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咖啡是怎樣從奢侈品變成日常飲品的?

咖啡是怎樣從奢侈品變成日常飲品的?

原標題:咖啡是怎樣從奢侈品變成日常飲品的?



摩卡其實與巧克力無關

1708年,德拉羅克和法屬東印度公司的三艘船,抵達葉門的摩卡港,成為第一批繞過非洲南端航入紅海的法國人。他們冒著危險,花了一年時間,航行如此遠的距離,就為了直接購買咖啡。


長久以來世人總把咖啡和拉丁美洲連在一塊兒,但有約300年時間 (咖啡作為商品以來的一半時間),阿拉伯人獨佔了阿拉比卡咖啡的買賣。最叫法國人感到不是滋味的,是咖啡貿易的中間人也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埃及人、印度人。但這局面維持不了多久,歐洲人終將席捲咖啡貿易,使葉門獨佔咖啡貿易的歷史成為隱約難辨且失真的記憶,而德拉羅克正是這股浪潮的重要推手之一。


阿拉比卡咖啡樹原生於衣索比亞,但咖啡飲料大概在1400年左右在葉門的摩卡市發展出來。1500年時,這種飲料在阿拉伯半島已到處可見。


1665—1666年抵達法國、奧地利的奧斯曼蘇丹特使,在豪華晚會中準備了許多這種珍奇飲料,從而提升了咖啡在歐洲促進人際往來、標舉身份地位的功用。土耳其人也在無意間促成了咖啡飲料在歐洲的普及。1683年,土耳其人圍攻維也納久攻不下,最後撤兵,遺留下一些咖啡袋。後來,維也納第一家咖啡館的老闆,想到濾去土耳其咖啡的沉渣,加進蜂蜜、牛奶,從而使咖啡更能為歐洲人接受。但這時的阿拉比卡咖啡仍是非常罕見的特產品。


因為咖啡很貴。葉門的人工生產方式、中間商的層層剝削、昂貴的運輸成本,使咖啡幾無異於奢侈品。1690年之前,全球只有葉門三個咖啡產區栽種咖啡,這些產區位於陡峭而有灌溉設施的山上,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咖啡園,栽種農民只有數百人。


農民從附近的小咖啡園帶自家咖啡豆到集市上賣,一年到頭如此。德拉羅克記載,收成「不定量,不定期,因而阿拉伯人不知有所謂的收成季節」。咖啡農一周六天帶咖啡豆到市場,每天帶出來賣的咖啡都比前一天多一點;價格低時他們扣住不賣。在市場里,印度商人和阿拉伯人掌控咖啡生意。17世紀初起荷屬、英屬東印度公司就在摩卡設有代表,即便如此,他們一如德拉羅克,通過據說最會殺價的印度中間人購買。歐洲人的商業地位不高,因為沒有政治影響力,且葉門人唯一想要的歐洲商品是用墨西哥白銀製成的皮阿斯特幣,當場就要。



受到這次遠航成果的鼓舞,德拉羅克於兩年後再度來到摩卡,這次他謁見了葉門國王,並發現國王種了一大片咖啡樹。這個法國人批評了葉門國王的作為,解釋說歐洲國王在御用植物園裡只種觀賞植物。

後來,德拉羅克卻大大後悔於這番討論,因為回到巴黎後,他發現自己對路易十四御用植物園的描述有誤。這個貿易商在其冒險報告的最後說道:「這份報告最恰當、最合宜的結尾,就是提到……終於從荷蘭送來的那棵咖啡樹。」


種在太陽王路易十四植物園裡的那棵咖啡樹,乃是歐洲人殖民美洲的見證。它的種子被帶到大西洋彼岸,它成為美洲許多咖啡樹的先祖。法國人已找到方法打破阿拉伯人對咖啡貿易的壟斷。不到50年,拉丁美洲馬丁尼克島 (法國殖民地) 所生產的咖啡,就在開羅市場上漸漸取代摩卡咖啡。葉門敵不過殖民地的大規模生產。1900年時,葉門的咖啡豆產量不到全球產量的1%,摩卡掌控全球咖啡市場300年的光榮歷史,如今只靠著一種將巧克力摻進美洲所產的咖啡調和成的特殊飲料,才能勾起那段過去。


咖啡社會角色的轉變


作為全球排名第二的大宗商品,咖啡已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咖啡以前的世界,簡直令人無法想像。但咖啡走了500年,才成為你早餐中的美味飲料,而且一路上經過四大洲,曾被賦予多種不同角色。


傳說中,有位衣索比亞牧羊人,看到他的羊群嚼過苦味漿果後變得興奮且秩序大亂,大為驚訝,於是跟著拿起那漿果放入嘴裡,結果也興奮得四處跳。他發現了咖啡的秘密效果,而就是這秘密效果,最終促使咖啡在葉門落地生根,成為當地作物。

15世紀中葉,阿拉伯半島上的蘇非派,發現咖啡正好有助於他們思索安拉時保持清醒,因而咖啡首先受到伊斯蘭教派的青睞,但保守的伊斯蘭神學家擔心它致癮的特性會使人偏離探索最高境界之路,因而不久咖啡即遭這些神學家的痛斥。1511年,他們在麥加街頭焚毀數袋咖啡豆。後來,土耳其的大維齊爾 (即首相) 發布敕令,凡是經營咖啡館者,要受棒打之罰;再犯者就縫進皮囊,丟入伊斯坦布爾海峽。



在歐洲,咖啡於17世紀開始受到喜愛,正值商業資本主義興起之時。這種中世紀的中東豆子,搖身一變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商品。它最初是由威尼斯貿易商引進歐洲,但這些最早經手咖啡買賣的人,把它當葯看待,認為它可治眼睛痛、水腫、痛風、壞血病。不久,倫敦貿易商開始在咖啡館喝咖啡談生意,咖啡館作為商業中心,數量增加了一倍。喬納森和蓋拉威兩家咖啡館,還作為英格蘭的主要證券交易所長達75年;弗吉尼亞和波羅的海兩家咖啡館,擔任商業和海運交易所則達150年;羅伊德咖啡館成為世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咖啡館還充當辦公大樓、傳播最新消息的「便士大學」,以及最早的男人俱樂部。咖啡推動商業發展,卻惹惱做妻子的女人,她們痛恨丈夫沉迷於陰暗、嘈雜的咖啡館,一致抨擊「這種低劣、又黑又濃、齷齪苦澀發臭、令人作嘔的泥潭水」,指稱咖啡讓男人性無能。叫英王查理二世比較擔心的,不是上咖啡館可能誤了男人的家庭責任,而是上咖啡館者討論政事,於是他著手關掉咖啡館,結果未成。


在歐陸,咖啡館漸漸成為因資本主義經濟而發達致富者的象徵,成為為這類人服務的場所。這類人構成新興的有閑階級,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咖啡館社交界。但咖啡蔚為主流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關於咖啡的醫學價值,辯論非常激烈。在瑞典,有對雙胞胎兄弟因犯了殺人罪而被判死刑,國王古斯塔夫三世發揮優良的科學傳統,拿這兩個死刑犯做實驗。他讓他們免於一死,但要其中一人此後在獄中,喝飲料只能喝茶,另一人只能喝咖啡。結果喝茶的先死(享壽83歲),瑞典從此成為世上人均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在各國首都,咖啡館生意興隆。據布倫南的說法,咖啡館在巴黎的大行其道,證實了「上層人士決心要擁有自己的聚會地點,不與低階級人士混在一塊」。有些咖啡館,例如巴黎的普蔻(法國第一家咖啡館),是文藝界人士的交流中心,伏爾泰之類就在這裡譏刺貴族的可笑可惡。維也納的海因里希霍夫咖啡館,為一身銅臭味的商人帶來經商靈感,也為勃拉姆斯和其他大作曲家帶來創作靈感。其他咖啡館,例如我祖母在維也納經營的莫扎特咖啡館,提供撲克牌、撞球和諸如此類較輕鬆的消遣。就在咖啡館的悠閑氣氛中,醞釀了重大的發展。非法經營的咖啡館與公民社會的誕生、公共空間的出現、半封建貴族階層的瓦解,密不可分。因此,不足為奇,德穆蘭於1789年7月13日,在伏瓦咖啡館裡謀划了攻擊巴士底獄的行動 (有些人主張這行動為現代世界揭開序幕)。法國大革命期間,咖啡館依舊是行動策劃與鼓動不滿的大本營。



隨著哐當作響的工廠催生出工業時代,咖啡漸漸地不只代表悠閑,還代表勞動。在美國,咖啡成為普及化的致癮性飲品,用以幫助大群勞工朋友撐起垂下的眼皮,喚起逐漸渙散的眼神。咖啡的主要角色,不再是宗教冥想或做生意或休閑消遣的飲料,反而變成工業時代的鬧鐘。


20世紀,咖啡遭抨擊會導致心臟病和潰瘍,提神功效相形遭冷落,但其消耗量有增無減。喝咖啡不是在冥想啟悟的場合,不是在社交場合,反倒往往是開車時或匆匆趕路時囫圇吞下。從上天所賜的萬應靈藥,到資產階級飲料,到工業商品,咖啡已成為職場飲料。


美國人愛喝咖啡與愛國心無關


美國人愛喝咖啡。長久以來,美國人一直是喝咖啡喝得最凶的人。甚至,美國人之愛喝咖啡更甚於喝茶,還常被拿來當作有別於英國的民族認同標記。史學家甚至把喝咖啡當作高貴、愛國的行為。大部分人都同意,喝咖啡習慣的養成與美國的建國關係密切———北美13州人民以喝咖啡向殖民宗主國英國表示反抗。


在美國,每個學童都聽過波士頓傾茶事件。在這次事件中,北美殖民地反英人士,打扮成印第安人,將一箱箱中國茶葉丟進馬薩諸塞灣,以抗議英國徵收茶稅及授予東印度公司壟斷殖民地茶葉貿易的權利。這個振奮人心的故事,替美國人喝咖啡的習慣注入了追求獨立自主的光榮色彩。遺憾的是,這並非事實。促成美國人棄茶而擁抱咖啡的動力,其實只是貪婪和利潤,而非光榮與愛國心。



美國人愛喝咖啡並非出於反英心態,而是因為奴隸制的存在。海地的奴隸在大甘蔗園裡工作,生產大量的糖。但海地的自耕農和自由民欠缺資金開闢甘蔗園,於是這些鄉間中產階級轉而辟種面積較小而成本較低的咖啡園,以賣給島上一心要學巴黎人時髦作風喝咖啡的上層人士。種咖啡獲利穩當,不久產量就超過當地需求。


美國商人出手援助,銷掉剩餘的咖啡豆。在這之前,新英格蘭、切薩皮克兩地的美國貿易商從事三角貿易已有很長時間。他們運來食物供海地奴隸填飽肚子,運來木材、英國產品換取島上的糖、朗姆酒,然後將其中一部分糖和朗姆酒運到英國脫手,換取其他產品。這些海運業者有時貨艙未塞滿,還有空間可另外帶回托售貨物尋找新市場。咖啡耐海上長途運送,腐爛慢,正是理想的貨物。


於是咖啡價格暴跌。從1683年每磅阿拉伯咖啡要價18先令,降為1774年英國商人所經手的海地咖啡每磅9先令,再降為獨立後的美國境內咖啡每磅1先令,咖啡因此成為更多人喝得起的飲料。到了1790年,美國的咖啡進口量比茶葉進口量多了三分之一,十年後,咖啡進口量是茶葉的十倍之多。


咖啡成為美國生活方式里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這與其說是因為美國人痛恨英國橫徵暴斂,因而連帶排斥英國人愛喝的茶,不如說是廣大奴隸使咖啡變便宜且有利可圖所致。


-The end -


?圖文源自網路整理,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咖啡文化 的精彩文章:

這麼萌,原諒我下不了口!

TAG:咖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