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生活條件跟我聽說的不一樣了
原標題:軍營生活條件跟我聽說的不一樣了
講述人:袁俊雨
2000年生,今年9月入伍;爺爺袁軍峰,1950年生,1969年參軍,服役期滿後轉業,現已退休;叔叔袁忠偉,1976年生,1994年入伍,現已退役。
整理人:李軍波、吳 強
新兵生活時間過得快,轉眼告別父母已經一個多月了。離開家鄉前,曾經當過兵的爺爺、叔叔還有親戚們,給我介紹了許多部隊的情況,要我注意這、注意那。可到了部隊我才發現,同樣是當兵,我們這一代人與上一代人大不相同。
比如說,奔赴軍營乘坐的車就不一樣。爺爺袁軍峰1969年參軍,坐的是拉貨的「悶罐車」。車廂門一關,黑乎乎的,又不透氣,並且沒有座椅,只能席地坐卧,顛簸了三四天才到達部隊。上個世紀90年代,經過改革開放近20年的發展,我們國家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進步。1994年叔叔袁忠偉入伍時,乘坐的是綠皮火車,有座位,沒空調,走走停停,也走了一天多時間才到部隊。而我們這一代新兵,乘坐的是舒適的高鐵,不僅有座椅、有空調、有開水,還有視頻、有WiFi,並且一路飛馳,只用了幾個小時就到了軍營。
我小時候經常聽爺爺和叔叔講軍旅故事。成為一名軍人,是我從小到大未曾改變過的夢想。今年春,他們鼓勵我報名應徵後,跟我講了許多部隊生活艱苦、訓練緊張的故事。他們既希望我到部隊經受艱苦生活的鍛煉,又擔心我吃不了這份苦,畢竟我從小到大一直在念書,沒幹過多少體力活。對此,我做好了面對各種艱苦生活的思想準備。可是,當我踏入新兵訓練基地時,眼前整潔的營院、舒適的營房、現代化的生活設施,一下子就改變了以往我對軍營的印象。
爺爺的軍營印象是:幾棟小平房,一個籃球場,再加上四周高大的圍牆,就是部隊的樣子。他說部隊生活最大的特點就是苦,冬天室內室外一個溫度,睡覺時穿著棉襖戴著棉帽還會被凍醒。軍事訓練器材不夠用,許多器材都是自己動手做;訓練之餘要進行農業生產,走下訓練場就上地頭,儘管這樣,他們的副食主要是蘿蔔、土豆和白菜,還經常吃粗食和鹹菜疙瘩。
軍營留給叔叔的印象是:伙食還行,頓頓管飽、天天見肉,每天早晨還有一個雞蛋,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只能排隊打插卡電話,生活單調,信息閉塞,除了訓練還是訓練。他擔心我「學生氣」太重,愛掰扯書本道理;忍受不了寂寞,適應不了枯燥的軍營生活。他一再囑咐我,衣服換下來要馬上手洗,抓住有陽光的時機趕緊晾曬,否則,一人就兩套訓練服,洗得不勤,就沒得換。
而我對軍營的印象是:「理想很豐滿,現實更多彩。」
先說生活,每頓六菜一湯的自助餐,還配有水果,吃得比家裡更講究營養均衡;連隊有洗衣機、烘乾機,迷彩服髒了隨時洗、很快就能烘乾,雨天陰天不愁沒有乾淨衣服換;休息時間可以使用手機和互聯網,只是在網上不能透露軍人身份;軍營文體活動多,訓練之餘,唱軍歌,練打球,時間排得滿滿當當。
再說訓練,基地化訓練集中了教學力量和訓練場地,各類訓練設施設備配套齊全,訓練內容科學規範、形式多樣。就拿體能訓練來說,抖繩、葯球、壺鈴這些新興健身器材也被搬上了訓練場,訓練不再枯燥乏味,我們在訓練中找到了樂趣,成績也噌噌往上提。
離開家鄉時,我帶了一些學習資料,雖然我已考上不錯的大學,但我心中的理想學府是軍校。叔叔曾跟我說,他當兵時也想考軍校,但是白天訓練任務重,他只能晚上看書。為了不打擾別人,他只能在連隊倉庫點著蠟燭複習,手上生了凍瘡,視力也有些下降。他一直擔心我沒有複習條件。到這一瞧,圖書室、網路室一應俱全。班長告訴我,訓練之餘可以隨時到圖書室複習。
我上中學時,在某裝甲旅服役的堂兄袁俊鵬,給我寄了一張他和59式坦克合影的照片,把我羨慕得夠嗆。這兩天,班長聊天時告訴說,我們部隊裝備的是最先進的99A坦克,這讓我激動了好一陣子,等我能駕駛戰車時,一定也要給哥哥寄張照片去,讓他看看我們部隊的先進裝備。
與現代化的裝備列裝部隊相適應的是,一大批高素質的兵員走進軍營,新兵中不僅大學生佔了一半多,還有幾個碩士,這是爺爺和叔叔輩的退役老兵們沒想到的。
我們一家三代軍人,見證了我軍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的巨變。這讓我們這一茬士兵更深刻地理解了「沒有國家富強,就沒有現代化軍隊」的道理。三代人中,我的軍營生活條件最優越,我現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紮根軍營,苦練軍事技能,爭當優秀士兵,爭取兩年後考上軍校,用投身強軍實踐的優異成績回報祖國,不辜負令人奮進的新時代。
※軍旅無悔,感謝有你
※軍報評論員: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