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孩童們的秋冬消遣!
10月,北方已進入秋冬季。
比起春夏敞開的溫熱,
冬天,躲在一處的溫暖,
更顯珍貴和溫馨。
今天,我們看看宋代的小童
在秋冬如何玩耍~
首先先向各位隆重介紹一位宋代的畫家——蘇漢臣,沒有這位的努力,如今的我們也無法如此直觀地了解到宋代兒童的嬉戲情景。
蘇漢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難後,跟隨宋室,遷居錢塘,宣和年間他被徵入徽宗畫院。擅長畫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
童嬰題材
最為人所讚賞。宋 蘇漢臣 嬰戲圖
童年,是每個人必然的經歷。兒時玩樂點滴,更是許多人依舊難忘的回憶。「嬰戲圖」是以兒時玩樂情景為題材的中國繪畫類型,為一項自宋代開始流行的重要畫題。
小孩活潑好動,並不像官員侍女會在畫師前「凹造型」,因此要捕捉他們玩耍的情態,並畫諸紙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考驗畫家的綜合能力。
蘇漢臣的《秋庭戲嬰》與《冬日嬰戲》二軸,正是此類繪畫題材的佳作。
秋庭戲嬰圖 |
北宋 蘇漢臣
絹本設色 197.5×108.7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這幅《秋庭嬰戲》的畫面內容,今人陳葆真《古代畫人談略》一書有著精彩的描述:
畫面偏右湖石聳立,把畫面分成左右兩半。右半面為芙蓉艷放,稚菊吐芳,暗示秋天。下方圓漆櫈上擺滿精巧的玩具,地上鐃鈸一俯一仰,似乎已經失去主人關心。
畫面重點放在左下方的兩個孩童身上。只是稚童二人,一衣白,一著紅,正頭挨頭,彎身倚在描畫的圓形漆櫈上
推棗磨
為戲。紅衣男孩似乎佔了上風,退去背上衣領的束縛,緊張又得意地正要下手。白衣女孩張開小小的嘴,露出一排細細的乳齒,伸手若有所辯。他們那樣全神凝注,眼神交並,集中在桌面上那個小小的世界中,忘記了一切。如文所云,憨態可掬的孩童所專註的是一種「推棗磨」的遊戲。推棗磨,對於現在人大概是遙遠、陌生的玩意了。
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局部)
或許白芙蓉花枝頭上那幾行乾隆御筆辰翰,能我們解勾勒出幾筆潦草的輪廓:
庭院秋聲落棗紅,
拾來旋轉戲兒童。
丹青詎止傳神詡,
寓意原存相讓風。
所謂「推棗磨」,其實即是秋深棗熟後以旋轉棗兒為樂的童戲:先取個大紅棗一隻,橫切去其半,使細硬如刺之棗核尖露。再用三隻竹籤鼎足式插在餘下棗肉上,直至棗核尖向上垂立。最後尋長條竹篾或莛皮一隻,兩端各安紅棗一顆,如此即可。具體如下圖——
宋 蘇漢臣 嬰戲圖
當然,小孩玩耍也是要分出勝負高低的:其一,比誰轉的時間長。其二,比誰先跌落;棗磨因以棗核尖所支撐,因此極易劃落。在「賽」時則兩人輪流撥動棗磨,落者為負。而「戰利品」當然就是這飽滿香甜的棗子啦!
冬日嬰戲 | 北宋 蘇漢
臣
絹本設色 196.2×107.1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中,姊姊手持一面彩色小旗子,弟弟則拿著一支用紅線綁著的孔雀羽毛,逗引小貓。小貓雖與人隔有一段距離,可是眼瞳望向姐弟倆手裡的玩具,舉爪欲撲。不知道是不是好玩的玩具引得貓咪野性大發,弟弟看起來有點害怕的躲在姐姐身後。
宋 蘇漢臣 冬日嬰戲(局部)
兩件作品不僅對於孩童的神態掌握微妙,畫中奇石,花卉植物也都十分講究細節的描繪。《冬日嬰戲》對於貓兒毛色,姿態的掌握相當生動。
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局部)
《秋庭戲嬰》中兩件黑漆椅凳,乃至椅凳上的人車轉盤,八寶紋樣格,漆紅佛塔,雙缽等童玩用具都有精巧細節。
灌佛戲嬰圖軸 | 北
宋 蘇漢臣
絹本設色 159.8×70.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玩棗、逗貓,宋代的熊孩子們還會玩「過家家」,即宋代畫師筆下的「灌佛戲嬰」的題材。此圖畫中有的嬰孩裝扮成僧侶模樣,有的手抬佛像,有的模仿大人禮佛,將成人嚴肅的宗教儀式變為有趣的遊戲。
宋 蘇漢臣 百子嬉春圖頁
畫面描述的是宋代盛行的「獅子舞」:一個小孩左手拿著繩索,右手牽著一頭金鍍眼睛、銀貼齒的獅子。張嘴擺尾的獅子,由兩個披著獅皮的小孩扮成。旁邊三個孩子正在觀看戲耍,組成一幅童子戲獅的舞蹈場面。
嬰戲圖 | 北宋 蘇漢臣
絹本設色
18.2×22.8
cm天津市博物館藏
開泰圖 | 北宋
蘇漢臣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貨郎圖 | 北宋
蘇漢臣
絹本設色
181.5×267.3
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社會相對穩定,人口增殖,嬰戲圖的大量出現,和當時的社會狀況關係密切。兒童在嬉戲中表現出的生動活潑的姿態,專註喜悅的表情,稚拙可愛的模樣,不只讓人心生憐愛,更能感受到童稚世界的無憂無慮。
蘇漢臣將個人情感融入細緻傳神的描繪中
,在表現宋人審美情趣的同時,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宋代生活的畫卷。評者論其嬰戲圖云:「
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
」最後,推薦您讀本書:
(本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拾遺
古今,格物鑒器!
閑情雅趣|人文空間|古典傢具|器物之美
點擊「
閱讀原文
」,歡迎進店逛逛TAG:拾器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