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魚為什麼要長那些暗搓搓的小刺?

魚為什麼要長那些暗搓搓的小刺?


  來源:科學大院


  魚,作為一道經典食材,多少人對它又愛又恨?愛它的味美,恨它有剔不完的小刺,一不小心可能還會被卡到。不要小看這些細細的小刺,它可是魚類身體上很重要的部分呢。


  魚身上的那些暗搓搓的小刺,生物學上叫肌間骨,就是位於椎骨兩側肌間隔中的硬骨小刺 ,由肌隔結締組織骨化而成。這種骨化方式稱為膜內骨化或結締組織性骨化,又稱纖維性骨化或膜性硬骨骨化,是成骨細胞在骨質中發生鈣質沉著生成骨組織的兩種方式之一。


  哪些魚有肌間骨?


  如果注意一下平時吃的魚,你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有小刺,肌間骨僅存在於鯉魚、草魚、鰱魚等這些低等真骨魚中。

標記為黑色的骨頭為肌間骨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標記為黑色的骨頭為肌間骨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沒錯,這些長小刺的魚都不怎麼高級。因為在魚類的進化史中,科學家發現,肌間骨經歷了一個從少到多,又從多到少,最後消失的過程。


輻鰭魚類系統演化的的進化樹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8)

輻鰭魚類系統演化的的進化樹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8)


  小魚刺根據它們所在的位置分為 3 類:


  1、連接在髓弓上的髓弓小骨


  2、連到椎體上的椎體小骨


  3、附在腹肋或脈弓上的脈弓小骨


鯉魚脊椎上髓弓、脈弓、椎體所在位置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

鯉魚脊椎上髓弓、脈弓、椎體所在位置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


  但是這三種肌間骨進化的進度並不一樣,形成的過程也不完全同步,髓弓小骨出現最早消失最晚,椎體小骨出現最晚卻消失最早。


  有人曾經對低等真骨魚的(除椎體小骨)肌間骨數量進行過統計,結果發現出現最早的、最低等的真骨魚類——骨舌魚類的雙須骨舌魚 ,它的魚刺數量比較少,肌間骨只有 70 根左右。


雙須骨舌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雙須骨舌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是隨著進化,海鰱總目的海鰻肌間骨的數量一下變多了起來 , 約有 409 根。


海鰻 (圖片來源:Wikipedia)

海鰻 (圖片來源:Wikipedia)


  然後到鯡形總目,比如鰣魚,肌間骨約有 143 根。


鰣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鰣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再到骨鰾總目的鯉魚 ,肌間骨數量又逐漸下降,肌間骨數量約有 99 根。


鯉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鯉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最後,骨鰾總目鯰形目的黃顙魚肌間骨數量最少,只有 8 根左右。


黃顙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黃顙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可見,魚刺的多少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魚類的進化史。


  注意:在表達每種魚的肌間骨數量的時候,筆者用的是「約」,因為根據研究者觀察,同種魚身體左右兩側肌間骨的數目略有不同 ,研究者只統計了左側的,而且同種魚不同個體的肌間骨數目也有一定的變化,所以也只是一個大概,並沒有一個確切數目。


  肌間骨的形狀,太讓人煩了!

  小刺有時候讓人煩,不僅是因為刺多,還因為刺的形態多種多樣,人們吃進嘴裡感到很不舒坦。


  沒有任何分叉的 I 形肌間骨還好,但往往還有各種分叉的肌間骨,比如說「卜 」形(一端明顯不等長的兩分叉)、「Y」形(一端等長的兩分叉 )。


鯉科家魚的肌間骨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網)

鯉科家魚的肌間骨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網)


  更複雜的還有:一端多叉形(一端 3 個或 3 個以上的分叉 )、兩端兩分叉形(兩端均有兩分叉)、兩端多叉形 (兩端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叉 )和樹枝形 (兩端均有 4 個以上的分叉 , 並且在分叉的基礎上再分叉 )……


  這些小刺要是卡在喉嚨里可是大麻煩!


各種低等真骨魚類肌間骨的形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各種低等真骨魚類肌間骨的形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魚為什麼要長肌間骨呢?


  終於說到重點了,魚為什麼長那麼多刺啊,不會扎到自己嗎?

  一切存在都是有道理的,暗搓搓的魚刺也是如此。雖然在專業上還沒有完全的定論,但主流的觀點認為,肌間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撐肌肉,控制魚的運動。


  魚需要進行縱向運動的時候,肌肉收縮,依靠肌間骨產生作用力,做出一些更為細膩的操作。


  有科學家對鯉魚、斑馬魚、鰱魚和團頭魴等魚類做了魚類的肌間骨骨化過程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魚刺均是從尾部向頭部發育。


不同發育時期斑馬魚肌間骨骨化過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不同發育時期斑馬魚肌間骨骨化過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不過在對另一種叫日本鰻鱺的魚做研究時,卻發現了截然相反的情況,它的肌間骨骨化過程是從頭部向尾部發育。


  為什麼會這樣?科學家推測這與它們的遊動方式有關,鯉魚、斑馬魚這些主要依靠擺動整個身體來向前遊動,而日本鰻鱺主要依靠臀鰭的撥動而遊動,兩種遊動方式並不完全相同,所以肌間骨的骨化方式也不一樣。


  那麼問題又來了,我們吃的金槍魚、三文魚為什麼沒啥刺?


  因為它們進化得高級啊,輻鰭魚類直到1.7億年前才在海洋中出現,3/4 的海水魚的祖先都來自淡水魚。在海洋里生活的它們運動主要依靠強大的肌纖維,它們的遊動速度往往更快,而鯉魚在淡水裡並不需要高速遊動,肌間骨就夠用了,並不需要強大的肌肉。這也是為什麼海水魚相比淡水魚肌肉彈性更好的原因。


不同形態類型的肌間骨數目(僅統計魚體左側的肌間骨)

不同形態類型的肌間骨數目(僅統計魚體左側的肌間骨)


  小小的肌間骨,顯示了魚類演化過程中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你了解你的大腦嗎?揭秘關於人腦的幾個事實
我國參建的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觀天巨眼有多牛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