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古籍 延續文脈
原標題:善待古籍 延續文脈
近來,「曠世宏編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在北京開展,觀眾絡繹不絕。主辦方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將《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觀眾在驚嘆這部類書規模之大的同時,也不禁感慨其命運之多舛。更讓人感動的是,百餘年來那些文人、藏家以及圖書館人前赴後繼的付出,正是由於他們的搶救與整理,這部「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的曠世宏編才得以延續保存至今。
隨著朝代的更迭,《永樂大典》的正本早已不知所蹤,存世的僅為重錄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副本,而這些副本又因歷經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的劫掠等已存世甚少。原11095冊、22937卷的《永樂大典》副本,截至2017年底僅發現有400餘冊、800餘卷及部分零葉存世,總數不及原來的4%,並分散於8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個公私藏家手中。國家圖書館自建館之初就致力於大典的搜集與保護,百餘年來在社會各界和幾代國圖人的不懈努力下,通過政府撥交、海外送還、藏家捐贈、員工採訪等途徑,先後入藏《永樂大典》224冊(62冊暫存我國台灣),占存世《永樂大典》的一半以上,這其中魯迅、袁同禮、鄭振鐸、趙萬里等貢獻尤著。
零圭斷璧,猶可珍惜。在中國歷史上,為了延續中華文脈,許多文人志士為保護中華古籍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民國時期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陳訓慈保護、轉移《四庫全書》舉債西遷的故事。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不久,杭州文瀾閣書庫的安全受到威脅,諸多文獻古籍必須儘快轉移。陳訓慈數次到教育部門求助,但當時只領到了300元。為此,他只能四處舉債籌措運書款。經過幾千公里的遷徙,這批書最終輾轉運至貴州,一路上不但要經歷肩挑、人拉、船運,還要躲避日軍的空襲,其艱辛可想而知。1938年,戰火燒到了湖北境內,武漢屢遭日軍敵機轟炸。湖北省立圖書館要西遷至恩施,而從武漢把書運到恩施非常困難。時任湖北省立圖書館館長的談錫恩四處奔走,使一部分館藏精品圖書終於搭上了最後一艘西遷的船。據悉,西遷路上每丟失一本書,談錫恩都在自己的日記中詳細記錄,但其兒子在路上掉下山崖離世,他卻一筆都沒有寫……
這些歷經戰火、千里顛簸仍代代傳承的中華古籍,凝聚了前人的心血和汗水,保護和延續這些古籍是後人無可推卸的責任。去年夏天,筆者到某市立圖書館走訪時,發現古籍書庫的空調已不能運轉,而保持恆溫恆濕是古籍書庫建設的基本條件。一問才知是「經費不足等原因」導致的,不過書庫隔壁的辦公室內卻涼風習習,空調運轉良好。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從「曠世宏編文獻大成——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文獻展」中,今人看到了近年來我國古籍保護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但放眼業內,從前人手中傳遞下來的每一葉古籍是否都得到了善待,值得深思。
作者:李靜
※曾國和楚國「相愛相殺」700年
※網路綜藝如何實現不同文化層面的有效溝通
TAG:千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