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太宗和隋煬帝四個方面相似,為何一個豐功偉績,一個成亡國之君

唐太宗和隋煬帝四個方面相似,為何一個豐功偉績,一個成亡國之君

原標題:唐太宗和隋煬帝四個方面相似,為何一個豐功偉績,一個成亡國之君


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危,在太和谷翠微宮召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安排託孤事宜。李世民對這兩位大臣說:聯現在把身後事託付給你們。太子仁慈孝順你們是知道的,好好輔佐他!又告訴李治:無忌、遂良在,你不必擔憂天下。


接著又單獨囑咐褚遂良:長孫無忌對我忠心耿耿,我能得到天下,很多是依靠他的力量。我死之後,不要受人挑撥離間。然後讓褚遂良擬寫遺詔。過了一會兒,李世民就去世了,時年五十歲。


李治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哀號痛哭到即將昏迷的程度,長孫無忌擦掉眼淚,請李治安排有關事宜來安定局面,李治還是哭。長孫無忌火大了,說:主上把天下託付給殿下,殿下豈能像普通老百姓一樣只知道哭!



於是下令封鎖李世民去世的消息,李治返回長安,從外面看來一切跟李世民在世的時候一模一樣。回到皇宮之後,李治以李世民的名義下詔,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寧為侍中,少詹事張行成兼任侍中,檢校刑部尚書、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輔兼任中書令。

李治的東宮班底佔據了大部分關鍵崗位,再加上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毫無懸念地掌控了大局。在這種情形下,李治在太極殿為李世民發喪並宜讀遺詔。


遺詔的內容是:李治即位,軍國大事不能停滯;日常事務,由各有關部門辦理,在長安以外任都督、刺史的親王可以到長安奔喪,濮王李泰不許奔喪。取消東征高句麗的計劃,停止皇家的各項基建項目。


各少數民族在大唐做官的、來大唐朝貢的有好幾百人,聽到李世民去世的消息後,按照各自的風俗,剪髮的剪髮、劃臉的劃臉、割耳朵的割耳朵,地上灑了不少鮮血。


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甚至要求自殺殉葬,李治派人告訴他們李世民生前說過不准他們這樣做,這件事才作罷。李世民被安葬在昭陵,廟號太宗,謚號文皇帝。


這個只有五十歲的英明皇帝(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從此告別了他的雄偉江山、強盛國家,還有波瀾壯闊的歷史舞台。

他雖然去世了,卻為後世留下了很多故事、很多財富。在他之前,一提到盛世,都會說文景之治;一提到明君,都會說漢文帝。而在他之後,人們說到盛世的時候,經常會提起貞觀之治;說到明君的時候,則經常會提起李世民。


李世民雖然創下了豐功偉績,但也有不少缺點為後人所垢病,甚至有人拿他跟楊廣表叔作比較。



的確,在很多方面李世民都和隋煬帝楊廣很相似:第一,兩人都不是嫡長子,地位都是奪來的;第二,兩人都曾多次對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用兵,而且都曾有過對高句麗不成功的用兵;第三,兩人都曾大興土木,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建了不少樓堂館所;第四,兩人都曾霸佔家庭其他成員的女人,不同的是楊廣霸佔的是他父親的女人,而李世民霸佔的則是弟媳。


唐太宗李世民還有一點「劣跡」是楊廣沒有的,那就是一些人所說的「改史」事件。

對於李世民跟楊廣相似的四個方面,爭奪太子之位是形勢所逼,更是人性在權力面前暴露出的弱點,這也是人類的悲哀;對高句麗用兵的不成功,不僅由於戰術上的保守,也由於李世民急於為李治清除隱患而導致準備不夠充分;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用兵,從現在的角度來說可能是擴張和侵略。



但在那個時代,這是一個政權打擊對手、走向強盛的一種選擇,東突厥、吐谷渾等少數民族部落被攻之前也經常騷擾李唐,高句麗的很多土地也是在隋朝衰落時奪取的,我們沒有理由苛責那個時候的君主奉行現在的國際法或道德準則,對李世民、對頡利可汗、對伏允來說都是如此;大興土木的確耗費人力物力,為自己的享受折騰老百姓的確不好,是要強烈譴責的;對於娶李元吉的妃子,一方面是李世民干生活作風不嚴謹,另一方面也和李世民的家族高度鮮卑化有關。


當然楊廣在前三個方面也有類似的原因,除了第四個。因為他調戲陳夫人之時楊堅還活著。李世民和楊廣如此相似,何以一個成為千古明君,一個卻淪為亡國之君呢?

還是那句話—楊廣沒有做到張弛有度。


看看李世民就知道了,在登基不久、國力尚弱的時候相當低調,就算是國力強盛之後,對周邊潛在的對手們仍然是每隔三五年才會有一次大規模用兵,大興土木也是在貞觀後期才比較明顯,對待大臣們也比較客氣,很少誅殺大臣。


而楊廣是一味用兵,特別是三征高句麗,國家幾乎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大興土木也是貫穿其統治的始終,誅殺大臣較多。



應該說,楊廣其實也是有機會成為一個業績比較好的皇帝的,如果他能做到張弛有度的話;李世民也有可能面臨破產的危險,假如他沒有做到張弛有度的話。


至於「李世民改史」的說法,應該來自貞觀十七年在李世民堅決要求下,房玄齡、許敬宗等人呈上《實錄》,然後又按照李世民指示更改《實錄》的那段記載。


對於李世民明知史官不應該讓君主看到《買錄》還堅持要看的行為,我們是堅決鄙視、堅決批判的。但這段記載中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記載的態度很明確—要實事求是地記下來。


如果說這段記載中,李世民要求實事求是記錄玄武門之變的話也是改史的結果從而不可信的話,那我們也有理由認為這整個事件也是不可信的從而改史事件根本無從談起,這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歷史虛無論。


對於史料的記載,如果我們拿不出確鑿的證據來反駁的話,不妨姑且相信它。而且改史的說法還有三個疑點。


第一,認為李世民「改史」的證據是李世民命令史官拿出實錄給他看,試想,李世民如果真的改史了,為何不把改史的證據給改了?


第二,如果李世民真的改史了,為什麼不把玄武門之變美化一些,根據現在留下來的一記載誰都看得出來他弒兄殺弟逼父了,不改這段他改史做什麼啊?


第三,如果李世民真的改史了,就應該把他得天下多得其力、視同兒子的長孫無忌弄得再輝煌一點,反正是改了,幹嗎不改個徹底。現在看貞觀十七年之前的長孫無忌,除了玄武門之變外,幾乎沒看到他有什麼作為。李世民如果真的改史的話,就算不為長孫無忌捏造功勞,至少也應該把長孫無忌幫他成就大業的光輝事迹大書特書一番吧。而我們沒看到這些。



總之,說李世民違規看史的行為導致編寫史料的官員對他更加抬高是極有可能的,說「李世民改史」則是誇張的。


說完了李世民的「劣跡」,也來說說李世民的用人之道。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豐功偉績,一方面得益於他的天賦和機遇,另一方面也和他高明的用人之術有關。


李世民在貞觀二十一年時曾說過:「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聯見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聯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聯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聯踐祚以來,正直之士,比肩於朝,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聯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聯如父母。此五者,聯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李世民這段話主要是總結他取得成就的五個原因,這五個原因全是用人方面的,按照現在時髦的說法也就是HR(人力資源)方面。這五項簡單說來,一是不嫉妒才能比自己強的人,二是要能容忍別人的短處,


三是在敬重賢才的同時也要憐惜不好的官員,四是大量任用正直的人,五是平等對待漢人和少數民族的人。


李世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看看李世民一生的用人:一心想告發李淵謀反的兵法大家李靖、李建成的心腹魏徵和王硅、東突厥的貴族阿史那社爾、鐵面無私的戴胄、正直到偏激程度的蕭瑀等等等等,都在李世民的麾下找到了展示才能的空間、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成就、留下了不朽的傳奇。


李世民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和臣民們開創的「貞觀之治」為大唐的強盛奏響了第一章樂曲,「貞觀之治」成為了盛世、治世的代名詞,李世民的政治、軍事甚至文學、藝術才華和納諫的精神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花默吟 的精彩文章:

當步戰的新貴遇上步戰的老鳥,誰將笑到最後,唐名將如此操作!
明代最後一帝是如何被埋葬的,勤政的皇帝何以成為亡國之君?

TAG:飛花默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