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馬戰爭:華夏文明史上第一次「文明的衝突」
原標題:汗血馬戰爭:華夏文明史上第一次「文明的衝突」
作者 | 蓮悅
首發 | 《財經國家周刊》
聯繫微信號:youhistory1
中國歷史上有一場極為著名的戰爭——汗血馬戰爭。根據《史記》和《漢書》的相關記錄,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西漢王朝歷時四年,「靡億萬之費」,傾舉國之力,並為之付出了十萬將士的生命,最終換回了「駿馬三十匹。」
單從這個數據,我們很難理解,這樣一場戰爭價值和意義何在,它為何竟然會發生?
西漢王朝自立國之初便一直受到匈奴的威脅。儘管經過漢初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代,漢王朝已經擁有雄厚的國力,並且軍隊的武器裝備和兵卒素質都遠遠高於匈奴,但馬匹的缺乏,一直都是漢匈戰爭中制約漢軍取勝的重要因素。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與匈奴人決戰漠北後,因為戰馬的大量損失,以後十餘年,漢王朝都無法組織起大規模北擊匈奴的戰役。所以,一直熱衷於讓匈奴單于俯首稱臣的漢武帝對戰馬,特別是良馬、寶馬的追求便容易理解了。
當漢武帝聽說位於今天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國擁有可以日行千里的汗血寶馬時,當即便派遣以車令為首的外交使團,帶著黃金千金以及一匹用黃金鑄成的金馬,前往大宛,以期換取汗血寶馬。
不過,這單國際貿易進展得並不順利。根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的相關記錄可知,大宛王珍重寶馬,且認為自己即便拒絕漢王朝的要求,因為兩國之間萬里之遙,更隔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漢王朝能奈我何?於是,拒絕了漢朝使團交換馬匹的要求。
兩千多年前的漢代,資訊非常缺乏。當漢武帝決定發動戰爭,不惜一切代價奪取汗血寶馬時,可供其參考的資訊和今天我們在《史記》、《漢書》上所看到的應該相差無幾:大宛,「去長安萬二千五百五十里。戶六萬,口三十萬,勝兵六萬人……」
在資訊極為發達的今天,我們則可以站在世界史的基礎上回首這段歷史。
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的歷史上出現了一名著名的君王——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在位13年,戎馬一生,轉戰埃及、波斯、中亞乃至印度河上游,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非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馬其頓帝國。
然而,隨著年僅32歲的亞歷山大病死在巴比倫,他的龐大帝國也隨之瓦解。不過,希臘文明對亞洲的影響卻就此拉開序幕。當希臘人在粟特、大夏和犍陀羅等地定居後,中亞地區出現了一個希臘化的世界。漢武帝時代的大宛,即是一個希臘化的國家。
古希臘文明和我們的華夏文明是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希臘文明重視商業和貿易,以海外拓殖來實現領土和文明的擴張;華夏文明則以小農經濟為主,以高度集權來維持國家統一。
在《漢書·西域傳》中我們能看到很多西域國家,特別是位於中亞地區的國家,他們更熱衷於與漢王朝進行商業貿易。他們派往漢朝的使團,並非我們歷史想像中或記錄中那樣,是「慕義歸化」,前來「朝覲」的。他們大多只是來做生意的商人。
漢朝使團攜帶黃金千金和一匹金馬,但他們打算向大宛王換取多少匹汗血寶馬,無論《史記》和《漢書》都語焉不詳。我們可以揣測,漢武帝的目的不是商品買賣,這些黃金和金馬與其說是國際貿易的貨款,毋寧說是皇帝是禮物。就如同汗血馬戰爭勝利後,大宛國不得不每年向漢王朝敬獻幾匹寶馬那樣。漢武帝的目的很可能就是要大宛王在接受禮物後,承諾向漢朝納貢稱臣,貢品便是汗血寶馬。
站在華夏文明的角度,大漢天子的權威無遠弗屆,皇家使節帶著金錢布帛前來交換天馬,應當是蕞爾小國的無上榮光,你卻不識抬舉。
站在大宛國的角度,會自然而然地以為,漢朝人不遠萬里前來購馬,這是典型的賣方市場,我憑什麼不能待價而沽,甚至坐地起價呢?
漢武帝追求的是皇家顏面,是皇權的無遠弗屆;而大宛王追求的,則是商業利潤。
於是,這場國際貿易演化成了一場雞同鴨講的野蠻衝突:漢使車令在朝堂上對大宛王破口大罵,並敲碎了帶去的金馬;受到侮辱的大宛王下令劫殺漢使,搶奪了使團所有財物。
對一個只有三十萬人口,重視商業的小國來說,大宛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漢武帝會不惜一切代價地用戰爭來解決問題。
汗血馬戰爭,也許是華夏文明史上第一次——文明的衝突。
※朱元璋的「大學夢」
※帕米爾高原這群歐羅巴人為何自稱「漢日天種」?
TAG:蓮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