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紫砂偽命題,90%的壺都是半手工作品!
紫砂壺,自明代中晚期以來,逐漸成為「茶具之首」,吸引無數愛茶人使用。
但是,在網上搜索紫砂壺,卻會跳出很多似是而非的信息,如果不是遇到誠信商家,想要買到好的紫砂壺,還非得「過五關斬六將」不可。
今天就來說說很多人搞不明白的:
紫砂壺是全手工還是半手工好?
|這就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想要藉由全手工、半手工來判斷一把紫砂壺好不好,這個邏輯並不成立。
一把紫砂壺的好壞,是由泥料品質、工藝好壞、造型美學、燒窯品質等來決定的,半手工與全手工只是成型的一環,並不是一把壺價值的關鍵。
泥料是紫砂壺品質的關鍵
反過來說,如果一把全手工壺,粗製濫造,用了很差的泥料,做了很醜的造型,還燒得亂七八糟,也沒有什麼價值可言。
小孩子隨便用泥巴捏一把壺,也能叫全手工壺,但是這樣的壺,價值高嗎?
一個紫砂工藝大師用半手工精工細作一把壺,拿到市面上,眾人追捧,價值很高。
紫砂七老不少作品都運用了輔助模具,圖:王寅春 洋桶壺
半手工、全手工是一個被過度曲解的偽命題,消費者還是要正本清源,從一把壺的實用性、造型、品質等因素來考量,才不會陷入這個囹圄。
比起是否用了輔助模具,更重要的是要「好看」
| 半手工是紫砂工藝的一大革新
紫砂壺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晚期,但在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以打身筒、鑲身筒為主的全手工成型工藝,到了1958年以後,石膏輔模工藝才正式確立,也就是今天常說的半手工。
打身筒、鑲身筒工藝是指紫砂泥片全程以雙手加上簡單工具塑形,紫砂壺上的壺嘴、壺身、壺蓋、壺紐、壺把等部件都要經歷從平面到立體的過程。鑲身筒一般用於方器的泥片鑲接。
紫砂壺打身桶成型工藝
石膏輔模,其實就是在打身筒、鑲身筒的工藝上加入了輔助模具,主要是將紫砂泥片依靠在石膏輔模上刮修成型,稱「推牆刮底」。
石膏輔模工具示意
輔模的使用,大大提升了紫砂壺製作的效率,且精確了壺型的設計樣式,是紫砂工藝的一大革新。
不說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石膏輔模工藝是早年國營紫砂廠的重點推行項目,也就是由顧景舟等紫砂七老所創新、改革的。
紫砂廠舊照
用輔助模具有什麼好處呢?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造型精確度提高
二、工手省時、省力
三、製作成本下降
四、技術門檻降低
五、利於批量生產
很多人以為用了輔模,紫砂壺就很好做了,其實不然!輔模只是方便塑形,還是需要人工修飾,而且壺嘴、壺把、壺紐等處與壺身的鑲接,仍然沒有使用輔助模具,後續的明針等工藝,輔模也派不上用場。
即便藉助輔模成型,仍要手工鑲接
紫砂壺傳統成型技藝裡面其實也有輔助模具,就是用竹子製成一定形狀的板片,契合壺身造型,用以保障陶手在製作下一把同樣壺形的壺時,不會出現太大的差異。
紫砂傳統工藝中的「篾子」,攝自《宜興紫砂傳統工藝》
| 買紫砂壺,不能「貪小便宜」
半手工的革新,影響紫砂壺最大的其實是價格,也就是成本。
同樣壺型,同樣泥料,同樣陶手,採用半手工與全手工兩種方式成型,最大的差別就是成本,半手工的更便宜,全手工成本更高。
為什麼高?一個陶手,全手工做一把壺,快一點一兩天,久一點三四天,一周能出兩三把壺已經很不容易,且這裡只是指素胚,燒窯還存在一定的報廢率,十把素胚,能夠有七把燒成已經慶幸。
紫砂燒制存在收縮比,容易燒壞
如果是壺身有刻繪的壺,那工期就要更久了。一把全美品,得來實在不易。
刻繪要借專業藝人之手,成本更要增加
紫砂陶手不是神仙,也要吃飯,稍加計算一下陶手的每日應得工資就知道,一把紫砂壺,一兩千塊的售價並不算貴。
消費者選購紫砂壺時,比起是否用了輔模成型,更需要關注的是一把壺的造型美不美、泥料好不好?如果一把半手工壺造型好看、泥料也好,那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就是好壺了!
順帶一提,大多數紫砂壺其實都是半手工作品!
珍惜匠人的心血~
※可愛的蓋碗,才配得上可愛的你
※初見是秋風,後來是茉莉,坦然再見,無需「秋風悲畫扇」
TAG:茶香記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