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本周知乎熱榜 | 有哪些「年紀小一點都不知道」的梗?

本周知乎熱榜 | 有哪些「年紀小一點都不知道」的梗?





本周知乎熱榜


(10.15 - 10.21)




「知乎熱榜」彙集了當下知乎上和網路中最熱門的內容。

戳小程序一鍵查看:




1




有哪些「年紀小一點都不知道」的梗?



熱榜曝光次數

1,650,079



知友:夜寐太行

(1100+ 贊同)







一男子出差多日,提前回家聽到屋裡傳來男人的鼾聲。他沒有大怒推門,而是默默離開了深愛的城市。




30 年後偶遇曾經的妻子,妻子問他當年為何不告而別。男子說出理由後,妻子大哭:那是瑞星的小獅子。




解釋:新千年經典殺毒軟體瑞星,在桌面右下角有個萌萌的小獅子,它會好多動作,包括打呼嚕。



知友:雨水滑斜傘

(2200+ 贊同)




第一,絕對不意氣用事;




第二,絕對不漏判任何一件壞事;




第三,絕對裁判的公正漂亮。



知友:小祖宗

(750+ 贊同)



熊貓燒香




聯眾世界




新浪聊天室、QQ 秀聊天室(~^6 可以讓字變粉紅色)




QQ 家園




7456!




偶很口耐~~偶稀飯你!




給你澆澆水!




我下了,886~




我汗




你媽喊你回家吃飯了




你是 GG,還是 MM?




偶像,嘔吐的對象




神馬都是浮雲




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如果愛,請深愛——某男子/女子




我倒!I 服了 U!




你是大蝦嗎




青蛙、恐龍




斑竹,有人灌水,拍磚!




踩踩,拒絕跑堂哦~




蝦米?我暈!




好友買賣、收菜




我打兩毛錢的電話



知友:Wiggins

(600+ 贊同)




whosyourdaddy



知友:暖暖

(200+ 贊同)




我所在的公司是創業型公司,員工普遍年輕化,大多數同事都是 90 後,不乏一些 95 年,96 年的小夥伴兒。




上個月是美國「911 事件」17 周年的紀念日,那天在辦公室聊天,問大家,你們知道當年的「911 事件么」,90 年左右的大多印象深刻,再往後的也都聽過或在網上了解過。




然後繼續聊回憶,你還記得 2008 年汶川地震的時候你在哪裡做什麼嗎?還記得北京 2012 年 721 特大暴雨的時候,你在幹嘛么?2008 年全國雨雪冰凍災害的時候,你那受影響了么?2003 年非典時,你是怎麼度過的?那年哥哥(張國榮)也走了。




於是大家打開了話匣子,紛紛陷入「回憶殺」,你一言我一語。




於是我不知道從哪冒出來一句——「98 年特大洪水的時候,你們還記得嗎?」




好幾個 95 後的小夥伴一臉茫然,說不知道,沒有聽過,也是哦,那時候的他們不過兩三歲的年齡,還沒有記憶。




突然感覺自己老了,羨慕年輕人的灼灼芳華。




沒有人永遠年輕 , 但永遠有人年輕。



知友:我覺得咸粽子好吃

(170+ 贊同)




1. 「火舞旋風」是誰的招式?




2. 「喪屍暴龍獸」是哪只數碼寶貝的錯誤進化?




3. 「大岩蛇」被什麼屬性的神奇寶貝克制?





4. 「四魂之玉」是哪部動漫作品中的?





5. 「7K7K」是什麼網站?




6. 「狂扁小朋友」的爆氣鍵是哪個?




7. 「CS1.6」中,初始遊戲資金是多少?




8. 「3C 澄海」出現在什麼遊戲里?




9. 「886」代表什麼意思?




10. 「彩色手套」是哪款競速遊戲的等級證明?




11.「DNF」中,漫遊槍手最初的轉職條件是什麼?




12.「拳皇 97」里,倒數第三關會隨機出現哪兩位遊戲角色?




13. 街機「恐龍快打」一共有幾位角色?




14. 「雄霸」的女兒叫什麼名字?




15. 你家屯的鹽吃完了嗎?




16. 表情包「我就是要出狂戰斧」,是取材於哪個電視台的哪檔節目?




17. 「月之審判者」是哪部少女動漫角色?




18. 「魔貫光殺炮」是哪部動漫的招式?




19. 「周正龍」與什麼新聞事件有關?




20. 「張世豪」是哪部警匪懸疑劇主角?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644 個回答:有哪些「年紀小一點都不知道」的梗?



2




 大學校園是否已成為


艾滋病的高發地和重災區?


 那艾滋病的傳播到底有多嚴重?




熱榜曝光次數

11,538,566



知友:不說Mk2

(700+ 贊同)




先上結論:

艾滋病在大學校園的傳播一直比較嚴重,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究竟是「病毒攜帶者數量增長」還是「發現病毒攜帶者的能力提高」,我們還無法做出結論,很可能兩者兼而有之。




大概十年前,我接觸過一些民間艾滋病防治組織,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通過宣傳促使可能感染病毒的人員積極檢查。




而這些人員接受檢查時,對自身的信息保護非常關注,使用假名、異地檢查都是普遍現象。




所以當初「高校的艾滋病傳播情況」是個非常難以統計的數據——檢查機構根本不知道來檢查的人誰是大學生,甚至不能分辨哪些攜帶者是在多個機構進行了重複檢查。




而隨著防艾宣傳的推進,加上對艾滋病人隱私保護的現狀尚可。越來越多的病毒攜帶者開始放下對疾病防控機構不必要的高度戒備,也多有在戶籍所在地領取免費抗病毒藥的情況。




這樣一來,數據統計也就變得容易了許多,我們才有機會進一步了解高校校園艾滋病的傳染現狀。




很多答案提到了艾滋病的傳染主力是黑人、是男同性戀,實際上都是不準確的。




黑人是絕對數量少導致影響有限,而同性間傳播也不是艾滋病傳播的主因,2018 年同性性行為傳播只佔艾滋病傳播總量的 21.2%,異性性行為則佔到了 69.2%。




無保護肛交才是造成性行為傳播艾滋病的主要因素

,危險程度遠遠高於陰道性交。無論發生性行為的雙方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一樣。




這也就決定了,男性病毒攜帶者需要為傳播艾滋病病毒負主要責任。作為性交的插入方,他們更容易導致對方被感染。




肛交被動方被主動方感染的機會最高可以達到 3%,而主動方被被動方感染的機會只有 0.06% 左右。陰道性交被動方(即女性)被感染機會約為 0.1% 到 0.2%,而主動方(即男性)只有 0.03% 到 0.09%。




所以那些一個女性傳播幾百名男性的新聞絕大多數都是都市傳說,哪怕每一次發生關係都取最高几率,感染一百名男性也需要發生 11 萬次性關係……這對不會分身術的人類來說難度太大了。



知友:斯多葛醫生

(1500+ 贊同,內科醫師)




說說在病房的感受,艾滋病的重災人群主要有兩撥,第一個群體是老年男性,主要原因是不潔的性行為及保護措施缺乏。




有次一個老年男性過來住院,抽血顯示梅毒感染,他非常的吃驚,說怎麼可能,他每次逛完窯子都會用洗衣粉洗下面的……




第二個人群是在校大學生,主要是男性同性之間的性行為,由於不用擔心懷孕,所以往往沒有使用安全措施,還有就是高危的肛交方式。




為什麼男性更易感染 HIV




臨床的另一個感受就是,感染艾滋病的人群中,男性遠遠多於女性。原因和生理結構相關。




女性陰道的上皮為復層鱗狀上皮,它的特點是耐摩擦,性交的時候不容易發生破損,這樣感染的幾率會降低很多。




相比之下肛門的上皮保護要脆弱很多,齒線以上是直腸,表面覆蓋的是粘膜,為單層柱狀上皮,在進行肛交的過程中,直腸粘膜容易受到撞擊而破損,這種情況下只要一點點帶有艾滋病病毒的體液就能夠感染。




而且,肛門的齒線附近含有豐富的腺體,被稱為肛腺。既然是腺體,那麼吸收能力都特彆強,所以肛腺是感染入侵肛周組織的門戶,95% 的肛周膿腫都源於肛腺的感染,艾滋病也不會例外。







艾滋病是不治之症?




HIV 的發病機制是,HIV 病毒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免疫細胞特別是 CD4+T淋巴細胞數量不斷減少,引起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缺陷,進而繼發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發生。




從初始感染 HIV 到終末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如果早期發現及時吃抗病毒藥,抑制病毒的複製,使 CD4+ 等免疫細胞保持在正常水平,生活是不受影響的,甚至性交也不會傳染,但是你敢嗎?




為什麼住院的艾滋病患者大多是老年人?




因為老年人往往不重視體檢,以及缺乏艾滋病的相關知識,沒有早期接受治療,發現感染 HIV 的時候,已經到了艾滋病終末期。

那時他們的免疫系統已經被 HIV 病毒擊垮,常常已經合併惡性感染、腫瘤等。




到了這個階段,很多患者往往扛不過這些打擊,所以就一命嗚呼了。但是有部分患者經過治療,挨過去後,在抗病毒藥物的幫助下,重建了免疫系統,也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




有次我去吃飯,感覺隔壁桌一個人很面熟,但是想不起是誰,吃完飯後才回過神來。那不就是,前段時間我管的,病的快要死掉的艾滋病患者嗎!現在又在這飲早茶吹水啦。




如何早發現自己有無 HIV?




說來說去艾滋病的早期發現、治療至關重要。當你有過不潔的性生活史,又

出現如下這些狀況的時候,那最好要早點到醫院檢查了。




首先就是消瘦、皮膚晦暗、小腿色素沉著。




其次,經常發熱、盜汗、腹瀉、口腔感染(鵝口瘡),證明你的免疫力已經低下。




鵝口瘡一般是小孩子多,如果成年人出現,多半是艾滋病。最重要的當然是體檢,定期體檢可以發現非常早期的 HIV 感染。




老年人得了艾滋病也沒有遺憾?




有個網友認為老年人得了艾滋病也沒有遺憾了。其實不是的,老年人染了 HIV 是非常痛苦的。自己的顏面掃地,還會受到家人的鄙視和唾棄。




曾經管過一個中年 HIV 患者,以前是個長途司機,經常在外面跑,難免沾花惹草,退休後確診了艾滋病。發現後不久又診斷出淋巴瘤,已經全身轉移,並且增大的淋巴瘤把膽道給堵塞了,導致肝後性黃疸、急性肝衰竭。




我們給他聯繫了本院的腫瘤科,但是腫瘤科不接收,建議到專門的艾滋病防治醫院進行化療。




一開始老司機非常想治療,希望能夠活下來,當時還堅持要求做全身 PET-CT 檢查。




但是他的兒女並不希望給他治療,第一他們認為艾滋病和淋巴瘤都是不治之症,不想浪費錢,第二,他們也不想他們的父親活太久,以免傳染給家裡人。

而且專科艾滋病醫院在其他城市,他們沒有空過去照顧他。




所以他們的態度是,不治療也不接回家,每天都躲著醫生(怕醫生催他們)。但是我們都知道艾滋病並不是不治之症,淋巴瘤化療的效果也很好,就算不能根治,至少可以解除膽道梗阻,改善患者痛苦的癥狀。




但是無論我們如何解釋都沒用,家屬還是不治療。老司機也接受了自己的命運,在痛苦、悔恨和絕望中死去。

所以不要貪圖一時的快活,有多風流就有多凄慘。




如何檢測艾滋病?




網友問的比較多的問題是,如何檢測自己有無艾滋病?血常規可不可以診斷艾滋病?首先血常規是不能診斷艾滋病的,但是對於艾滋病終末期的患者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艾滋病的診斷分為初篩、確診、臨床診斷以及確診後的病毒、免疫力檢測。如果你懷疑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可以上網買著試紙進行自我檢查,如果陽性或者陰性但仍然懷疑,可以到醫院查 HIV 抗體。




免疫五項就包括了這個抗體,還可以順便幫你查查梅毒。如果抗體陽性就要高度懷疑了,但是還是不能確診,還要等待醫院的確診報告。




曾經管過一個患者,是個老年的農民,怎麼看都不像是亂搞的人。但是他的 HIV 抗體陽性,滿口的鵝口瘡,出現了嚴重的感染,抽血查 CD4+ 細胞也是非常低下,一看就是免疫抑制的患者,已經可以臨床診斷艾滋病了。




但是醫院的確診報告卻是陰性,經過治療也好的很快,所以艾滋病的最終確診還真不那麼容易。




但是需要提醒老司機的是,如果你高度懷疑自己感染了 HIV,單位體檢的時候最好不要用自己的血,因為查出陽性全單位都知道了。




江浙那邊有個外科醫生,和一個葯代發生了關係,結果很不幸中招了。其實這沒什麼,早期發現及時用抗病毒藥,幾乎沒有影響,但是是單位體檢,結果整個醫療圈都知道了。這下工作也丟了,畢竟誰敢讓一個艾滋病毒攜帶者給自己做手術呢。




乙肝 vs 艾滋病 哪個更可怕?




很多人說這個問題還用問嗎,當然是艾滋病可怕啦!從臨床角度出發,乙肝和艾滋病挺像的,都是病毒感染,並且不能治癒(乙肝用干擾素治療少部分患者可以轉陰),都要長期吃抗病毒藥控制,都是早期發現規範治療不影響生活,都是晚期發現容易出現致命性併發症。




艾滋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很多人發現的時候已經是免疫系統奔潰了,容易繼發惡性感染及惡性腫瘤。但是一旦扛過了這些打擊(很多人都挺不過去),在抗病毒藥物的幫助下,可以獲得免疫重建,以後規律用藥就可以活的很好。




而乙肝的可怕之處是,晚期發現容易導致肝硬化和肝癌,有些年輕的患者也會突然間出現肝炎性肝衰竭。在臨床上死於肝硬化、肝癌的患者很多,曾經遇到過全家幾乎死絕的。




這主要與防治乙肝的知識匱乏以及不規律治療(很多江湖騙子,假借中醫之名招搖撞騙,耽誤了很多患者),以及晚期發現有關。




我有個親戚,不懂乙肝的危害,發現乙肝也不處理,出現癥狀已經是肝硬化,治療的時候情況已經很糟糕了,幾個月後再查已經是肝癌晚期只能放棄治療。




所以在我看來,艾滋病並不比乙肝可怕,艾滋病真正的可怕之處是受到的歧視。有些醫生喜歡管艾滋病患者,因為他們的依從性好,可能除了醫生沒有誰是對他們不離不棄的了。




我們國家一直致力於讓民眾合理的看待艾滋病,並且保護艾滋病患者的隱私也是法律規定。我們做醫生都非常注重保護他們的隱私,否則是違法行為。




並且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療是免費的,國家這樣做的目的也是讓艾滋病患者盡量得到治療,這樣可以減少病毒傳播(HIV 病毒複製能力越低,傳染的可能性也越低),以及減少艾滋病患者惡性報復的幾率。

最終還是為了廣大民眾的安全。




所以不要歧視艾滋病,你們的歧視比病痛傷害更大。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852 個回答:大學校園是否已成為艾滋病的高發地和重災區?那艾滋病的傳播到底有多嚴重?



3




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




熱榜曝光次數 

9,378,278



知友:Hu Yang

(24000+ 贊同)





敏感無能力的男生會誤將對世界的洞察當做能力,以為身邊的人都應欣賞自己;




有能力無敏感的男生會誤將多維的人生,僅僅鎖定為成就一個維度。——陽志平




在我看來,從一個易受傷的內向者和一個成功的內向者之間所相差的僅僅是認知和工具。




內向者易受敏感情緒的左右,從而影響到認知力和行動力;相比之下,外向者的行動似乎更為高效,也更加肆無忌憚。




當我們坐落在角落裡,看著招蜂引蝶的外向交際者穿梭在紅燈綠酒的男男女女當中時那般如魚得水的驕傲樣,我們不免暗自嫉妒。——嫉妒的同時,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當我們也像他們那般不停地與人交談時,我們真的會享受那種狀態嗎?




外向者認為社交活動是一種享受和放鬆;而內向者認為社交是必要的生存技能,卻很難享受其中。




當我們與人聊天交流時,卻彷彿在雷區跳舞,在鋼絲漫步,我們心懷忐忑,我們小心翼翼,我們一邊擔心聊天的話題即將用盡,一邊揣摩著別人話語里潛在的含義。——地圖不等於疆域。在患得患失之中,我們忘了下意識地問自己,我們所擔心的真的是事實嗎?




外向者將注意力關注在行動和結果上;而內向者將注意力放在自我感受和他人認同上,在互動環節中內向者將消耗掉更多的精力。




當我們需要向外界尋求幫助時,我們思前想後,畏縮不前,我們既擔心自己不值得被別人幫助,也擔心不經意間為別人造成麻煩,我們羨慕外向者向人提要求時的肆無忌憚和被拒絕時的毫不介懷——成功次數等於行動次數乘以成功率。針對內向者的強弱點,行動頻率和成功率哪個更值得我們去加強?




外向者具有強烈的行動意識並且更看重人脈的廣泛性;內向者具有深度的自省精神且更喜歡人脈的深度性,內向者討厭酒肉朋友、泛泛之交。




作為自小羞澀的孩子,我童年時向來不知怎麼和人溝通,一心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上小學時,一個霓虹璀璨的仲夏夜,我去最好的朋友家踢球。朋友是個神勇的靈活胖子,一路連跑帶盤帶著球從後場直奔對方門前,小宇宙爆發嘭嘭嘭連進多球。




我跑在他旁邊每次都盼著他傳我個球,他每次不是沒看到我就是自己獨自神勇,我球技又差,半場踢下來,我和球之間真是見證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你就在我眼前,我卻碰不到你。




後來我心裡難受,竟然坐在場邊哭了起來,朋友大驚,跑來安慰我,他問我為什麼哭?




我抽著鼻涕說,你都不傳我球?




他笑著說,就這事啊?你怎麼不說啊,你說啊,我傳你。




這真是個好問題:我為什麼不說呢?我不說他怎麼會知道呢?




這兩年我們大東北有一個字紅遍大江南北:作——我覺得這個詞形容少年時代的我格外適合。





咱倆這麼好的交情,我不說難道你就不能理解嗎?




所有的話要是都說出來你才能明白的話,那你和別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說出來的話就沒有重量了,當你願意費心思去猜的時候才證明你是關心我的啊。




——小時候的我也真是作。




當然,我並非說所有內向人都有作的傾向。我在這裡想要指明的是,內向人的敏感性往往會加重他們的情緒性,從而影響到他們客觀的思考,深陷在認知與內在規則的矛盾性中不可自拔。





在這裡,將我自己一直自我警醒的話再次引用一下:敏感無能力的男生會誤將對世界的洞察當做能力,以為身邊的人都應欣賞自己;有能力無敏感的男生會誤將多維的人生,僅僅鎖定為成就一個維度。——陽志平




第一個問題就是文藝青年們常犯的錯誤,第二個問題是精英主義者們向來忽視的。




從個體意義來講,我們感情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從更廣闊的角度看來,我們的感情是人類進化中並未超越的缺陷。




內向者有著比外在世界更為豐富的內心,一滴雨露可以內含光芒窺透大千,一次戀情可以開啟第七種觸覺豁然重生,一段互相糾纏的文字讓人潸然淚下,一種不可言說的曠遠忽地充盈胸前——這些多維多層次的體驗讓我們覺得不枉活人世一場,

如果死亡是最壞的結果,那麼最好的過程不是活,而是活著的感覺。




從飄蕩起伏的紛思中清醒,並再度審視這個無數個體鏈接的世界時,真相更為簡單殘暴:




除非我們的想法能夠影響或者改變周遭的世界,否則沒人關心我們在想什麼。




工具篇:




把內在的敏感磨礪成對世界的洞察力。




史玉柱從一個蓬頭垢面的 IT 民工到顛覆者整個營銷界——甚至於改變了中國營銷史的一代奇才,靠的便是他內向性格中的敏感性。




從腦白金到《征途》,他在一線戰場主動觀察自己消費者,研究自己的消費者,探察市場風向,不斷改變策略,史總據說很少看營銷類的書,而把自己的成功更多的歸功於對消費者的了解及對人性的探究上。




我們內在的地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等同於真實的世界需要建立參照物加以證明。驗證模型有效性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將結論與事實進行比對,當反饋與預期結果出現偏差時,意味著我們需要修改我們的認知模型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因為她很久沒有發簡訊了,所以我覺得她不喜歡我了。」




首先,審視地圖的真實性。

沒有發簡訊≠不喜歡,沒有發簡訊=沒有發簡訊。沒有發簡訊的原因有千萬種,她忙著工作,她生性羞澀喜歡被動,她去國外出差,她最近人生不如意不想與人交流……注意力等於事實。




之所以覺得她不喜歡你,是因為你一開始就擔心她不喜歡你,所以她一舉一動都會指向這個你已經假定好的「真相」——哪怕她搶著和你買單,哪怕她不願意分享食物,哪怕她不讓你幫她拎包。




其次,建立參照物驗證結論。

橫向上看看她平常對朋友如何表現,看看她最近生活動態,縱向上打聽下她歷屆情感中的表現,對她的情緒起伏做一個基本的了解,看看自己是不是多想了。




最後,以結果導引認知。

結果導向的人行動更有效率。現在想一個問題:假設她不喜歡你,那麼她喜不喜歡你這件事能不能決定你喜不喜歡她?




能——下一個問題更為簡單:如何讓她喜歡上你?如果發簡訊是衡量的指標之一,如何讓她聯繫你?




不能——既然她喜不喜歡你,你都會一如既往的喜歡她,那麼事情更簡單了。

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繼續追,繼續喜歡她,照顧她,直到有一天她明確表示不需要的時候,那麼作為一種正確的愛的方式,離開她。




在我看來,內向的人本應行動更為有效率,因為他們對人性的敏感,在同樣的時間段內,他們往往比外向的人會獲得更多潛在的信息;同樣地,因為潛在信息的干擾和心智上的不加篩選,他們受到情緒的干擾,行動力反而大大弱於外向者。




這就引發出內向者的第二種可以被打磨的素質:潛在的完美主義傾向。




將潛在的完美主義傾向打造成更平衡出眾的結果。




內向者都是潛在的完美主義者。因此,我們並非害怕表達,我們只是害怕表達得不夠精準,不夠吸引人;我們也並非拒絕行動,我們只是擔心每次的行動做不到最好,那不如不做。




好的方面,在這個領域裡,我們大部分人成為了藝術家,哲學家,科學家,我們詮釋了完美,我們創造了人類的巔峰體驗;糟糕的是,我們有著嚴重的拖延症。




治療拖延症的答案在知乎中俯拾皆是,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一點建議是,每次行動時不僅不要追求盡善盡美,反而就當做最糟糕的一次來做,然後看看結果如何。




作為一個不經常寫作的中文使用者,每次我坐在電腦前思緒無限,可真正組織語言時卻乏善可陳,敲字時猶如便秘,不僅自己難受,旁邊人看著更是難受。




尤其像在知乎這樣的平台上,未答題前,心中已經藏了無數雙暗中的眼睛,萬一答案不好被人「沒有幫助」怎麼辦?萬一答完了沒人來贊怎麼辦?越想越煩,越煩越靜不下心來——一句去你媽的,該怎麼地怎麼地吧!




管它什麼組織結構,主題論點呢,腦海中有什麼就在電腦上敲什麼,哪怕前言不搭後語,哪怕陽春白雪拌著下里巴人,哪怕包子臉配神仙姐姐,爺就是這麼不走尋常路!




有意思的是,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最壞的作品從沒出現過,雖然不能鏢鏢必達,但每次總算也讓我滿意,這也驗證了一個心理學理論,我們所設想的最壞情況往往不能發生。




既不要期待每一次都能夠讓別人開心,也不要期待自己每次都能完美出擊,在鍛煉溝通能力的初期,重要的是——忘掉完美,時刻表達。




把對別人的在意鍛煉成共情的能力。




內向者明明就是溝通之神!在溝通的五個層次中,他們很容易就進入第四層溝通:




1)一般性交談。應酬性的,膚淺的。


2)陳述事實。


3)分享個人想法和判斷。


4)分享情感。


5)溝通的高峰。




內向者非常善於解讀微表情及肢體語言,聊天時對方不經意的輕拽衣角,無意識的眼球向下或者




某個特定詞語對方談話時的不斷出現,都隱藏了潛意識某種深層的含義。




外向者交談時往往更具有攻擊性,所以容易忽視這些微小的信號;而內向者如果能夠解讀這些信息,無疑會更容易切入交談者的頻道中,與其產生共鳴。




前兩天面試的時候,最後一面的大老闆是個美國人,當年在耶魯讀的 Asian Study,我們聊天的時候,我說我曾經寫過中文小說並且獲過獎。後來說到使用 Excel 做數據分析,他用了一個比喻,他說,All those data is telling you a story.




後來我越想越是喜歡這個比喻,或許他是無意識的表達,或許他是因為知道我有寫小說的背景所以用了這樣一個比喻,但無疑,這樣的比喻讓偏文的我更易產生共鳴,甚至從數據分析這種繁瑣的工作中看到了某些浪漫的特質。




這就是語言與溝通的魅力。




練習練習再練習!




我並不是一個喜歡說話的人。我沉默,我常常躺在家裡的地板上仰望天花板消磨時光,卻幸福無比。




但是為了練習英文表達,我在大四時參加了學校的 Toastmaster Club(演講社團)。




我早年在戲劇社當過演員和導演,而且喜歡聽 Tony Robbins 等名家的勵志演講,雖然有過公眾演講的童年創傷(後來被自己療愈了),但是每每上台,我都是最佳的演講家,在學校的 8 次比賽中贏得了 7 次「Best Speaker」的榮譽(唯一一次輸給了上屆主席,這哥們現在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專門教人公眾演講的)。




曾有一次,因為輔佐一個主題的論證,我編了一個故事講給聽眾們,結果下面的一個女孩子竟然信以為真,並且哭了——事後我和她解釋時也頗為尷尬。




我只能用《V 字仇殺隊》中的話為自己辯解:Artists use lies to tell the truth, while politicians use them to cover the truth up.




作為一個英語非母語的人,我的發音不算標準,我的語言並不精準,但是不要緊——在溝通影響力的體系中,肢體語言佔據了 55% 的效果,語音語調佔據了 38% 的效果,而語言只有 8% 的地位。




每一次演講前我必定要先至少背稿 20 次,每一個手勢,每一次停頓,哪怕一個看似即興的發揮,都是我演練過超過 20 次以上的,雖然這扼殺了不少表演的興趣,但保證了我即便在大腦空白肢體緊張的情況下依舊可以慣性的繼續演講。




每一個故事的鋪墊,每一個推進高潮的方式,每一次可以影響共鳴的情感爆破點,我都要自己反覆體驗,在腦海中演練觀想,確定整個過程的流暢後才敢定稿。(個人認為一個好故事的三要素是:氣氛,高潮和想像空間)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




溝通、演講、交際的能力是我們完全可以練習的!




憑什麼打球畫畫彈吉他這種事情我們可以反覆練習,但是溝通這麼重要的能力我們卻不願提高?有些小的溝通習慣,只要反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一個在 500 強工作的朋友前兩天完成了公司的 360° review,讓她驚奇的是,她發現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與別人眼中她的形象相去甚遠。其中有超過半數的評價者認為她是一個非常 cheerful 的人,她自己卻並不這麼覺得,她一向認為自己是個冷靜寡言的內向者。




一個匿名評論者寫道:Always feel being appreciated around her.(總是覺得自己被她讚賞)




我問她,為什麼別人會有這樣的感覺?




她想了想說,我不覺得自己是個激勵型的溝通者。但是和別人聊天時,如果有人有什麼成就或者有什麼好消息分享,我會下意識的說「真棒啊!」「太好了!」這一類的口頭禪。可能這就是他們覺得我很 cheerful的 原因吧。




相信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技巧。




內向從來不是劣勢,它是一個禮物。




它讓我觸摸到每一個人內心柔軟的角落,它讓我傾聽夜風流水的語言,它讓我看到斑斕的夢幻世界在夢中騰騰升起;歲月翩躚,我也意識到,為了保護心中的一份敏感,我需要以更強大的方式生存在這個現實世界中。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2,280 個回答回答: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



4




 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到了什麼恐怖的水平?




熱榜曝光次數

25,516,756



知乎機構號:丁香醫生

(36000+ 贊同,醫學話題優秀回答者)




去年的 12 月,山東省濰坊市中國解放軍第 89 醫院手外科接診了一名重傷病人。




這位病人因為意外事故,右手遭遇重傷。




傷得有多重呢?




整個手從小臂到手指這段肢體,被齊齊斬成 6 段。




畫面有些血腥,為了讓各位知友能直觀感受當時病人的傷情,又不至引起不適,我網上找到一張據說是當時救治時拍攝的 X 光圖,給大家直觀感受下:







可以看出來,

整隻手幾乎是被 5 只等距的利刃一次性切斷的,一隻完整的手變成了 12 塊,光 5 根手指就損壞成 8 塊大小不一的殘肢。




觸目驚心啊,可能正常人都會認為,這手鐵定了沒救了,畢竟一個正常的人手指腳趾加一起才 20 根,而這一隻手就斷成 12 節。




然而就是這樣一隻殘手,

解放軍 89 院的醫生們,3 組 9 人,經過 17 小時連續奮戰,硬生生把這隻手接上了。




要知道,斷肢再接手術可不僅僅是把骨頭接上,所有的血管、神經、肌肉,都要醫生一點點縫上,所用的針線肉眼都看不清楚,醫生需要藉助光學設備,在不足 1 毫米的區域里穿針引線。




而且每一步都要精細小心,稍有不慎,就算接上了也會影響再植後的功能恢復。




下面是手掌接合後的圖片,為了照顧大家閱讀感受,我馬賽克化了一下,但是大家還是可以根據輪廓看出效果。







怎麼樣,可能大部分人看到這張照片,感到的是斷肢的恐怖。




而對於醫學工作者來說,看到的是現代醫學發展之下,斷肢再植技術發展的恐怖。




實際上,全世界斷肢再植技術最好的國家,就是咱們中國。




早在半個世界前的 1963 年,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就在陳中偉院士的帶領下就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斷臂再植手術。時至今日,上海六院依舊是全世界最大的斷肢再植中心。




在這之後的半個世紀里,國內的斷肢再植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甚至可以做到

將一些肢體狀態尚好但是斷端組織情況很差的斷肢先保存在患者腹部里,待斷端處理好以後再取出接上。





有新聞為證,我真的沒騙你




當然,這項醫學技術現在還不能算徹底的完美,因為國內斷肢再植手術雖然已經做得很漂亮,

但是術後功能恢復效果仍然不盡人意。




術後併發症如指體長期腫脹 、局部發硬、主動伸屈功能障礙等仍然常見,指腹癟塌 、手指感覺遲鈍等也不少見。




早在 2003 年,國內著名的手足外科專家

程國良

教授關於斷肢(指)再植的討論中就提到,我國的再植後功能恢復仍欠人意 。評論里也有幾位朋友指出上面 89 院這個病例最後沒能徹底成功。




但我覺得,這恰恰是現代醫學最恐怖的一點:

日臻完善、永無止境。




先解決從無到有,再解決從有到優,先接上你的手,保住這隻手,再努力做術後恢復,盡量保住更多的功能。




雖然已經是世界領先,但是國內醫學界依舊在為斷肢再植手術後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問題努力攻關中。




所以啊,從醫生的角度看,為啥中國的「雙十一」能做得這麼大?




還不是因為咱們中國有世界領先的斷肢再植技術,免除了你天天剁剁剁剁剁手亂買東西後,誰給你接上去的「後顧之憂」




雙十一又要到了,可以拜一下下面的男神,是他以及之後中國無數醫生的努力,賜予了你今年雙十一剁了手以後,來年「接著剁」的能力。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915 個回答: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到了什麼恐怖的水平?



5




 同時在沙漠里的我和馬雲要渴死了,


 從你這裡買兩瓶水,


 你會怎麼定價?




熱榜曝光次數

4,300,103



知友:司馬懿

(3900+ 贊同,愛丁堡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經濟學、博弈論、經濟話題的優秀回答者)




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經濟學問題。




表面上看,可以找馬雲要他所有的錢 500 億,因為快渴死了人願意付很多錢來換取生命。




但是換一個角度想,馬雲雖然很渴,其實也是有討價還價能力的,因為如果真把對方渴死了,豈不是一分錢也賺不到?4000 塊一瓶運進沙漠的水,除了「我」和馬雲,其它也沒有人買啊?




首先,我們假定「我」只有 2000 是個公共的信息。顯然在任何情況下,把水賣給「我」都是嚴格劣策略。因為「我」能出的最高價格,還不如運進來的成本,所以顯然最優策略就是運進來一瓶水,單獨和馬雲進行談判。




馬雲有一個心理底線,比如說 100 億,如果自己的資產低於 100 億,他寧願不喝這瓶水。而礦泉水公司的底線就是 4000 元,低於這個數目,礦泉水公司寧願不賣。




那麼這個時候這瓶礦泉水的價格從 4001 元到 400 億都有可能,取決於雙方討價還價的能力。




在經濟學中,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會採用

「納什談判」

,也就是當大家討價還價能力相同的時候,大家平分這次交易所產生的所有的紅利——這裡的紅利就是馬雲願意支付的最高價 400 億減去成本 4000 元之後的數額。




所以按照對等的納什協商,這瓶礦泉水產生的紅利一邊一半,價格等於紅利加上成本(400 億-4000)/2 + 4000 = 200 億 + 2000.




接下來,我們考慮一個更有意思的情況。就一瓶水,已經運來了,成本沉沒掉了,所以必須賣掉。




礦泉水銷售商知道「我」和馬雲其中有一個人買不起,但是不知道是誰,並且馬雲也只是知道「我」可能預算只有 2000,也可能和他一樣富有,但是不確切知道「我」的預算。所以現在就變成了一個拍賣,馬雲和「我」競拍這杯水。




現在複雜了,這個在經濟學專業論文裡面有一個系列,叫做「帶有預算約束的拍賣」。很多人一輩子都投身於研究這種拍賣下的均衡是什麼。




直觀上對「我」來說,預算約束會約束「我」能夠付出的最大值,畢竟我們無法付出超越自己支付能力的金錢,如果「我」的最優策略算出來「我」應該拍 5000 元,但是賬戶上只有 2000,那麼壓根就無法實行這個「最優策略」。這是預算約束帶來的最直接的後果,但是卻不是唯一的。




更策略性的影響是,因為馬雲很富有,馬雲雖然知道「我」有多少錢,但是他知道「我」大概率是沒有自己富有的,那麼當「我」被預算約束卡住的時候,他就必勝了。




所以這個時候哪怕馬雲對這瓶水的估值不如「我」高,馬雲也願意更加激進的多加一點錢超過「我」的預算上限,因為馬雲加的這一點點錢,就意味著更大的概率,「我」會被預算約束卡住,而永遠沒有機會戰勝他了。




所以馬雲可能會比無預算約束的均衡策略出更高的價格,來獲得更大的卡掉「我」的概率。




最隱蔽的是第三個影響——當「我」和馬雲不是風險中性而是風險規避的時候,假定我們的風險規避的程度隨著財富的增加而遞減。




比如馬雲有其他的後備方案,就算買不到這瓶水,也可以花幾萬塊錢快速空運過來,所以馬雲對和「我」競拍這件事,沒有「我」這麼在意。那麼這個時候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在一定的區間內,財富越高,出價越少!




背後的原理仔細想想倒不奇怪,當「我」的口袋裡面沒有很多錢的時候,「我」知道自己一旦被預算約束卡住,根據上面的分析,贏的概率就不大了。




所以在沒有被預算約束卡住的時候(也就是估值比較低的時候),因為「我」的風險規避度很強,很怕失去這件商品,所以「我」會更傾向於激進的出價——這是自己勝率相對最大的區域,而對馬雲而言,因為馬雲很有錢,所以反而沒有那麼在意這瓶水給自己帶來的效用變化,所以出高價的激勵反而變小了。




這三個激勵互相糾結,最後大約是這樣一個圖:







橫軸 s 是估值,藍線是「我」的最優策略,預算卡在我的上限的位置,紅線是馬雲的最優策略,有無數倍於窮人的財富。這個策略看起來就很有意思:




當這瓶水不是生死攸關的時候,估值比較低,馬雲會傾向於出低價,而「我」會傾向於出高價,因為「我」知道這是自己勝率最大的地方,風險激勵佔主導;




而當估值逐漸增加,到 2000 的時候突然有了一個跳躍,因為馬雲知道自己只要卡住了 2000, 「我」則永遠沒有勝利的機會。

卡預算的激勵超過了風險激勵;




而超過了 2000 之後,就是正常的拍賣了,曲線回歸平滑。而「我」的心理價位再高,也只能出到自己的最大值,也就是 2000.




這個均衡拍賣策略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並不是單調的,所以在「我」和馬雲估值普遍不高的情況下,並不有效——即便馬雲的心理價位超過了「我」,但是因為風險偏好所帶來的反向激勵,馬雲依然有可能反而輸給「我」。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832 個回答:經典的定價問題:同時在沙漠里的我和馬雲要渴死了,從你這裡買兩瓶水,你會怎麼定價?







「知乎熱榜」彙集了當下知乎上和網路中最熱門的內容。

戳小程序一鍵查看:








生理期的女友為什麼這麼恐怖?


跟抑鬱症患者戀愛是什麼感受?


我一餓就會變成另一個人,會發飆,暴躁得連自己都罵


知乎「不知道診所」成都站開門問診,巴適得很!


為什麼她們當初嫁得很好,最後還是不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滴滴真正該做的,恐怕不是取消順風車
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去世:說書的一張嘴,表盡了千古的事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