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來一份宇宙「黑暗料理」 太空食品都吃出多少花樣?

來一份宇宙「黑暗料理」 太空食品都吃出多少花樣?

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說,吃飯、喝水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失重環境下的太空生活,航天員連簡簡單單的吃飯都會變成了一個巨大挑戰。

那麼,在太空中能吃飯嗎?能吃正常的飯嗎?會不會是我們普通人想像不到的「黑暗料理」呢

來一份宇宙「黑暗料理」 太空食品都吃出多少花樣?

首先,航天員在航天飛行活動中單純的進食行為,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在失重條件下,一杯盛滿水的杯子朝下朝上放都一樣,杯子里的水不會自動飄浮或灑落出來,如果放在桌子上,杯子會連同水一起飛起來。所以說,航天員在地面上原有的吃飯、喝水習慣到了太空就完全不能適用了。

太空中怎麼吃?吃什麼?

人在太空中到底怎麼樣吃東西呢?1962年美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約翰·格倫非常擔心這個問題。結果他到了太空後發現,他能夠和在地球上一樣品嘗帶去的食物,事實上,重力並不會影響到食物的吞咽,因為食管內自動收縮和擴張的肌肉能夠把食物引到胃裡去,而並非要藉助重力的作用。

人類終於鬆了一口氣,能吃,就能活下去啊!那麼,在太空中吃的食品跟地球上的能一樣嗎?

正如大部分讀者所料,航天員的營養需求、食品製備、供給和他們的進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與地面生活時的飲食有著很大的不同。

航天員在太空中吃的航天食品要根據其生活所處的特殊環境,結合航天人員在太空的口味和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特殊進食方式而研製。航天食品從本質上講與地面普通食品是一樣的,都是為人體提供能量和營養。但為了節省飛船的空間和發射時的有效載荷,航天員攜帶的航天食品應儘可能重量輕、體積小。如營養好的干化餅乾和干化香腸,吃時用水泡一下,即可恢復到與新鮮食品相近的味道。

航天食品除了要能經受住航天特殊環境因素的影響,如衝擊、振動、加速度等的考驗而不失效外,還必須針對航天員在失重條件下生理改變的指數對膳食的營養素作適當調整。有時為了飛行的需要還要限制或增加某些食物,如飛行前要限制食物中的鈉和水以及纖維成分,以減少飛行初期航天員的大、小便次數;如肌肉萎縮就要求食品必須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骨質丟失則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鈣以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等。

為了方便航天員在太空失重條件下進食,防止食物在飛船艙內四處漂浮,各種食物、零件、用具等都是固定好了的。航天員從食品櫃里拿出食品後,要把裝食品的複合塑料膜袋剪開一個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進口袋裡叉著往嘴裡送。

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處飄飛,影響航天員或設備的正常工作,這種食品往往都用小包裝,製成與嘴大小相近的方塊、長方塊或小球狀的「一口吃」食品,吃時不必再切開。如果航天員要喝水,吃湯、羹、汁、果醬時,直接從塑料口袋或牙膏狀的軟鋁管里,一點一點往嘴裡擠就可以了。

那麼,讀者們對於航天員在天上具體吃什麼一定很好奇,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太空旅行中「吃」的歷史

來一份宇宙「黑暗料理」 太空食品都吃出多少花樣?

前蘇聯的「牙膏」狀航天食品

來一份宇宙「黑暗料理」 太空食品都吃出多少花樣?

早期前蘇聯和美國的航天飛行中,航天員採取嘴對嘴的進食方式,就是將經過特殊加工的液體或半固體的食品裝在類似牙膏管的容器內,進食時通過一根導管將食品直接擠入口內

來一份宇宙「黑暗料理」 太空食品都吃出多少花樣?

波羅號飛船上的航天食品

20世紀60年代初,前蘇聯和美國的航天員都是食用鋁管包裝的肉糜、果醬類膏糊狀食物。那個時候的太空食品有三種:一種是糊狀食品,例如牛肉漿、蘋果漿、菜泥和肉菜混合泥等,吃時像擠牙膏似地將它們擠壓到口中;一種是「一口吃」食品,就是將食物壓成一小塊,一口可以吃一塊;還有一種是復水食品,它是一些冷凍乾燥的食品,加水軟化就可以吃。

再具體一點,太空食品包括:俄國炒牛肉(肉類等切絲後加蘑菇和酸奶油炒的,被稱作斯德洛格諾夫式烹調)、核仁巧克力餅、麥片、燉雞肉、炒雞蛋、菠蘿、格蘭諾拉燕麥卷、義大利通心麵條和乳酪、巧克力布丁等。這些食品的特點就是:水分含量高,營養價值高,重量和體積小;在低重力(微重力)環境中不會隨意地飄來飄去。太空食品都是首先在地球上進行加工,使用特殊的包裝和儲藏方式,然後再運到太空船上,供航天員食用。到了1965年,航天員才有了更多的選擇,包括像雞尾酒、土耳其布丁、奶油雞湯等食物。

20世紀70年代,由於航天員的意見很大,因此不得不對太空食品進行改進。這時期對航天食品的包裝要求:保證在失重情況下使用;重量輕體積小。一般有罐裝(鋁罐或雙金屬罐)、盒裝(復水食品盒——指加水復原後食用的食品盒)和袋裝(復水飲料袋、蒸煮袋、鋁塑複合袋等)。美國太空梭上的航天員可吃到新鮮的蔬菜、水果和加熱後的鮮湯等食品。「阿波羅」10號以後的食品有了很大的改進,主要是改進了食品的包裝並增加了食品的花樣,食用方式也改為用勺子吃。

美國太空梭使用的復水盒採用硅橡膠隔膜來防止加水後漏水,使加水操作更為方便可靠。前蘇聯使用的復水食品包裝是軟塑料袋,加工比較簡單。美國太空梭還使用復水軟料袋,它的加水原理與復水食品盒相同。

此外飛船中的食品水準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28~84天的飛行時間裡,航天員採用7天的標準食譜,食品包裝採用了整蓋易拉式鋁罐包裝,安裝了豪華的機載保溫裝置和食品加熱裝置,可以對食物進行加水和加溫;實驗室中建立了微型的「太空廚房」,廚房中有食品貯存設備、食品製造設備和航天員進餐設備。

20世紀80年代後,航天員吃的幾乎和地面上一樣豐富,已經達到了使航天員「滿意」的水平。太空梭中安裝了更為先進的「太空廚房」。航天員在飛行中按照菜單進餐,菜單上的食品保證一周內不重複,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點菜。此外,每天還有點心和零食,美國國家航天局為航天員設計了74種不同的食物和20種飲料,確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樣性。

在失重環境中,由於體液上涌,鼻腔充血,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唾液分泌發生變化。美籍華人王駿太空飛行時,為了使他有好胃口,他太太特意做了他平時愛吃的「王太太炒羊肉」。

來一份宇宙「黑暗料理」 太空食品都吃出多少花樣?

太空梭上放在托盤上的食物

太空食品之一的復水菜是典型的太空食品,現在已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典型的例子就是速食麵的脫水蔬菜包。在加工時,蔬菜要經過燙熟、調味、乾燥、裝盒等程序。食用時,只需要加入一定的水。菜葉一旦變濕,就會「還原」成餐桌上的熟菜,而且色香味樣樣俱全,完全可以與普通餐桌的菜肴媲美。為了能讓航天員在太空也吃上水果,航天食品的研究員們特製了「凍干水果」。在水分脫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水果的風味,種類包括菠蘿、獼猴桃、哈密瓜、草莓等等。

目前,凍干水果在市場上也可以買到,比如凍榴槤干,凍干後的香蕉、葡萄、蘋果,從理論上來說,幾乎所有含水的食品都可以進行凍干。但對某些糖分含量或膠質含量過高的食品,以及共晶點溫度過低的食品來說,凍干會相對困難。比起經過其他技術處理後的水果,凍干水果的營養可以說是最接近新鮮水果的營養。

2006年,在太空梭上針對太空食品首次提出了環保和綠色概念。太空食品不僅可以在太空中加工製作,甚至一些綠色蔬菜也可以在太空船的「廚房」里進行培育和加工。一些著名的酒店和廚師,可以將自己的拿手菜和招牌菜送到太空,宇航員可以在太空船上擺宴會。現在的航天食物和太空進食方式與地面上差不多,只不過由於失重,航天員用嘴去吃浮在空中的東西,雙手可以去干別的。而且為了不讓食物產生碎屑,食物都略帶黏性,可以粘在盤子中。

對於短期和中期飛行,主要採用攜帶式食品,將食品在地面上製備好帶到天上去,攜帶式航天食品按其在飛行任務中的用途,可分為食譜食品、儲備食品和救生食品;按食品加工類型、使用方法和具體用途可分為復水飲料、熱穩定食品、乾燥食品、壓縮乾燥食品、中水分食品、調味品和自然型食品。除壓縮乾燥食品用於救生食品外,其餘食品均屬食譜食品。航天食品中還包括部分保健食品。

來一份宇宙「黑暗料理」 太空食品都吃出多少花樣?

未來N年的太空旅途怎麼吃出花樣?

對於長期載人飛行,特別是對於將來的火星探險和在月球上的長期居住,航天員吃的食品就更加重要了。地球上數百年的經驗表明,適宜的飲食對科學探索非常關鍵,在航海時代,數以百萬計的水手因為在航海任務期間缺乏維生素C而死亡。地球和火星之間的任何旅行都將是漫長的。兩顆行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2.25億公里,約相當於地球周長的5625倍。地求—火星往返加上在火星停留20個月可能要花3年,長期航天飛行不可避免的需要解決食品的生物再生技術,以減少食品的攜帶量和補給量。

目前,美、俄各國正在加緊研究食品的生物再生技術。美國國家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為太空梭研製了一種「色拉機」,它可為航天員提供萵苣、黃瓜、胡蘿蔔等新鮮蔬菜色拉;美、俄各國也在加緊研究在空間種植小麥、花生、大豆等糧食作物,實現通過生物技術將航天員的代謝廢物轉變成食物的過程。美國天空實驗室上的第二批乘員洛馬斯等人在航天飛行時帶去了一些辛辣的調味品,希望借它來增加食慾。當他們在太空梭中食用這些辛辣的調味品時,覺得失去了原來的味道,大家覺得很奇怪。事後證明,這是人在宇宙中味覺失靈的緣故。

看來老乾媽想拓展太空業務比較困難了……

那麼,航天員在飛往火星和其他行星的長途太空旅行中應該吃什麼呢?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評估了NASA關於太空飛行帶來的健康風險,讓問題更加複雜的是,與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的經歷不同,到達火星等更遙遠地方的探索任務會讓他們暴露在極為不同的輻射水平和受其他因素影響的環境,在長距離太空飛行過程中,航天員的身體可能會發生尚未完全了解的改變,因為實際上我們目前對長期處於太空中的人幾乎還沒什麼觀察結果。

來一份宇宙「黑暗料理」 太空食品都吃出多少花樣?

國際空間站航天員目前使用的航天食品。

為航天員長距離飛行提供穩定和美味兼具的食物存在著很大挑戰。目前,NASA研發出能夠持續儲存兩年左右的食物,然而,飛往火星的任務將需要5年的保質期。儘管NASA到目前為止設計的食品在延長儲存期之後仍可以安全食用,但如果它們流失了關鍵的營養或是航天員覺得難吃,就會導致他們表現下降、生病,甚至是死亡。

看來,開發新的高科技宇宙黑暗料理還任重道遠,感興趣的讀者們,也許你們未來可以設計出星際航行的美味食物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關於國慶節放假延長到10號的通知
宜家那盆被罵了30天的植物終於死了:語言到底有多恐怖的能量?

TAG:科普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