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年合併時,45萬蘇軍駐守在東德,他們為何沒有絲毫動作?
作為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所能控制的土地,遠不止其本土15個加盟國這麼簡單,還有華約的7個成員國,包括東德、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等。
華約7個成員國中,東德對蘇聯的意義是最重要的,首先蘇聯與德國有著歷史仇恨(蘇德戰爭),佔領東德象徵著蘇聯的勝利;其次東德直接扎入西歐地區,是蘇聯距離西方國家最近的地方。
也正因為如此,從冷戰開始,蘇聯不斷往這裡增兵,從幾萬到十幾萬,再到顛峰時期的45萬人,東德儼然成了蘇聯(本土除外)駐軍最多的地方。
1990年,東德與西德宣布合併,細查史料,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合併過程非常和諧,東西德產生的抵觸情緒較少,45萬駐德蘇軍也沒有出來鎮壓。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何蘇聯對東西德的合併毫無反應,眼睜睜地看著東德投入西方國家的懷抱呢?
1.金錢的力量
對於東西德來說,阻礙合併的最大障礙毫無疑問是蘇聯,德國人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在合併之前,西德就拿出了大筆經濟援助款,數目多達幾十億美元。
當時的蘇聯欠著幾百億美元的外債,自然是急需這筆錢的,所以在金錢的力量下,蘇聯也就同意了默認了東西德的合併。
2.戈爾巴喬夫的作用
當時的戈爾巴喬夫正沉迷於自己的自由化改革之中,試圖一改蘇聯對西方國家的態度,從昔日的對立走向友好。為了讓西方國家看到自己的誠意,戈爾巴喬夫在東西德合併這件事上並未過多干涉,高層既然是這樣的態度,那麼駐德蘇軍自然也就不會輕易出動了。
當然,戈爾巴喬夫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讓東德脫離控制的,作為條件,蘇聯將繼續擁有加里寧格勒的主權(這裡原屬於德國,二戰後被蘇聯割走),德國也答應了這個條件。
3.蘇聯已沒有一戰之力
1990年是一個特殊節點,這一年世界發生了很多大事,中東的海灣戰爭,波羅的海三國率先宣布獨立,這些的背後都蘊含著同一個問題——蘇聯在冷戰中已處於頹勢。
薩達姆當時屬於蘇聯陣營,蘇聯自顧不暇,只能做和事佬調停美國和伊拉克;波羅的海三國是蘇聯加盟國,蘇聯派50萬大軍鎮壓失敗,兩次事件已經令蘇聯的影響力下降到了極點。
此時的蘇聯已經沒有一戰之力了,而且西德還駐守著各國部隊,戰鬥力非常強,一旦爆發戰爭蘇聯很可能失敗,那麼整個華約都將受到衝擊。與其反對東西德合併,不如順水推舟給個人情,還能獲得援助解經濟上的燃眉之急。
延伸閱讀
1946年,一個主力縱隊才3萬人,1949年發展到多少兵力?
俄羅斯26個自治共和國,不被承認的有4個,其中3個靠戰爭得來
薩達姆之前,伊拉克有四位總統,兩位死於非命,一位至死未回故土
※二戰德國有這麼多國家可打,為何先滅了法國?這要從一盤棋說起
※南斯拉夫當年解體,為何由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開始?鐵托埋的雷
TAG:知根知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