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不放CO2,不剪草,不換水,果然「懶」才是科學進步的原動力

不放CO2,不剪草,不換水,果然「懶」才是科學進步的原動力

本篇文章原作者為:Barr

由bravozf整理翻譯

當年鍋爐工瓦特因為工作中需要不停的給鍋爐開關釋放壓力,感到身心疲憊,為了偷懶發明了全自動的蒸汽機.。而Barr則為了能讓水草造景變的輕鬆愉快起來也進行了不懈的研究。

首先聲明一下,Barr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說CO2在草缸中不重要,相反他還有教程教大家怎麼DIY co2反應器。這個方法主要是基於多數人養魚或養草是為了觀賞而不是整天折騰,忙著換水,修剪等等,所以他認為這是一個既省錢又省心,同時也能養好草的方法。

關於如何養好草缸,目前主流觀點是需要加入充足的CO2,現在Diana Walstad卻提出了一個完全不需要額外CO2的方法。不過此方法使用了Excel及其他一些含碳的藥劑。她的觀點是不需要測試設備,不需要換水,水草不需要常修剪以及不需要加肥。

無需換水!

無需測試水質!

無需修剪水草!

(因為它們會長得很慢)

對於養殖難度不高的水草是這樣的,因為魚的便便就是天然的水草肥料。CO2對於草缸來說就像是會上癮的毒品一樣(需要持續添加),但這個「無CO2」的方法提供給大家一個省錢省力的alternative。我建議大家,平時習慣加CO2也好,不加CO2也好,都來試一下這個方法,親眼看看效果如何。


不加CO2如何控制光照

加CO2和不加CO2的缸目的是一樣的,(當然是養水草),但是水草的生長速度就不同了。根據我的實驗結果,在2-3w/加侖(0.5-0.8w/L)的光照條件下,不加CO2的缸生長速度要慢於加CO2的缸5-10倍。

這個生長速度是基於魚便便已足夠提供水草生長所需養分的條件下得出的。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增加光照,那麼此時缸中的CO2含量就會變成一個制約因素(光照強度和co2含量有最佳比例?),藻類就會開始增長,因為在強光照下,如果沒有CO2藻類會比水草長得好得多。因此無co2的方案中,低光照強度是必須的,一般1.5-2w/gal(0.4-0.5w/L)為佳。


不加CO2、不加肥料那麼如何補充水草所需的養分?

同時我們還需要控制合理的魚類數量(fish load這裡不太好翻,應該是魚和缸體的比例的意思),以及有規律的,定期的餵養,因為魚的便便將是水草長期的,主要的營養來源。不同的魚食營養成分不一,不過一般而言不是問題。我們通常認為某些水草在不添加co2的缸中無法存活,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仔細研究箇中原因,事實上只要保證水草所需的營養,比如PO4(磷酸鹽)和NO3(硝酸鹽),那些所謂不能養的水草其實是完全可以養的,只是長得會慢一些。

我認為所謂的植化相剋,以及通過限制Fe,PO4來限制藻類的說法都是無意義的,相反,不限制水中的營養成份對於水草來說反而更好。CO2對於水草和藻類都有制約作用,低光照+高密度種植水草的缸環境對於藻類是不利但對水草是有利的。有無添加CO2的缸都可以做到無藻,關鍵原因就在於高密度,健康的水草。因為水草會分解魚便便中的NH4(所以不會暴藻)。

可以做個實驗,在不添加CO2的缸中加入KNO3(硝酸鉀)和KH2PO4(磷酸二氫鉀),我們會發現過多的PO4和NO3還有鐵都不會導致暴藻。而加入NH4後無論是否添加CO2的缸都會暴藻。這個結論推翻了我們原來關於通過控制水中營養成分來制約藻類的觀念,證明這種觀念最終只會對水草不利。

換水過程會把CO2加入進魚缸。水草和藻類都會適應低CO2濃度的環境,方法就是利用Rubisco這種用來固化CO2的酶。當我們把含相對高濃度CO2的新水加入後,植物和藻類就會拋棄原本已經形成的機制而重新開始生長,因為它們已經不需要Rubisco來從HCO3中固定CO2了。如果你每周換水,水草的生理機制就會被打亂,但相對的藻類卻得到了機會,因為藻類比水草更容易適應低濃度的CO2。(就是說換水後水草需要更長時間來重新調整固化CO2的機制)。

這段的結論就是,一旦植物適應了環境,即便是低CO2也不會有事的。

用泥作底床比較適合無CO2添加的缸,但缺點是它們在半年到一年後效力就慢慢消失了。用泥作底床對於水草來說好處是在建缸初期能提供充足的養分,因為初期缸里往往還沒有多少魚,即便有魚地床上也不能積累足夠的便便。我推薦瑪瑙沙(?)因為它包含鈣、鎂和鐵。我還在新缸中放入從舊缸里撈過來的新鮮的淤泥來幫助建立生態循環。此外我會再進入一些有機物質(懷疑是不是腐肉之類的)。分解垃圾的硝化細菌需要碳作為電子傳遞的供體,在分解垃圾的同時它們還會消耗氧氣。原文中This lowers the redox values in the substrate freeing up Fe2+ and other nutrients.(最後一句不理解)

然而加入過多有機物會使魚缸中含氧量降低。底泥也含有銨,我們已經知道少量的銨就會導致暴藻。解決方法是:1.不要用底泥2把泥煮幾分鐘並養幾周,讓硝化細菌把銨轉化成NO3硝酸鹽。除了加入有機物質,還可以加入大量舊缸中的淤泥和風化褐煤,風化褐煤是一種很不錯的碳源,持續時間長,緩慢釋放,很容易沉底,對於水草移植也沒有影響。

結論:對於新缸需要加入這些玩意—從舊缸里撈過來的新鮮爛泥,某種形式的碳(如風化褐煤),處理過的底泥,處理過的泥炭(這個不理解)。

既然有無CO2添加植物對營養的吸收都是一樣的,我們便可以降低無CO2缸的施肥量(因為草長得慢)。

實驗之前我把缸里的魚全趕走了,實驗過程中我只用了KNO3(硝酸鉀)和其他的無機肥料,為的是確保營養全部被植物吸收,以及觀察無機肥對水草的作用。基於前面的假設,即水草80-90%的營養來源與魚的排泄,我僅僅每周添加一次硝酸鉀和磷酸二氫鉀。實驗中我使用了SeaChem Equilibrium,它包含鐵,錳,鈣,鉀,鎂和SO4,每一到兩周添加一次,每次每20加侖水添加1/4調羹。植物生長情況非常理想。此外我另加1/8和1/32調羹的硝酸鉀和磷酸二氫鉀,周期一樣。通過該方法水草長得很好。過一段時間後養料可以不用添加,因為前期可能有過量營養積累在缸中,此時不用管,也不需要換水。

Diana Walstad的方法中提出不需要施肥,但是施肥比起添加CO2實在是簡單多了,而且對水草十分有利,你還可以在無CO2添加的缸中種植原本認為不能種的植物,何樂而不為呢。現在如果你還想讓植物漲得更好,那就再加一點Excel。(我印象中Excel好像成份就是戊二醛,可以給植物提供CO2,但這樣豈不是會打破Barr前面自己說的平衡機制嗎?自相矛盾啊)小型背濾就很好了。

有件事情很多人開缸的時候都忽略了,那就是種草的時候就要密集種植,不要散開來中然後等它們自己長密。開缸時先種些便宜的草,等水質好了在酌情把闖缸草去掉。底床一定要設置好,這對於無CO2添加的缸來說至關重要。好好餵魚。需要的話加幾條工具魚,效果會很好因為這種情況下藻類長的會很慢。魚的合理密度是每加侖1英寸。搞好以後這種缸絕對比添加CO2的缸要好看。低光照,器材簡單,維護量小是這種缸的特點,所以說省錢省心,即使你出去旅遊了一個禮拜也不要緊。


維護方法

每周施肥一次,水蒸發掉了就補水(不是換水),如果水草亂漲就做修剪,每天餵魚,如果缸內一塌糊塗了或者水草長得失控,那就翻缸重新弄。不過不要頻繁搞,最多3-6月一次,搞完後換一次水。你可能還是需要不定期手動清除一些藻類,但是它們肯定會長得很慢。

Tom Barr

這裡還有驚喜哦

點擊原文立即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龍巔水草 的精彩文章:

《靜謐神木》60厘米的身高卻造出了1米5的效果
造景大賽獲獎作品《春》,製作過程全紀錄分享

TAG:龍巔水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