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情商高的人,絕不會用這4句話安慰人

情商高的人,絕不會用這4句話安慰人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





為什麼總有人很會安慰人?




大概是常常需要自己安慰自己。試得多了,才知道別人需要怎樣的關懷。




那從來都不會安慰人的人呢?



不是沒經歷過傷心,而是都沒學會應該怎麼安慰自己。




總是一不小心,就讓好心走了樣。




有四種安慰人的雷區,一個更比一個讓人抓心撓肝。





1


「我有一次更慘……」


「大家都是這樣的!」






聊天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剛把自己的經歷說完期待得到反應,結果打開了對方的話匣子。




更別說是尋求安慰的時候。



「你那不算什麼,你都不知道,我有一次……」




「這很正常啊,大家都會這樣,比如我有一次就是……」




讓訴苦人最尷尬的,莫過於對方一定要講一個更慘的故事——把話題中心轉移到自己身上。







一個人在尋求安慰的時候,其實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受到傷害的那個,說大家都有同感,會讓一個人更加不知所措。




潛台詞是:

你不該這麼矯情。








法國中世紀哲學家彼得·阿伯拉爾這樣解釋「比慘」:




我這樣做為的是讓你通過比較你我的痛苦而發現,你的痛苦算不得—回事。至多不過小事—樁,從而使你更容易承受你痛苦的壓力。



但實際上,當朋友說出類似的經歷安慰時,當下的一瞬間或許會有同病相憐的共感,以為得到了理解。




過一會兒會發現,他只是看到了這件事,這件在你眼中的大事,在他看來卻是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你現在的難過只不過是在庸人自擾。




比慘對於安慰,更多的是剝奪對方「宣洩」的權利和慾望。



在夫妻生活中,妻子抱怨「每天在家照顧孩子,你知道我有多累嗎? 」




丈夫給出的錯誤回應就是「你以為我在外面上班就輕鬆了,我一直加班加點地干,每天累死累活的! 」 




妻子向丈夫抱怨,希望得到的是是丈夫的認可和安慰。




但丈夫上來就說自己更累,跟妻子「比慘」,這樣說的潛台詞會讓別人有一種被批評指責的感覺,這樣很容易激起雙方的逆反心理,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美名其曰安慰,實則是變相的譴責。




不只是在安慰別人的情況下,哪怕是日常聊天,別人說了什麼事情,立刻就說自己身上的事,也很不禮貌。




哪怕是真的有共情,也要學會等待。




安慰別人的時候,你不是主角,傾訴的那個人才是。






2


「我之前不就跟你說過,你應該……」






人在尋求安慰的那一瞬間,並不是想來解決問題。




「你應該這樣……」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問題」;




被安慰的人此刻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大道理。





youtube 短片《it"s not about the nail》






要幫助對方情緒發泄出來,而不是關注事實本身。




《紅樓夢》中有一經典情節,晴雯因不小心摔壞寶玉扇子與寶玉發生爭執。




襲人勸說「不犯著當著二爺吵,要是惱二爺,也不該這麼吵的萬人知道」。




結果晴雯情緒更加激動。




後來寶玉不僅不怪晴雯,還找來一堆扇子,讓她撕著玩。




晴雯把扇子都撕完了,火氣也都發泄出去了,這時候才能聽得進規勸。




道理都懂,重要的是順其自然地幫助對方把負面情緒發泄出來。




自以為是的安慰,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孩子,被家長劈頭蓋臉一頓痛罵:「我讓你認真寫作業,少打遊戲,你偏不聽,這就是不聽話的結果。」




在孩子遭受挫折之後只知責罵不知引導,會讓孩子自然地選擇疏遠,遇事隱忍不言。




說教者,無外乎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更有甚者,則是扮演馬後炮的討厭角色。




「我早就知道會這樣的……」




「早知如此,你就應該聽我的……」




不僅起不到任何扭轉事態的作用,反而會火上澆油,引起聽者的強烈不滿。







這種行為不僅出現在安慰人的對話中,生活的種種事件中也總有人當這「事後諸葛」。




馬後炮的行為本質上可以歸納為三種心理訴求:貶低他人、抬高自己,和控制欲膨脹。




大多數情況下,訴苦者,已經知道本應該怎麼做。




這時候再以「教人做人」的姿態出現,無異於是在傷口上撒鹽,讓訴苦者的追悔加深。






3


「別想了,過一會就好了」






溝通是一門學問,而輸入信息的啟動環節,就是傾聽。




當對方把所有問題都說完的時候,他就已經做了一次全方位的傾訴,情緒得到了極大的發泄。




讓人把話說完,很重要。




常常需要忌諱的就是,「別想了,過一會就好了」,逼得人慾言又止。




即便是出於安慰,希望對方不要再想傷心事,也不該這樣阻斷對方發泄的慾望。




別人在尋求安慰時,即使我們覺得事情沒什麼大不了,但在當下,他的情緒依然會繼續困擾著他。




哆啦A夢對大雄說,你有心事我盡量領悟,你有委屈我聽你傾訴,我願意成為一直都被你出氣的小人物。




這是哆啦A夢能給予大雄的安全感,有問題時都在,難過時就認真地聽。






多啦A夢要離開大雄時的自言自語 / 電影《哆啦A夢:伴我同行》




在專業的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師也都必須具備傾聽能力,求助者初次來訪時適當詢問,表達關切,更重要的是注意傾聽求助者的訴求。




當有人需要安慰時,放慢性子,先不要想怎麼說,而是聽對方說完問題,可以讓對方好過一點。




很多事情,只要說出來,傷口就已經好了一半。




找準定位,縮小自己,不要急著轉移情緒,多用一些問句,引導對方傾訴,試著引導他們放下焦慮。




事實上,安慰很少能真正解決問題,但人有時候那股勁上來,就是為了發泄情緒。






4


真心喪的時候


那一句「666666」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可觸碰的地方,他們之所以找朋友傾訴,只是希望那一瞬間自己的負面情緒能被接納和理解。




有些難過,不適合開玩笑,也不適合一笑而過。




「我今天又背鍋,被老闆冤枉。怎麼每次都是我……」


「666666。」




「我媽又來催婚,讓我去相親。我恨不得當一輩子剩女圖個清靜。」


「優秀。」




被無解的負面情緒包圍時,對方一句「666」,煩惱瞬間倍增。




有些糗事,只能自嘲,不可評論。




有氣無力的自嘲,已經是一個人失望到極致的邊緣狀態,對方一句「你可真厲害」,瞬間擊垮心理狀態。




流於表面的理解,甚至是有些「幸災樂禍」的安慰,只是自以為是的善良。




雖然是一種關心,但未免太過殘忍。同樣是一件事,不同的安慰方式,不同的情緒感受。




比對於小孩子,他在委屈時表達不滿,家長用開玩笑的語氣說「你倒還挺硬氣」。




想要緩解氛圍,反而會讓孩子更加難過。








Barbara F. Meltz 在書中給出了不一樣的方法,一個兩歲左右的男孩突然在走廊里大發脾氣: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鬧,兩腳亂踢、兩手亂抓。




男孩的媽媽一句話沒說,放下手裡的東西,與兒子一起趴在地上,她的頭和兒子的頭挨在一起、鼻子也碰到了一起,旁若無人。




在母親的無聲安慰下,孩子的情緒慢慢平復下來,哭鬧聲也慢慢變小。




孩子看母親,母親就看孩子。孩子坐起來,母親也坐起來。孩子站起來,母親也站起來。




最後母親向孩子伸出手來,兩人一起離開了長長的走廊,這時孩子的情緒已經變得非常穩定。




最好的共情,是讓他在實際中感受到,「你看,我真的懂你」。




用玩笑掩蓋嚴肅的調侃,是對一個人自尊的第二次挑戰。




表達安慰,但不要戳人痛處,如果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要創造新的傷疤。






5


安慰也有「科學方法」


想清楚三個問題再說






安慰不是一個人「應該做的」,而是一種饋贈。




一個懂得如何安慰別人的人,必然是能夠走進對方的心理,體會另一種不同的情緒產生方式。




護理學家 Teresa Wiseman 在關於「同理心」的研究中認為:同理心是與人一起感受。







具有同理心的人,具有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並且能夠控制自己,不對他人的事加以評論。




不同於促使人心失去連結的「同情」,同理心在安慰別人的場景中至關重要:因為在同理心的基礎上,還得靈活運用談話技巧。






來源:《恰到好處的安慰》from Kelsey Crowe Ph.D.








  • 其一,先判斷自己是否有過類似經歷,想像自己在相同的境況下會如何應對。




換位思考,理解需求。




但為了避免適得其反,應當告知對方,自己會如何選擇,而並非直接以建議的形式提出。




比如,「如果是我的話,我也許會……」






  • 其二,對於勸解的措辭,一定要謹慎斟酌,視乎聊天的形式和載體,小心調整用語。




言語交際實際上是藉助語言手段來進行的認知活動,溝通的雙方能對對方認知的背景環境給予理解,交際才能成功。




這也是為什麼在微信、電話里溝通,總會造成新一輪戰爭的原因。




隔著屏幕開解別人,要格外注意對方容易誤解的字眼,以免造成誤會,並且根據對方的反饋,及時判斷對方是否完全理解。




研究表明,人際交往時,約有65%是運用非語言交流技巧進行的,而語言溝通技巧只佔了35%。




盡量面談。




如果不行,說話前千萬三思,確認它不會像「666」的效果一樣背叛你。






  • 其三,搞清楚自己的判斷思路,是否已經被帶跑。




如果對方渴望意見,這其實是一種很危險的境地。




比如說,一對男女朋友吵架後冷靜下來,深夜談心。




女孩問:「如果我們分手了,你接下來打算怎麼生活?」




男孩安慰說:「我不會打擾你的生活,不會再讓你傷心。」




感激涕零,但 GAME OVER。




正確答案是:「我們怎麼會分手呢?」




如果情緒已經被帶跑,還是不回答問題為妙。




被情緒裹挾的人向你求助,多半是因為自己還不知如何承擔起問題可能產生的後果。




他人的意見做參考,一旦產生麻煩,給出建議的人,就會成為分擔責任的那個。




一定要給建議,先站在第三方的立場考量。如果在情緒適當、道理能接受的範圍內,你會如何選擇。




不能一味順著對方的思路走,盡量為對方考慮多種現實因素,合理分析、出謀劃策。




誰還沒有脆弱的時候呢。




理解了情緒和語言背後的邏輯與「陷阱」,人人都能是善解人意的那一個。




傷心是一個人的事。




但趕走傷心的「理解」,需要兩人共同達成。







本文轉自公眾號「網易公開課」。網易公開課,分享你想要的知識。公眾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微博@網易公開課。






?


長按下方二維碼


回復 

開飯

,送你今天份日

簽~










我自控力被狗吃了,咋辦?
真正開掛的人,都能與自己的對立面和解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