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領袖形象極其荒謬,權謀卻堪稱頂級,親手埋下蘇聯滅亡結局
原標題:這位領袖形象極其荒謬,權謀卻堪稱頂級,親手埋下蘇聯滅亡結局
作為對蘇聯影響最大的歷史人物,有關斯大林的話題無疑非常多,如今仍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他無疑是一位非常富有爭議的蘇聯領袖,但筆者認為,斯大林並非爭議最大的蘇聯領導人,畢竟他性格鮮明,功過都十分顯然地擺在那裡;要說爭議最大的蘇聯領袖,莫過於勃列日涅夫。
前有赫魯曉夫,後有戈爾巴喬夫,被夾在中間的勃列日涅夫的「存在感」相對較低。人們對勃列日涅夫的印象,無非是好大喜功的他在胸前掛滿勳章,高調地將蘇聯國力一手推向巔峰,提出的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義」讓蘇聯的盟友們都畏懼不已。除此之外,勃列日涅夫似乎就別無他處了。我們看到歷史照片和畫像中的勃列日涅夫總是身穿筆挺的制服,英姿勃發,然而真實的他性格卻十分軟弱,令人哭笑不得。
勃列日涅夫究竟有多慫呢?我們來講一段歷史。1964年初,蘇聯軍隊高層對赫魯曉夫的大包大攬愈發不滿,內務部同樣難以忍受這位性格古怪的領導人,矛盾漸漸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此時,以蘇聯「頭號思想家」蘇斯洛夫、克格勃主席謝列平為首的一批實權派人物便開始謀劃搞垮赫魯曉夫。正如我們所知,蘇聯高層的政治環境向來複雜壓抑,大佬們彼此看不慣對方。但在擁有共同政治敵人的情況下,大家又不好撕破臉皮,因此,實權大佬們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推選一個能力最差、影響力最低、最沒本事的人充當「傀儡」,一來可以協調關係,二來便於控制,更重要的是,如果計劃失敗,這個傀儡人物還可以被推出去充當「替罪羊」,性格懦弱的勃列日涅夫自然而然地被選中充當這個角色。
有趣的是,當他聽說自己被拉入伙,搞垮上司,自己坐頭把交椅時,居然嚇得面如死灰,渾身發抖,差一點當場暈過去。稍微緩過來一點,勃列日涅夫就癱倒在同事懷裡痛哭流涕,鬧了半天才算消停下來。這還不算,當有人提出赫魯曉夫有可能已經知道有人企圖推翻他時,勃列日涅夫更是帶著哭腔喊道:「完了完了,赫魯曉夫要槍斃我們了!」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五大三粗的爺們鬧出這副德性,場面該有多滑稽。1964年10月14日,赫魯曉夫按照日程前往黑海度假。借著這個機會,眾人發起政變,向赫魯曉夫發出通牒。當後者極不情願地趕回莫斯科參加會議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被架空。然而,就算是得到了軍隊和克格勃的支持,勃列日涅夫站在赫魯曉夫的對面,依舊是身如篩糠。勃列日涅夫的懦弱令人瞧不起甚至是恥笑,當然了,對於蘇斯洛夫、謝列平們來說,這種情況是他們喜聞樂見的。
我們常說:「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即便是在普通人的工作中,只要不努力,或是稍加懈怠,就很容易在激烈的競爭中落下風;平頭百姓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那些佇立在權力中心的大人物了。那麼,有個很明顯的問題: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夠平步青雲,最終爬到權力之巔,並在這個位置上一坐就是18年,難道僅僅靠的是「傻人有傻福」嗎?很明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從一個細節就可窺得一斑:當赫魯曉夫意識到自己已無力回天時,向高層提了個要求,要在隨後的中央會議上說幾句話。在這段時期內一直沒有什麼話語的勃列日涅夫的態度令人感到意外,他當即表態:想都別想。從這一個細節我們就至少可以看出兩點:其一,勃氏絕非毫無主見;其二,雖然表面上爛泥扶不上牆,但與其他實權派人物一樣,他也是有野心的。
另外,我們來看看勃列日涅夫的對手們。首先,蘇斯洛夫是典型的「人狠話不多」,他特別不喜歡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也很少接受媒體採訪,盡量避免報刊刊登有關他的文章。蘇斯洛夫卻非常有頭腦,做事很有主張,是一位精明能幹的領袖人物。後赫魯曉夫時代的蘇聯「三駕馬車」中,柯西金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極。他被視為「務實派」的代表,本身能力就很強,在高層的影響自然不可忽視。另外,雖然謝列平的資歷比其他幾位要小一些,但他畢竟掌握著國家機器;另外,謝列平向來是敢想敢做的人,他曾經為了維護赫魯曉夫,敢與伏羅希洛夫元帥這樣的元老級人物對著干,甚至氣得前者指著他大罵。
也許有朋友會覺得這幾位在赫魯曉夫那輩蘇聯領導人面前根本不算啥,但他們同樣是從人堆里摸爬滾打跑出來的人精,能夠站在權力核心,能力自然不差。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勃列日涅夫但凡有一點野心,想要坐穩幾乎是白撿來的頭把交椅,暴露自己的目的或是能力絕非最佳選擇;相反,裝瘋賣傻、順其自然反而是條不錯的出路。
結合歷史來看,1966年3月,勃列日涅夫被推選為最高領導人,可謂是「名正言順」。在扳倒赫魯曉夫的過程中,他幾乎沒有發出任何聲音,反而總是在私下裡顯露自己的擔憂,時不時地抹眼淚,讓人覺得很窩囊。然而事實上,勃列日涅夫並非毫無作為,他利用自己「無能」的形象,有意識地將表現的機會讓給謝列平或是蘇斯洛夫,巧妙地藉助兩伙人的力量打擊彼此。勃列日涅夫的手段很奏效:1967年,謝列平集團便遭受了毀滅性打擊,謝列平本人被失去了克格勃主席的職位,權力被架空,親信也被勃氏藉助反腐的名號全部清理乾淨。隨後,勃列日涅夫又順水推舟,將原本地位就很高的蘇斯洛夫捧得更高,眼看蘇斯洛夫有成為頭號人物的趨勢,實際上,勃氏早已在暗中將其架空,僅僅留給他「黨的靈魂」這樣一個聽起來很厲害的空頭銜。
在制衡諸多勢力的同時,勃列日涅夫一直都在積極打造自己的班底。他將契爾年科、安德羅波夫、格里申等人提拔為自己的心腹,並拉攏格列奇科元帥等軍隊領袖,爭取軍方的支持。不得不說,勃列日涅夫在拉攏人心方面確實有一手:在任前期,勃氏打造了一個相對輕鬆的政治氛圍,他任用柯西金進行經濟改革,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在工作上,勃氏對下屬並不太過苛責,蘇聯整個權力階層氣氛融洽,他也因此深得人心。不難預料的是,當塵埃落定後,橫亘在勃列日涅夫面前的一座座大山都被剷平,他的地位愈發穩固,直指無可撼動。整個過程不動聲色,雖然不顯凌厲,但卻有條不紊。
如此看來,勃列日涅夫似乎非常厲害,如今歷史評價一般,莫非他被嚴重低估?事實未必如此。縱觀勃列日涅夫的生涯,他一直都在嘗試對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但收效甚微。就拿上任伊始那會兒來說,柯西金開了個好頭,但勃列日涅夫的能力不足以擴大局面,反而讓好的開始白白浪費,蘇聯經濟在一次陷入「斯大林模式」的怪圈。另外,勃列日涅夫政治才華平庸的缺陷是十分明顯的,這也直接導致了蘇聯權力階層的貪腐成風,消極怠工情況的出現。勃列日涅夫時代中後期,職位、軍銜和勳章,甚至都可以用金錢買到。
另外,勃列日涅夫好大喜功的性格害慘了蘇聯,他在任時,蘇聯窮兵黷武式地與西方國家搞軍備競賽,正中對方下懷,嚴重破壞了蘇聯經濟秩序。在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義」的引導下,蘇聯武力鎮壓「布拉格之春」等行動,更是使社會主義大家庭出現嫌隙,為最後的土崩瓦解埋下了可怕的隱患。在1981年舉辦的「81-西方」軍演中,蘇軍一次性投入了超過10個集團軍共計30萬人和至少1萬個裝甲單位的軍力,在西方國家面前直播如何推平歐洲,雖然極大地震撼了美國和北約,但對於一場演習來說,無論是規模還是行為都是十分荒唐的。
總的來說,勃列日涅夫絕非那些笑話和某些宣傳里那樣愚蠢和不堪,雖然形象不咋樣,但他的權謀並不差,甚至可以說是相當厲害。他對權力的掌握和與其他實權派人物的關係,都拿捏得恰到好處,這也幫助他在權力之巔一坐就是18年。然而,就政治才能本身來講,勃列日涅夫顯然十分遜色,他並沒有一個卓越政治家的能力和魄力,勃列日涅夫時代高開低走,經濟模式日益僵化,國內官僚主義和貪腐現象加速,國際關係惡化。1982年11月10日,當勃列日涅夫逝世時,蘇聯已經被種種問題折磨得搖搖欲墜了,甚至連戈爾巴喬夫都嘲笑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病夫政治」是「體制瀕臨死亡的象徵」。
可怕的是,勃列日涅夫在治理國家方面的無能,反而讓權貴們過得十分「舒服」,他們也樂意讓勃氏坐在頭號交椅上維持這種局面。正因如此,蘇聯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在他的時代驟然加劇,以至於積重難返。史家有說「蘇聯亡於勃列日涅夫」,如此看來此言非虛。與不動聲色地奪取權力時一樣,勃氏在統治蘇聯的18年里,也不聲不響地給這個強大的國家種下了不可逆轉的悲慘結局。
※哪位蘇軍將領犧牲最令人遺憾?斯大林:我已為他做好元帥禮服
※斯大林親密戰友因荒謬罪名遭處決,死前拜託妻子為他討回清白
TAG: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