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里,要是劉備如果聽取諸葛亮建議不伐吳,結局會是怎樣?

三國里,要是劉備如果聽取諸葛亮建議不伐吳,結局會是怎樣?

逝者如斯,歷史的浪花淘盡了王朝的恩怨情仇,當今既沒有了一方霸主,也沒有了雄風王者。歷史在不停地發展,讓我們一起撥開那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我們可以嘆謂歲月的無情與當局者的執迷,但不可以忽略他們睿智的光芒與遺留給後人的教訓。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才和謀士,說到三國就必須給說說劉備、曹操、呂布、孫權,今天我們重點說下劉備。三國里,要是劉備如果聽取諸葛亮建議不伐吳,結局會是怎樣?

劉備字玄德,又稱漢昭烈帝,因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被世人稱為劉皇叔。劉備是一個偉人,劉備是一個凡人。首先,劉備是一個有理想的人,「備不量力,欲信(伸)大義於天下。」貫穿於劉備的一生。是一個有毅力的人,從二十幾歲開始奮鬥,至四十幾歲還沒有任何顯赫的成就,儘管期間劉備也有牢騷,但他始終沒有忘記伸大義於天下的理想,始終在堅持奮鬥著。

劉備曾參與剿滅黃巾軍,討伐董卓,誅殺袁術等,劉備的軍事才華被大家認可的,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劉備與孫權聯手,在赤壁一帶大敗曹操。後來諸葛亮命趙雲巧奪荊州,劉備忠於有了立足之地。後來劉備又攻取益州和漢中,勢力逐步發展成三國最強大的。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因為不滿五虎上將的封號,為了掙功,率軍北伐樊城。曹操聯合孫權,命呂蒙偷襲荊州,關羽兵敗在麥城被呂蒙斬殺,劉備痛不欲生,發誓和東吳不共戴天,從這更加堅定了伐吳的步伐。那麼問題來了,要是劉備聽取諸葛亮的話,不伐吳,結局會是怎樣?

小編覺得這話諸葛亮勸過,派一上將去伐吳,劉備沒有採納。按當時蜀國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就沒有後面火燒連營死的70多萬人馬,誰能逐鹿中原?

首先劉備不討伐東吳,孫權會歸還荊州,交出兇手,更加密切和劉備合作。

第一是要和孫吳和談,以利害關係說之令孫劉聯盟再次成型,這是北伐曹魏的基礎;第二,蜀國剛失荊州,益州剛定,不適合大規模動武,應該需要休養生息;第三,如果一切發展良好的話,個人認為:蜀國應該聯絡孫吳,以平分天下誘之,同時用金錢等物質及利用馬超的威信聯絡羌人,兵發三路,一起討伐曹魏。

其次劉備不伐吳反而去攻取魏國,很有可能結束三國混戰的局面。

羌人騎兵戰鬥力很強,可以牽制曹魏一些兵力;東吳水軍強悍,但陸戰非其所長,而且,東吳無可堪大任之將(假設無夷陵之戰,也就無陸遜),只能牽制曹魏;而蜀國呢,在東川打贏曹操,士氣較高,且有「正統」的號召力。總體而言,蜀國似乎有一定優勢。但是,對於魏國而言,不得不說其兵強將廣。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丕代漢自立更讓天下人痛恨。劉備伐吳很有可能hi大獲全勝,主要有幾點原因,一劉備伐吳會有大量的兵馬,二孫權會歸還荊州,孫權殺掉關羽,也必定會愧疚,更會堅定的維護孫劉聯盟,一同對抗曹操。

劉備佔據荊州、益州後,才有資本和和東吳聯手抗曹。一旦荊州丟失,光靠益州和江州等其他偏遠地區,根本沒有發展前景。所以劉備才會想在國力尚存的時候伐吳,並不單單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這麼簡單。歷史上的劉備是一代梟雄,很有眼光膽識,也很善戰,絕無坐等失敗的道理。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只看結果。其實火燒連營之前,蜀軍也是所向披靡,東吳才會採取堅守的方法等待蜀軍麻痹大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避嫌守義的年華 的精彩文章:

為何曹操擒殺呂布部下,同樣是寧死不屈,卻只留張遼而殺高順?
曹操麾下7位戰力高強的武將,許褚第二,第一名當之無愧!

TAG:避嫌守義的年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