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柳州小男孩被媽媽趕出家,父親帶回後要求寫保證書,因錯字太多又被趕……

柳州小男孩被媽媽趕出家,父親帶回後要求寫保證書,因錯字太多又被趕……

10月21日晚,一名10歲男童僅穿秋衣秋褲、光著腳丫雨夜裡行走在柳州市航銀路上,並情緒激動地拒絕路人送其回家,稱要「離家出走」,由於擔心孩子發生意外,熱心市民立即報警求助。民警接報後隨即找到孩子,了解到原來是孩子沉迷於玩iPad,不聽話,被父母轟出家門。

航生警務站民警接報後,沿著航銀路一路尋找,最終在動物園一帶找到了十歲男童小東(化名),此時的他光著腳丫、僅穿著秋衣秋褲,在雨夜中走了將近1公里。一看到民警,小東就委屈地哇哇大哭起來。

為了避免發生意外,民警把小東帶回警務站,為其找厚衣服和取暖器禦寒,還為他倒上熱水。

據小東介紹,當天晚上他在家裡玩了3個小時的iPad遊戲,期間媽媽叫他不要玩了讓其早點休息,但是他沉迷於遊戲中沒聽到。過了一會,媽媽看到他還在玩遊戲,就對他大吼大叫。他看到媽媽大吼大叫,他也回了幾句嘴,這下就把媽媽惹怒了,讓他滾出家門,並把門反鎖了。

小東說,被趕出家門後,他沒辦法就坐在家門口。沒多久爸爸下班回來了,看到他坐在家門口連忙問怎麼回事,了解情況後剛他趕緊進屋。爸爸在和媽媽溝通後,爸爸要求他寫保證書,不過當他寫好保證書後,爸爸卻說這保證書寫得錯字連篇,一氣之下拿掃把打他。他擔心害怕,就趕緊奪門而出。

小東對民警說,他被爸媽轟出家門後,他心裡十分害怕,再也不想回家了,他要離家出走,要去外面打工養活自己。

民警了解情況後,對小東進行了批評教育。小東經過教育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意民警聯繫家長到警務站接他回家。小東父親接到民警電話後,感覺十分驚訝,他還以為小孩就在小區里隨便逛逛,氣消了就回家了,沒想到竟然鬧離家出走,隨後趕到警務站將孩子接回家。

很多家長對於這些問題頭疼不已。小東父親介紹說,由於孩子正處於叛逆期,沉迷遊戲,而且性格叛逆,夫妻兩人很難管教,常常覺得力不從心。可是電子產品已經變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電子遊戲也很難完全屏蔽。連大人都忍不住在玩,更何況孩子呢?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好好分析一下原因,再來應對。

孩子迷戀遊戲的原因?

孩子沒有獲得足夠的陪伴

這種陪伴並不是時間上的,而是家長如何滿足孩子心理需求。如果家長忽視了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分享他們的快樂與煩惱,很容易導致孩子心理上產生孤獨感。於是他們需要藉助其它事物來獲得補償,比如零食、電視、網路便成了他們最好的陪伴者。

缺乏有秩序的作息安排

孩子在放學後到上床睡覺這段時間,沒有合理安排好作息時間,加上家庭成員各做各的事,很容易產生某個時間段無事可做,此時孩子便會容易想到看電視、吃零食或者玩遊戲。

父母在家頻繁使用手機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你做什麼他就學什麼,這就是身傳言教。如果父母經常在家裡打電話、發簡訊、玩微信、或者打遊戲、看電影,那麼多半孩子也會對手機等電子產品產生興趣並希望從中獲得滿足。

家長的應對策略

恰當引導,制定規則

對已經成為「手機控」的孩子,如果採用圍追堵截、完全隔離的糾正方式,效果並不一定好。上癮是一種心理上的渴求,並非行為上的禁止就可以打消,相反,如果一味地禁止、阻攔,只會激發孩子對手機更加感興趣,導致他們想法設法與手機接觸。所以,不能一味限制孩子接觸手機。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商量每周可以玩手機的時間,制定出時間表,讓孩子知道手機使用是有時間限制和地點限制的,什麼時候可以用,什麼地點可以用,這都有規則限制。與孩子一起把握「度」,幫助孩子做到適時適量地玩手機遊戲。

豐富課外生活,培養新興趣

多陪伴孩子,增加親子交流時間,或者鼓勵孩子多跟同齡人玩、尋找自己的好朋友。讓孩子的生活更加豐富有趣,讓他認識到有很多比電子遊戲更有趣、更有意義的事情。帶孩子參與興趣學習,並鼓勵和堅持陪伴孩子培養出濃厚的興趣,讓孩子主動遠離電子遊戲。

尊重孩子,注意溝通方式

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別人尊重,包括孩子。所以,不要強制孩子停止他正在感興趣的事情。在溝通過程中可以與孩子一起商量,玩遊戲時間、遊戲內容等問題,並且客觀地說明理由。溝通方式不對,會適得其反。

電子產品不是洪水猛獸,沒必要完全禁止,但是聰明的父母會引導孩子適時適量地玩遊戲,趨利避害,讓孩子健康成長。

來源 | 南國今報記者黃遠來 通訊員周桃柳

央視少兒(ID:CCTV-Children)

值班編委 | 何繼權

值班主任 | 謝永輝

值班編輯 | 鄧 闖

出品 | 南國今報新媒體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吱咕育兒 的精彩文章:

女人的一生可以承受幾次流產?超過了身體就要毀了
孕媽上廁所這兩種習慣要改了,會讓胎兒「不舒服」,可要留意了

TAG:吱咕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