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是個傳說?不如李廣利打仗時帶的活牛和駱駝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是個傳說?不如李廣利打仗時帶的活牛和駱駝

原標題: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是個傳說?不如李廣利打仗時帶的活牛和駱駝


提示:李廣利出征大宛為什麼要帶數十萬頭牛、馬、驢和駱駝?這和後來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有什麼關係?對於軍隊在特殊困難條件下的後勤供給運輸,活物會被機械來得容易?而諸葛亮「木牛流馬」果真是一個傳說?其意義只能是一個啟示?有時候,帶一群活物去打仗是最科學的?


仿製的牛流馬


在談中國古代軍事歷史的時候,一些人偶然會冒出這樣一句話:「沒有後勤的軍隊總能打勝仗。」言下之意是對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一些軍事行動的讚美,即是他們常常不需要後勤但卻能打勝仗。拋棄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單從軍事層面上來說這種讚美可能是對的,但往往它不是一支正規軍的長久之計,是可以提倡但不值得過分宣揚的。


霍去病的部隊在大多情況下是沒有後勤的,據說他每次出征前,漢武帝總會為他準備好幾車好吃的東西,他吃不完,寧可將它們扔了,也不給手下的士兵吃。為什麼呢?他總喜歡對自己的士兵說:「想吃飯嗎?匈奴人哪裡有!」與霍大將軍對應的是匈奴人的將領也對自己的士兵提倡這種「精神」:「將士們,漢人那裡有我們所要的一切,沖吧!」這一對冤家在這方面遇到了一起,成了相通的。


霍去病


霍去病的部隊反應是神速的,匈奴人的軍隊也在草原上來無影去無蹤,這都是他們不需要後勤來帶的優點。但這種沒有後勤的部隊是不可以進行大兵團作戰的,只能是些機動的閃電戰或者游擊戰,拼得並非身後的國家實力。而若就後勤保障的問題翻閱歷史,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今天,一些學者估算,當年漢武帝發起對匈奴的反擊戰,所用的後勤供給70%甚至以上都消費在了路上,為此,漢武帝基本用盡了國力,也留下了不少抱怨。然而,即使到了今天,面對當年的那些戰役,人們仍然不得不佩服漢朝的強大,當然也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李廣利

李廣利,西漢中期將領,外戚,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長兄。公元前104年初征大宛,他帶領屬國的六千騎兵和郡國那些品行惡劣的少年好幾萬人出發,等到達郁成,兵士只有幾千人了。他下令攻打郁成城,見死了很多人,沒打下來就撤軍了。到了敦煌,他派遣使者給漢武帝上奏章說: 「路程遙遠十分缺乏糧食。士兵們不怕打仗,只怕挨餓。」漢武帝得知大發雷霆,派使者攔守玉門關,聲稱李廣利軍如果敢邁進關內半步,立即斬殺!李廣利害怕了,因而留駐敦煌。


隨後,便有了李廣利二征大宛。漢武帝用了一年多時間,赦免了一些囚徒步卒,增發了那些品行惡劣的少年和邊境的騎兵,為李廣利湊合了一支六萬人的軍隊。這支伍隊兵器、弓箭等極為齊備,帶了很多糧食,還帶有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數萬,浩浩蕩蕩地從敦煌出發了。



木牛流馬運輸車


這個時候,人們也許會問打仗帶這麼畜生幹什麼?一方面,漢軍面對茫茫大漠帶這些牲口是為了運送後勤物資;另一方面說起來比較有意思,它可以簡單到一個「吃」字,但這裡面卻有不少學問在。活物是可以動的,在運送物資的同時雖說它們自己也需要吃,但這遠要比帶與它們體重相等的其他物料成本合算得多,能節省不少人力、物力。漢軍先進一程,吃掉一部分口糧,再宰殺一部分不需要運輸的活物,這要比純粹運送軍糧、軍備省事得多。而若沒有這些活物,恐怕漢軍的物料甚至運不出羅布泊,何談徵大宛?這也許是一條經驗之舉,卻鮮有被用起過。


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他在北伐時使用了一種叫「木牛流馬」的東西,是一種運輸工具。關於木牛流馬有一種說法認為它是單輪木板車;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它相當於現代機器人。誰是誰非,兩種說法一直爭論不休,原因在於木牛流馬如果是一種單輪木板車,即沒多少研究價值,也沒有多少科學的意義;而若木牛流馬是類似於現代機器人的東西,那麼它就相當於一個現實版的神話,不知道能給人們帶多少好處。相對而言,本人傾向於前者的說法,因為即使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也不可能會有一種「牛馬」不需要人工的太多支配,就能完整、完好地將物資運送到目的地的。


道路難行,也許諸葛亮當年出征像李廣利趕上一群活著的牛馬,要比那個傳說中的「木牛流馬」實惠得多。「木牛流馬」的真正意義也許不在於它是否存在過,而在於它啟示人們在特殊困難條件下,如何保障軍隊的供給,或者其他方面的。有時候,帶一群活物去打仗是最科學的。(文/路生)


這也是傳說中的木牛流馬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生的文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穿突厥衣非突厥人,唐太宗從突厥贖回8萬漢族人
李自成有多少老婆?為何都是凄凄慘慘戚戚的結局?

TAG:路生的文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