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在銅鑼灣地鋪租金昂貴,橫街窄巷裡,樓上店藏有許多另類店鋪空間。

Fuk Fuk(陳逸瀚)今年二十六歲,是一位全職文身師學徒,剛剛學藝大半年。

在單親家庭長大,對廣東寶安縣鄉下的記憶已經模糊,一歲的時候,依稀記得返鄉路上計程車壞了,母親在高速公路上,背著他,走了好長的路,哥哥就走在旁邊。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父親年輕時來香港,執畫筆,教畫畫維生,大約在他小五,金融風暴前後,與母親分居,一直沒有離婚,只數個月回來一次,每次都用高壓鍋煲湯,螺頭西洋菜湯,他比了一個圓,有銅錢大小的瑤柱干,足足可飲上幾天。他認為這是父親愛他的方式,也從不探問父母離婚因由。

父親沒有教他畫畫,他小時候倒是夢想做畫家;父親迷戀莫奈畢加索的印象派抽象畫,他則熱愛水彩,畫骷髏骨,或者是黑暗的鬼神意象,卻無法解釋沉迷原因。他曾經惡作劇,晚上在家中牆上掛上人頭大小的骷髏畫,嚇了母親一跳。他表面隨和,「或者潛意識是我宣洩負面情緒的方式吧。」

中一二成績不好,母親送他補習,曾經在吃飯時嘆氣:「你爭氣啦。」哥哥在他中五會考關口,跟他說:「你大個了,要想想自己的將來。」他最終會考只有十三分,母親最終還是教導他:「做自己喜歡的事。」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一語成讖,哥哥在政府工作數年,辭職成為設計師;Fuk Fuk 畢業後,曾想過做文身,工作三年後,他為了成為文身學徒,捨棄了年薪二十萬港幣的香港地鐵車長工作,還未算加班津貼。由 Instagram看到「墨跡刺青」店招收學徒,他是唯一一個直接致電過去的,現在的師兄還反問他:「你要辭工,想清楚啊?這是全職工作。」他認:「代價都高,」可是文身出名難入行,他到店內詳談,與其中一位文身師聊了聊對牆上日本鶴鳥,怎料他就是老闆,就此入行。對比有些學徒制要交學費,現時師傅會按工作付錢給他,甚至要學師五六年。

「做大公司漸漸會不想走出去,越來越懶。」每天工時六至七小時,理應是打工仔渴望的工作,上下班之外,工余時間多,不是打機,就畫畫,越來越抑鬱。以往社區學院讀社會學,他格外體會到社會變化,在地鐵站留意到新市鎮,尤其將軍澳、坑口,內地新移民越來越多,亦同時感到香港自由空間漸漸緊縮,轉業是他的反撲。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他坦承,「畫畫乞食」,註定無法靠賣畫維生,文身是變奏的方式。畫在皮膚上,不能修改,最多只能加粗線條。對於繪畫,他說:「以往中學學畫畫被要求像真,人大了就覺得不一定要合乎比例,光影不一定要對稱才美。」文身是一種活著的藝術,對他有特殊意義:「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但其實自己對自己的身體有決定權。」

Fuk Fuk 與文身有緣。來自台山的外祖父母,一次家庭聚會,小時候他與表弟一起玩耍,用水彩在背上畫了一條龍,婆婆一見就哇哇大叫:「黑社會啊!」他笑說:「他們今天應該也會好大反應。」的確,八九十年代,香港黑社會電影中《旺角黑夜》、《古惑仔》等社團兄弟多文龍虎鳳,香港第一間文身店「RoseTattoo」開在尖沙咀,最多顧客就是軍人和黑社會。試過有客人跟他講要文頸,他立即叫對方想清楚。

十二點上班,常常打掃到凌晨兩三點才離開 ,甚至留到四五點,即使放假,也自發回店一段時間,他形容生活「手停口停」。除了打掃,還在一遍遍地創作手稿。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放棄二十萬年薪,26歲成為文身師的掙扎與熱情|香港市井③

店內以日本浮世繪為主,他就畫趣怪的日式作品,融合自己的風格,近來把七福神中的大黑天文上自己大腿。「以往看《鬼太郎》任何東西都能變成鬼怪,拖鞋、石牆、燈籠……七福神以往在印度教中樣子很兇,但在日本傳說中變得可愛,我很喜歡這個『轉化』的概念。」日本文化的大黑天是掌管農業的豐饒之神,他筆下的大黑天像個慈祥的老先生,提著金元寶,活靈活現。

受師傅指導,他現在已有幫客人文身,不過很少是自己的作品。他沒有為自己的學徒生涯設下期限,希望學到滿師,希望有朝一天可以有更多人欣賞他的作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以接納難民著稱的義大利南部小鎮里亞切,鎮長被關了起來
看好咸口味的零食,好時又做了一個收購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