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傷寒論》治療各種感冒發燒的特效藥方(收藏)[倪海廈]

《傷寒論》治療各種感冒發燒的特效藥方(收藏)[倪海廈]


下面文章,適合有一定基礎的父母使用,不出汗的傷寒我們用麻黃湯這個發汗的葯把寒氣發出來就很容易治好,沒有基礎的,這裡介紹一些簡單的方法。




感冒發燒,用小兒柴桂退熱(藥店都有賣)來治,平時體虛的人或者短期內多次服用,小孩兌上10粒六位地黃丸一起服用,不然效果不明顯,同時按摩(穴道在骨節中,推薦用拳眼敲,這樣效果好,還不至於有擊打的疼痛,

參照

小孩發燒按哪些穴道退燒(詳解))大椎、至陽、身柱、命門這四個穴道,這四個穴因為有風寒,按摩會比較痛,小孩會很抗拒,要堅持按摩。 




小兒柴桂退熱很很快的把發燒退去,大約一兩個小時就好了,注意不要再吹風,要穿暖和點,柴桂退熱屬於發汗藥,見到汗(小汗,用手摸)就好了,也不要捂太嚴,造成大汗,會造成體虛。

如果是大人感冒,加三倍量服用,比如小孩喝2袋,大人6-8袋。




但是對於鼻塞、呼吸困難、喘、咳嗽就沒那麼靈了,在用小兒柴桂退熱退燒以後,再用一味中成藥「通宣理肺丸」,可以去藥店買,也很便宜,幾塊錢

,同時有鼻塞、呼吸困難、喘,要將至陽、命門兩邊的穴道一起按摩




婦人經期感冒推薦用小柴胡顆粒(痛經和感冒,小柴胡能治哪個?)來治療。



同時,傷寒是中了寒氣,人體升溫來抵抗寒冷,一些所謂的清熱解毒退燒的感冒藥,常常含有薄荷、金銀花、菊花、大黃等涼葯和下藥,一律禁止服用,服用屬於雪上加霜,很容易造成氣喘。




《傷寒論》治療各種感冒發燒的特效藥方




以下方劑都是張仲景《傷寒論》的藥方。正確使用的話,效果非常好。


製作簡易圖表者為加州張孟超中醫師(PS:所有觀念及內容依據則習自倪海廈醫師).




張醫師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讓願意相信中醫的所有人,都能夠以最簡單的判斷方法來自行治療簡易的感冒癥狀,因此以圖表方式呈現,最終期盼能讓完全不懂中醫的人士,也能輕易看得懂。



也因為必須盡量簡化,因此較複雜的癥狀及用藥方法無法一一詳述於簡表中,但大部分的感冒應該可以囊括。




這是張醫師的初版資料,希望大家能對這三張圖表提出各項建議(最終目的就是希望不論是否懂中醫概念的人都能看懂且自行治療感冒),集合大伙兒的智慧,或許可以改版得更簡單易懂!


  


※ 漏了一個大柴胡湯, 應用時機就是小柴胡湯的癥狀加上便秘.


  


PS.歡迎大家轉載、下載,或有任何批評與建議皆可,希望最終能有更多人能因此免於西藥的迫害!小病不求人,真的有需要再去看醫生!










一、桂枝湯:桂枝9g  芍藥9g  炙甘草6g   生薑9g  大棗12枚(擘)五味葯。




用法:服桂枝湯約半小時後,須喝熱稀粥1小碗,以助藥力而使溱溱汗出。上五味,切碎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適寒溫,服100毫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適量,以助藥力。溫覆(蓋被子)一時許,遍身微汗者為佳。若一服汗出病癒,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主治:外感風寒,發熱惡風,頭痛項強,身痛有汗,鼻嗚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禁忌:服藥期間,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表實無汗,表寒里熱,及溫病初起,見發熱口渴者,均忌用。




方論:桂枝湯方中桂枝為君,辛溫通陽,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之邪以調衛。芍藥指白芍,作為臣葯,酸苦微寒,益陰和里,斂固外泄之營陰以和營。桂芍等量相合,相須為用,一治衛強,一治營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補,使表邪得解,營衛調和。生薑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可溫胃止嘔;大棗助芍藥益陰養血,姜棗相配,補脾和胃,調和營衛,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實衛,合芍藥酸甘化陰以和營,是為佐使葯。




有老中醫在原方的基礎上,加黃芪30g,糯稻根10g,治療老年自汗,效果非常明顯。加入黃芪補肺固衛以培本,糯稻根止汗以治標。




二、麻黃湯:麻黃(去節)9克、桂枝6克、杏仁(去皮尖)6克、炙甘草3克。




用法:上藥麻黃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黃。煎至400毫升時,再加其它三葯共煎,取葯汁150毫升為第一煎;然後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葯汁15o毫升為第二煎。將兩次煎取的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兩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藥後卧氏蓋被以溫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葯。如服第一次葯後,未出微汗,的過4~5小時可繼服第二次葯。第二次葯服後,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劑葯(煎服法同前)繼服。以取微汗為度。有的人服4~5次後才取效。服麻黃湯後,則須多蓋些衣被,「溫覆」取汗,不必喝稀粥。




主治:風寒之邪傷人皮表,使人產生脈浮緊、無汗、頭痛、身痛、惡寒發熱諸癥狀者,為太陽表實證。凡遇表實證,應用辛溫發汗法來解表散寒。




方論:本方以麻黃辛溫升散為主葯;輔以桂枝辛溫助陽,能助麻黃之升宣,味甘固表,節制麻黃之太散。其證屬實,故必以麻黃為主葯而不可顛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溫而降,既溫助麻黃逐邪於玄府(指皮毛竅孔而言),又肅降逆氣於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內而拒外。飲入於胃,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隨汗盡去而不留,頭痛、寒熱、氣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為張仲景辛溫發汗的代表方,示後人以辛溫解表的組方方法。




三、麻杏甘石湯:麻黃5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




用法:麻黃石膏先煮半小時,打去浮沫後,再入其它葯。用水與麻黃湯近似。




主治:麻杏甘石湯出自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其功效主要是「辛涼宣洩、清肺平喘」。麻杏甘石湯原本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入里化熱所導致的「汗出而喘」。後來,清代醫家柯韻伯又將其用於治療「無汗而喘,大熱」等病症。目前在臨床上,無論是風寒入里化熱或外感風熱所導致的病症,也無論患者表現為有汗還是無汗,只要符合「麻杏甘石湯證」(肺中熱盛、身熱喘咳、口渴脈數)便可應用麻杏甘石湯。另外,急性支氣管炎和喘息型支氣管炎患者若出現了上述臨床表現也可應用此方。




方論:麻杏甘石湯主要具有清肺熱、平喘逆(即清肺平喘)的功效。方中的麻黃重在平喘,兼有宣散疏泄的作用;石膏可清瀉肺熱、生津止渴;杏仁能止咳平喘,並可輔佐麻黃降逆平喘;炙甘草可增進麻黃和杏仁緩和喘咳的作用。




四、大青龍湯:麻黃12克(去節) 桂枝4克(去皮) 甘草5克(炙) 杏仁6克(去皮、尖) 生薑9克(切)大棗10枚(擘) 石膏20克{碎)




用法: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黃,減200毫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




方論:本方是以麻黃湯加重麻黃、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薑、大棗所組成。麻黃湯功能發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黃則發汗解表之力更強;增加石膏清內熱,除煩躁;倍甘草,加姜、棗,是和中氣,調營衛,助汗源。諸葯合用,共奏發汗解表,清熱除煩之功。




五、小青龍湯:麻黃(去節)9克 芍藥9克 細辛3克 乾薑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用法:上藥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兩次溫服。




方論:方中麻黃、桂枝解表發汗,宜肺平喘;乾薑、細辛溫肺化飲,半夏燥濕化痰;芍藥配桂枝調和營衛;五味子斂肺止咳,並防諸葯溫散太過而耗散肺氣;炙甘草緩和藥性,益氣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飲,止咳平喘之劑。




六、小柴胡湯: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蔘6克(或党參9~12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薑(切)9克 大棗(擘)12枚




用法:上藥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兩次溫服。




主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方論: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為君;黃芩清泄少陽半里之熱為臣;人蔘、甘草益氣扶正,半夏降逆和中為佐;生薑助半夏和胃,大棗助參、草益氣,姜、棗合用,又可調和營衛為使。諸葯合用,共奏和解少陽之功。



七、大柴胡湯:柴胡15克 枳實9克(炙) 生薑15克(切) 黃芩9克 芍藥9克 半夏9克(洗) 大棗12枚(擘)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郁微煩,心下痞硬或滿痛,大便秘結,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有力者。


方論:方中柴胡、黃芩和解少陽;枳實、大黃內瀉熱結,芍藥助柴胡、黃芩清肝膽之熱,合枳實、大黃治腹中實痛;半夏和胃降濁以止嘔逆,生薑、大棗既助半夏和胃止嘔,又能調營衛而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和解少陽、內瀉結熱之功。




八、葛根湯:葛根12克、麻黃9克、生薑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




用法:水煎溫服,覆被取微似汗出。




主治:本方主用於治療傷寒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或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或兼發嘔者。凡外感風寒表證,頭項強痛波及項背亦僵硬酸楚,脈浮無汗,惡風,下利或嘔者,均可服用。




方論:本方實為桂枝湯加麻黃、葛根。加麻黃配桂枝而發太陽經之汗,以散風寒而解表,君葛根於桂枝湯中,而解陽明經肌表之邪,以除項背強几几。因太陽已與陽明(項背強几几、下利、嘔均已屬陽明)合病,知風寒之邪較重,用藥亦不能只治太陽,而著眼在陽明,以防邪氣內侵,故本方以葛根為主葯。前人有」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的記載。本證為表實證,故加葛、麻二葯於桂枝湯中以去其實,名曰葛根湯而不叫桂枝加麻黃、葛根湯,其方義自明。




九、葛根芩蓮湯:葛根15克 炙甘草6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用法:上四味,用水約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它葯,再煎,煮取400毫升,分兩次溫服,每次服200毫升。




主治:協熱下利。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乾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本方常用於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傷寒、胃腸型感冒等屬表證未解,里熱甚者。)




方論:方中用葛根專解陽明之肌表,又能昇陽明清氣,而治瀉利,作為主葯。輔佐以芩、連,寒清里熱,苦堅里虛,並燥腸胃之濕。使以甘草甘緩和中,協調諸葯。四葯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熱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熱,熱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為太陽陽明,表裡兩解之變法。




十、五苓散:茯苓24克、豬苓24克、白朮24克、澤瀉48克、桂枝15克。




用法:共為細末,每次服3~5克,溫開水送下,一日3次。或用15~20克,煎湯去滓服。服後飲熱水,溫覆出微汗。近人多改為湯劑,水煎服。




主治:本方功能化氣利水,健脾祛濕。主治傷寒太陽證病人,內停水濕,服發汗劑後,表證未解,頭痛發熱,濕熱之邪入里,內蓄於太陽之腑——膀胱,而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脈浮;及水濕內停而致的水腫、小便短少,或水濕泄瀉、尿少等證。近代也常用於腎炎水腫、胃腸炎吐瀉、傳染性肝炎等病小便不利者。




方論:本品為利水之劑,近代動物實驗證明它有利尿作用。方中以澤瀉咸寒,入水腑,勝結熱,為主葯;以二苓淡滲利濕,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以瀉水熱,為輔葯;用白朮健脾燥濕,助土以制水,為佐葯;用桂枝之辛溫,宣通陽氣,助全身氣化,蒸化三焦以利水,為使葯。五葯相伍,不但可治膀胱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證,而且同時能解停水發熱之表證。無表證者,也可改桂枝為肉桂3~5克。




十一、白虎湯:知母18克、生石膏35~40克(先煎)、甘草6克、粳米6克。




用法:本湯的煎服法是先煎生石膏約10分鐘,然後加冷水,使湯不燙後,將余葯及粳米加入,煮至米熟,則湯成。第一煎煮取約200毫升,再加冷水煮取的200毫升。將兩煎的葯汁混合後平分為2杯,每次服1杯,一日服2次,必要時也可服3次。甚或晝夜服4次(2劑)。




主治:本方原為治療傷寒病,發汗後,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脈洪大而表現為陽明經證的主方,後世多用於治療各種高熱性疾病,以及一些具有高熱的傳染性疾病出現身發高熱,雖出汗很多,但身熱仍不退,口大渴,喜多飲冷水,脈象洪大有力,不惡寒,反惡熱,不欲蓋衣服,面紅,舌苔黃,尿深黃等癥狀者。在50年代曾以本方或白虎加人蔘湯為主,隨證加減用於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暑溫),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時傳為佳話。




方論:本方的配伍,前人是根據《內經》熱淫於內以苦發之的治則精神,取知母苦寒大清肺胃之熱,且能益津液為主葯;以生石膏之辛寒,大清陽明經瀰漫之熱為輔葯;又據」熱淫於內....佐以苦甘」的精神,以甘草味甘調中散熱,調和百葯為佐葯;再以粳米之甘味保護胃氣為使,合甘草以配知母,加強」佐以甘苦」的治則,不但能緩中益氣(熱則傷氣),並能監製石膏、知母之寒,則既能清熱、生津,又能護胃氣而不傷中焦。




「白虎」為代表西方之意,中醫學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湯的意思,是說人身熱邪太盛時,猶如夏天暑熱熾盛之時,刮來一陣清涼的秋風(指服了白虎湯),暑熱頓時消散。故取白虎為湯名,言其能清熱之性。所以本湯用於治療高熱性疾病,可說是效如桴鼓,立竿見影。有的醫家在治療重病時,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但是臨床醫家也必須熟記白虎湯的禁忌證,否則會造成」下咽則斃」之禍。後世醫家在治療溫熱病的氣分證時,也主以白虎湯治療,效果也非常好。為禁止醫家濫用此湯,故著名的《溫病條辨》一書中,特寫出」白虎四禁」以告誡後人,今特錄後,以提醒大家,千萬不可誤用。《溫病條辨》第九條說:」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前人另有白虎湯戒,也錄之供參考。」白虎湯乃大寒之劑,若非大熱多汗,渴飲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證不解,無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屬豬苓湯。」又曰:」無汗喜渴而脈單浮者,勿投白虎。」




十二、射干麻黃湯:射干9克 麻黃12克 生薑12克 細辛、紫菀、款冬花各9克 五味子3克 大棗7枚 半夏9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12升,先煎麻黃二沸,去上沫,納諸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




主治:外感風寒,痰飲上逆,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鳴聲。




方論:方中麻黃宣肺散寒,射干開結消痰,並為君葯,生薑散寒行水,半夏降逆化飲,共為臣葯,紫菀、款冬花溫潤除痰,下氣止咳,五味子收斂耗散之肺氣,均為佐葯;大棗益脾養胃,為使葯。諸葯相配,共奏宣肺散寒,化飲止咳之功。




參考: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附:感冒藥的煎服法


?  煎藥火候和時間。張仲景言:「微火煮」,吳鞠通提到「香氣大出」,「勿過煮「均是說火

候和煎煮時間而言。因為治療感冒的中藥大多具有味辛發散之性,其主要活性成分為揮髮油類,

所以不宜久煎,以免香氣揮散,藥性損失,有效成分散失過多。所以說:「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實為解表劑煎煮火候的通則。




?  煎藥用水量。煎藥時先用適量水將藥物浸泡在容器內,以淹沒藥物為度,加水過多,則煎煮

時間勢必過長,部分成分被破壞;加水過少,藥物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治療感冒的中藥質地多疏鬆,故煎藥用水只要淹沒藥材面即可。浸泡時間一般為 30~60 分鐘。




?  充分利用藥材。如桂枝湯是把桂枝、芍藥、甘草搗碎,生薑切片,大棗掰開 , 桂枝要把桂皮

去掉 .  這樣都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 , 避免藥材的浪費 .




?  取汗方法。 為利於感冒的治療 , 服藥後喝熱稀粥以助藥力和取溫服取汗、加衣被取汗的方法 .




喝熱粥以助藥力的意義 : 一是借谷所業補充津液汗源,防發汗致營陰不足;二是借熱能來鼓舞

胃陽,進而振奮衛陽。此乃粥葯並用即藥物治療和食療相結合的方法。




發汗要求:一是要汗出周遍:即汗出要遍身,光鼻尖,心口窩出汗不行。二是出小汗,出微汗,不可出大汗,不能遍身流漓。三是持續出一段汗:約一時許,即可蓋被保溫一時辰。汗出透了,才能達到出熱退,脈靜身涼的目的。




?  根據病情輕重決定服藥劑量和次數。病情重的,藥量宜大,多服幾次;病情輕的,藥量要小

,少服幾次,奏效為準。不必強行規定每次多少毫升,每日幾次。兩位醫家都提到:「病不解者作再服「,言外之意,病解即可停葯。這是因為治感冒的中藥多具發散之性,過多有傷耗正氣之虞。




參考:孫娟,孫健《論桂枝湯.銀翹散煎服法在治療感冒中的意義》




-----------------------


桂枝湯中「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應用大棗1枚,我覺得與《傷寒論》的12枚不符,《思考中醫》也說過要12枚,所以我改為12枚。


上述有不妥之處希望得到高人的指點!




請注意:這些方子只適合剛發燒時立即採用,燒了一天或兩天後,癥狀就變了,必須請中醫重新辨證後開其他的方子了!!!




讓您遠離濕寒體質 - 後愛排濕湯



哪裡能買到正品佐丹力159素食全餐?


西藥: 5歲女孩感冒後致殘!請把這份用藥"黑名單"轉給所有人!


倪海廈:為什麼中醫可以從感冒一直治到癌症(倪師演講視頻)


88歲原中央保健局長王敏清:50年沒感冒,60年不發胖!養生靠5句話


為什麼中醫用《傷寒論》治感冒能夠一劑見效


你會用中醫經方治療虛人感冒嘛?


抗生素根本沒有辦法對抗病毒?那麼感冒了怎麼辦?


感冒好了,遺留的鼻塞、流涕怎麼治?


感冒發燒是身體在排毒


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90%的人都搞錯了···


發熱可能是機體自身愈病的反應(不怕發燒,就怕燒不起來)


五年不發燒是癌症前兆 | 靠不靠譜?


孩子發燒不一定是病理性反應,還有生理性的發熱反應——「變蒸」!


太精彩了!告訴你生病、咳嗽、發燒、發炎的真正意義!


發熱可能是機體自身愈病的反應(不怕發燒,就怕燒不起來)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王四進經方講座-51-脈症病治:青光眼;脂肪肝
打坐多久才能打通氣脈?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