,就算是能夠殺掉劉璋,那也必然會激怒益州人士群起反抗。益州官員很可能擁立劉璋之子,堅決反抗劉備。而劉備此來,不過是帶了一萬來人馬,強龍不壓地頭蛇,短期之內,根本鬥不過益州本土勢力。可以說,龐統的計策過於短視。

當然,龐統的計策也有可取之處。後來,劉璋回到成都,而劉備前往平定張魯,雙方暫時保持和平。龐統向劉備獻上三策。上策,暗中選擇精兵,日夜行軍進攻成都;中策,劉璋手下最重要的將領是楊懷、高沛,手下兵馬甚多,並且一直很提防劉備,多次上書建議劉璋驅逐劉備。龐統認為劉備可以借口荊州有急事準備回軍,藉此召見,趁機除去二人;下策,退回白帝城,等待時機。


最後,劉備選擇了龐統的中策。應該說,劉備的選擇是很明智的。龐統的上策和之前涪陵暗殺計策一樣,看起來劉備集團付出的代價最少,但是後患很大。至於下策,只是自保,劉備向來有天下大志,自然不會考慮。只有中策,花費不是很多,又可以讓益州官民見識到荊州集團的勇武。與其殺掉劉璋,不如逼迫劉璋投降。只有劉璋主動投降,益州本土勢力才會安心臣服,劉備才可能取代劉璋在益州進行統治。


而事實上,劉備選用龐統的中策,取得了決定性的成功。而這一點,當時的諸葛亮卻是沒有辦法做到的。若是按正常的發展,龐統應該會有更大的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展現更大的宏圖,但是正如文頭所說:「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也就是說一開始就有了伏筆,兩人都這樣有才華,但只能有一人相扶,方可安天下。故而,卧龍、鳳雛,兩人只能留下一人,否則劇情就沒有辦法往下演了。最後龐統死於流箭,看似意外,實則情理之中了。後來也有學者考究說,這是諸葛亮的計謀,寵統是死於諸葛亮的算計當中。也還有學者提出,龐統是看透劉務的假仁假義,自己自殺的。因為龐統看透了劉備的虛偽面孔,同時也看透了諸葛亮的陰謀詭計,索性將計就計,只求以死來解脫自己,也表明對諸葛亮的計謀的不屑。至於這其中的事實究竟如何,恐怕只有作者本人知曉了。



好在對於諸葛亮的研究,不是歷史,否則在眾多所謂的文人雅士的各種解讀下,真的無法還原歷史真相了。不過這樣一部經典,特別是經典里的這樣一個傑出人物,總是要被人關注到,喜愛到,甚至在現實生活中,恨不得自己就是那樣一個人物。人們之所以會去研究諸葛亮以及當時與其同樣成名的傑出人物,同樣也是一種對英雄,對神話一般存在的人物的興趣,也是一種嚮往。如果寵統不死,我想擁有兩個智慧近乎妖的軍師,對於當時的劉備來講,並不一定會幸福,相反,有可能在這兩人的相互鬥法當中,更加的無所適從。因此,只能犧牲寵統。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能把諸葛亮給犧牲掉呢?其實我們從人物的性格上分析,不難得出,犧牲龐統明顯要比犧牲諸葛亮的要好,龐統明顯是屬於那種善使陽謀,鋒芒更露的一種,而諸葛亮則是要柔和得多,懂得藏鋒,而不顯得喧賓奪主。說小說來源於生活,一點也不為假,事實上也的確應該如此選擇。

作者:清風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清風曉 的精彩文章:

胯下之辱——韓信逆勢崛起的一劑靈丹妙藥

TAG:我是清風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