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體質差異,確實存在?體質學說真的靠譜嗎?它是概念,不是科學!

體質差異,確實存在?體質學說真的靠譜嗎?它是概念,不是科學!

很多人相信,體質由基因決定,後天無法更改……其實,這些概念大多數早就在科學界過時了。不信?請繼續往下看。

1. 「體質學說」是概念,不是科學

三種體質的分類方式,最早來源於心理學家 William Herbert Sheldon 在 1940 年發表的論文 。

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呢?得從當時的社會環境說起:從 1890 年開始,一直到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常春藤聯盟各校,實行一項政策:新生入學時,需要裸體拍攝正面、側面,以及背面的全身照片,存入學校檔案。在當時,由於工業迅速發展,體力勞動的數量急劇下降,造成很多人具有形體缺陷,或者身體素質變差。當時,這方面的研究又很缺乏,於是催生了這種拍照的行為,以及「人體測量學(anthropometry)」:通過對人體形態的檢測,預測其健康狀況,以及性格,甚至行為表現等等。

當時,Sheldon 是哈佛大學以及哥倫比亞的學的研究人員,基於這些照片數據,發表了這項研究,提出:人類分為三種體質,不同體質的人,性格會有不同,並間接影響其犯罪概率。體質由基因決定,後天無法更改,以此推斷,如果某些種族具有某種特定體質,他們會具有天生的犯罪傾向。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了:上世紀早期,現代藥物研發取得一定進展,Sheldon 本人對於藥物的期待是很高的。他的著作里有這麼一句話:physique is destiny,意思是「體型決定未來」,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一定十分荒謬。那麼,這又和藥物有什麼關係呢?Sheldon 對於體型研究的動機,來源於他對科學的預測:在美好的未來,藥物可以做到改變基因,所以,向那些有「基因缺陷」,犯罪率比較高的種族投放藥物,可以有效改善基因,維護社會穩定。

聽起來,有沒有點納粹的感覺?

事實上,Sheldon 被人批判最多的一點,便是極端種族主義。鑒於這點離題太遠,不展開說明了。

總之,這項研究在現在看來,漏洞很多,比如:

其預測的是性格與犯罪動機,和健身沒有任何關係;

所有數據來源於照片,而非真實人物;

實驗不具有可重複性;

實驗結論非常主觀;

實驗採樣非常狹隘,根本無法反應體質與年齡的關係;

不談這項研究,壓根沒提體質與健身的關係,它所提出的,僅僅是一個概念,沒有經過任何科學證實,也沒有任何生理學的研究基礎。

2. 「改進版」體質學說

當然,Sheldon 的論文在當時是很有影響力的。在上世紀 50 和 60 年代,很多科學家也進行了相關研究,並試圖證實這種分類方式的科學性。比如,Sheldon 自己在 1954 年 ,又將分類方式細分成 3 種指標,每種指標分為 7 個等級,來反應體質偏向外胚、中胚還是內胚。

這種分類方法,相對更加科學細緻一點,但在生活中,實用性大大下降:所有指標加起來,一共有 7^3 = 343 種不同測試結果,壓根沒辦法歸類表示。

也有人試圖使用量化方法歸類體質 ,採取的指標包括:身高、體重、各部位維度、各部位脂肪厚度等等。

同樣,這種計算方法非常複雜,在實際生活中基本沒有任何實用性;其準確性也遭到過很多質疑。

甚至在某些書里,常常還會自相矛盾,提到在成長過程中,體質其實是會發生變化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女孩兒童時期比較消瘦,青春期之後就變成了「易胖體質」或者「運動體質」。當然,這種現象同樣缺乏可信的科學證據。

所以,哪怕是在今天,各種改進後的「體質學說」,仍然有以下缺陷:

分類方法複雜:科學的分類方法牽扯到各種數據指標,不可能用僅僅三種體質代表全部;

沒有任何研究能證明體質和基因的關係;

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準確預測體質類型;

更不要提,所有健身網站宣傳的都是:「內胚容易長脂肪」「外胚不容易增肌」這種毫無科學證據的東西。想想看,你是否見過如下表述:

「我是內胚體質,天天散步,一斤也瘦不了,喝涼水都胖」;

「我是運動體質,一跑步小腿就長肌肉」;

「我是外胚體質,怎麼練都壯不了」;

請問你是真的去測了基因(更不要提,現在完全沒有證據表明,基因和體質有任何關聯),還是只覺得訓練沒效果,隨便找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為什麼直到今天,還是有人相信體質學說?因為大部分人太懶,而且不喜歡閱讀,這樣正好給他們訓練沒有成果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借口。)

3. 體質差異,確實存在

雖然從總體來說,亞洲人與別的種族的人,先天差異(指增加肌肉的難度,或者基礎代謝率)非常小。但縮小到個人,人與人的差異是相當大的。基因會決定一部分你的體型,包括:

骨骼形態、骨架大小;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洲人普遍身材比較小(飲食、鍛煉,和生活習慣是重點,但基因有一小部分影響);

脂肪分布;比如有些人傾向於下半身堆積脂肪,有些人傾向於腹部與臀部堆積脂肪,這些都和基因有所關聯;請注意,這裡指的是脂肪堆積部位,而非體脂率;

飲食效率:這點主要是間接影響,比如亞洲有高達 90% 以上的人有著乳糖不耐受的毛病,導致人均乳製品攝入少;不同人群受基因影響,腸道菌群分布不同。

肌肉纖維比例:不同人,同一部位的肌肉,紅白肌的比例相差很大,也是主要由先天決定 ;比如有些人肌肉維度很容易增加,可能因為快肌比例相對高;有些人增肌困難,或者提高耐力比起提高力量輕鬆,可能因為慢肌比例相對高;目前,主流的科學看法是,快慢肌無法互相轉化,可能存在第三種肌肉纖維「灰肌」,在一定條件下有變成紅肌或者白肌的傾向 ,但機理尚不明確;

誠然,有些人天生基礎代謝高,慢肌比例大,增肌困難,符合「外胚體質」,但更多的人,則是不同元素混合,很難簡單粗暴地使用三種方法分類。舉個例子,有人對於蛋白質吸收效率很差,一吃蛋白就拉肚子,所以一直很瘦;後來,他經過藥物和飲食的調理,慢慢能夠吸收蛋白,並且配合運動,發現自己其實增肌很容易——這種情況,到底是外胚,還是中胚呢?

有些人會問:「我看過很多研究,表明世界頂尖的運動員,在某一種運動項目內,體型是很一致的,是不是說,體型學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呢?」

其實,這個道理和之前說過的很多例子一樣:頂尖的長跑運動員大多數慢肌含量高,不是因為訓練增加了慢肌,而是天生慢肌多,才能成為世界頂尖;舉重運動員身高矮,不是因為舉重「壓了個子」,而是因為矮個子更適合舉重;同樣,這種研究成果只能說明,當你要達到世界頂尖水平時,基因的作用會顯露——在平常的訓練中,套用一句網上流傳很久的話,「已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上拼天賦」。

目前,現代的科學研究,幾乎沒有使用 Sheldon 的體質學說的——一個心理學研究成果,居然變成健身圈的心靈雞湯,流傳快一個世紀,到今天仍然生生不息,也算是一朵奇葩了。

更不要提,很多人所謂的「體質」,完全是自我定義:跑步完小腿粗了,就是長肌肉;練了一星期體重沒變,就是不容易減脂;練了兩個月,胸肌變大了,就是「慢肌變成了快肌」……迷信體質學說,只會讓你在健身路上越走越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大人 的精彩文章:

怎樣去練習腿部爆發力?這3種運動,練出「爆炸」般的腿部力量!
男女都適合的減脂神級動作-波比跳,來看看你適合幾級訓練難度!

TAG:健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