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發現中醫|「正骨奇人」譚文光:大道至簡,沒那麼複雜

發現中醫|「正骨奇人」譚文光:大道至簡,沒那麼複雜

採訪嘉賓


發現中醫|「正骨奇人」譚文光:大道至簡,沒那麼複雜


譚文光 ,深圳中醫經方協會副會長,譚式正骨創始人。1996年廣西中醫藥大學中醫學本科畢業。師承第三屆國醫大師韋貴康、陳忠和等老師。對《醫宗金鑒》骨科心法、現代人體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脊柱臨床科學等能融會貫通,將中西醫基礎理論結合實踐經驗,運用純手法正骨、燙療、經筋療法等綜合手段治療常見及疑難頸胸腰骶四肢關節疼痛和脊柱相關疾病,止痛效果快,康復時間短。臨床二十年,因治療效果突出、屢建奇功,被患者譽為「正骨奇人」。

引 言

「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隨心轉,法從手出」,這是《醫宗金鑒》正骨心法。在深圳有這麼一位「正骨奇人」,得其心法機巧,隨手診治,應手而愈。他將骨盆當做人體地基,化繁為簡,融會中西,創譚氏正骨。今天中醫家就與您一起了解「正骨奇人」譚文光老師。


-- 對 話 --

立竿見影,傾心正骨


中醫家記者:

您是怎麼走上中醫正骨這條路的?

譚文光老師:

我是1991年上的廣西中醫學院,然後1993年的時候,可能由於看書的緣故,就脖子痛,頭痛,眼睛也干。當時韋貴康老師是我們廣西中醫學院的院長,牽頭成立了一個脊柱相關疾病學的工作室,同學就讓我過去那裡看病。過去之後,正好碰到陳忠和老師在上班,陳老師診斷髮現是頸椎寰樞關節錯位了,就把寰樞關節一複位,把頸椎頂回來,當時癥狀就消失了。因為這個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所以我就很感興趣,從那時候開始就斷斷續續的學了一些皮毛。

畢業之後,我從事的也是和按摩正骨這一塊有關,只是當時技術還不是很成熟,所以到了2000年的時候去重新進修,當時就是跟著韋貴康老師、陳忠和老師等等幾位老師。進修的時候,看到有個患者抬著進來的,給陳老師他們弄一下,就能夠走著出去,所以就很感興趣,就開始研究這個正骨。

敏思好學,明師垂教


中醫家記者:

跟隨這些老師學習,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譚文光老師:

韋貴康老師最早是跟馮天有那一派學的,當時是新醫正骨療法這一塊,用的是比較傳統的手法。陳忠和老師用的是膝頂法、側扳法等坐位的辦法,就比較乾脆利索。那時候除了跟韋老師和陳老師,還跟了賀俊民、周學龍、周紅海等等幾個老師,因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學的時候也都要反覆想他們的技術特點。

有一次韋院長上課的時候給我們提問題,問骶髂關節的錯位到底是怎麼樣形成的?我當時很喜歡研究,所以就回答了問題。然後韋院長就說:「那個小譚不錯,你們要跟譚醫生學習,理論也可以,實踐也可以。」後來韋院長接的病人基本上是我先看,直接就診斷和治療,他再檢查一下,認為可以了,就不用他自己動手了。所以那時候韋院長給了我很多在患者身上動手學習的機會。

陳老師的要求會比較嚴格一點,包括看片子、正骨的手法,都是手把手來教的,如果我們手法不對,他就會拿個戒尺來打手掌的。陳老師經常講一句話,你們要把書讀厚,也要把書讀薄,在反覆的臨床、反覆的實踐中證明我們正骨的理論體系是正確的。

兩位老師所擅長的不太一樣,韋院長不單單是用手法,也會運用中藥來調理,而陳忠和老師就完全是用手法的。他們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什麼?就是手法治療前先用解剖進行分析。所以我用了半年時間把骨科臨床解剖學反覆地看,把解剖熟透了才能準確診斷治療。

比如,在進修的時候,很多病人過來,病歷上寫的診斷都是腰椎間盤膨出,腰椎間盤的膨出確實是存在的,但是它到底是不是影響我們腰腿痛的原因?在臨床上韋院長和陳老師他們發現,很多腰椎間盤膨出其實是跟骶髂關節有關的,通過骶髂關節的複位,效果還是比較快的。所以他們就把骶髂關節列為一個重點,凡是過來看腰椎間盤膨出的,就先看骶髂關節有沒有錯位。後來我在看腰椎間盤膨出的時候,基本也都是以骶髂關節來立論。我從跟老師們學習正骨到現在,應該也有18年了,在不斷的臨床中發現,有些病確實是可以通過調整骶髂關節、胸椎和頸椎寰樞關節這一塊治好的。

譚氏正骨,中西結合


中醫家記者:

您後來創立譚式正骨,相對於傳統中醫正骨來說,有什麼特點和特色?

譚文光老師:

不管任何學說,應該說都要有一個理論支撐,那麼我的理論支撐在哪裡?我把現代的骨科解剖學,還有生理學、病理學融入了進去,然後根據中醫的整體觀點來進行運用。我認為自己正骨的特色和特點在哪裡呢?就是保持我們中醫的整體觀。我們講骨正筋自柔,那麼反過來,骨不正則筋不柔,從診斷來說就有了根據,十二經脈、十二經筋都有各自的走向,從治療來說我們中醫也有經筋療法。

從正骨來說,中西醫其實是可以結合的,十二經脈、十二經筋的走向,可以和解剖上的神經線的走向、血管的走向、肌肉的走向配合起來,這樣它的優勢就很強大了。我們要善於利用西醫的這種解剖基礎和生理學、病理學,當你對人體的結構和解剖的功能很熟悉之後,一個病人過來,講了這個地方疼痛,那麼我們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解釋,找到治療的依據。

嚴格來說,我並不是單獨創立了譚氏手法,只是說把老師們的那些東西拿來運用的過程之中,把一些發現的經驗進行了總結。陳老師有一次跟我聊天的時候講,「我的手法已經固定了,病人過來都是踩一腳,你把基礎搞熟之後,就可以自己去開創另外的手法」。但是對於我來講,其實沒有另外的手法,只是每個人的體會不一樣,我就根據自己的體會改良了一下,也算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之上來做的這個事情。從正骨的手法來講,我用了比原來老師們更簡單一點的方法,沒考慮那麼多椎間盤這些,只是把骶髂關節複位,然後把筋理一下。有時候越簡單的動作,越簡單的正骨,反而得到的效果也是越大的。

骨盆是人體地基


中醫家記者:

您正骨前通常是先檢查骨盆,而有的醫生是從腳底開始檢查的,為什麼要從這些地方開始檢查呢?

譚文光老師:

我們為什麼首先檢查骨盆?因為人體軀幹和下肢的連接就是在骨盆,坐姿不當很容易造成骨盆失去平衡,如果骨盆失去平衡,那麼脊柱兩邊肌肉群的豎脊肌,肯定也會失去平衡,所以有時候上面的脊柱偏彎,包括下面的膝關節問題,其實都跟骨盆這個位置有很大關係。骨盆就相當於是一個地基,你把地基打牢了,上面就不會歪歪扭扭,所以看骨盆有沒有在正位上,就是為了看看地基到底有沒有歪。

一般我們檢查骨盆的時候,會感受骨盆周圍肌肉的軟硬度,摸摸看哪裡的肌肉是繃緊的,找到受傷的部位,因為肌肉疼痛的時候是收縮的,不是舒張的,所以我們摸那個痛點大概就會知道是在哪個部位有問題,這個就是觸診。但是每個醫生的檢查手段可能會不一樣,就像你說的,有些醫生是從腳開始檢查,看兩個腳是不是長短腳,其實也可以說明骨盆是不是在正位上。發現骨盆沒有在正位上,骶髂關節是有錯位的,那麼我們就可以針對它的錯位進行治療。我們現在看《傷科學》教材,比如一個膝蓋痛,分了很多的類型,其實有時候越多的檢查反而就越抓不到病的根,你抓到病根之後,很多毛病都是迎刃而解的。


正骨、骨傷的區別


中醫家記者:

您提到了傷科學,其實很多人不太了解正骨和骨傷的區別,您可以簡單解釋一下,讓大家對正骨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嗎?

譚文光老師:

正骨和骨傷的含義是不大一樣的,很多傳統的正骨手法,比如我們講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當時是針對骨折來說的。我們現在講的正骨,很多時候指的是小關節紊亂這一塊的正骨,簡單地說,就是糾正小關節紊亂錯位的,也就是錯縫,現在正骨的手法應該主要都是在複位。

在脊柱這一方面,西方那邊講的是整脊,整脊療法好像是從希臘傳過來的。我們講的正骨,其實應該是從馮天有那一派講起來的,因為當時他在寫《新醫正骨療法》的時候,就用的是「正骨」兩個字。所以基本上我們現在所講的正骨應該是不包括處理骨折這一塊的,和現在說的「風濕」一樣,含義有廣義性和狹義性的不同,我們所講的正骨是屬於脊柱相關疾病學裡面講的脊椎偏歪或者骨盤錯位這些。

正骨的適用範圍


中醫家記者:

《扁鵲見蔡桓公》裡面扁鵲說過「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可見每種治療手段,都有一定的試用範圍,那麼正骨的適用範圍是哪些呢?從患者的角度來說,什麼情況下可以考慮中醫正骨療法?


譚文光老師:

現在很多人坐辦公室或者是看手機看電腦,很容易造成所謂的慢性勞損和亞健康狀態,除了有器質性病變的疾病,像內臟出現了問題,其他很多功能性的問題,比如現在主要是疼痛比較多,包括頭痛、頭暈、旋暈、胸悶、心慌等等,這一塊都可以通過正骨來治療。也就是說,只要檢查是功能性的問題,而不是說器質性的病變,在脊柱相關疾病學裡面的範疇,我們都可以用正骨解決。當然,正骨不是包治百病,比如疼痛來說,像有些癌痛的病人,或者是疼痛不容易消除的,你就不能單單考慮是不是關節錯位造成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是關節錯位引起的,我們用手去觸診和檢查的時候會發現,旁邊的筋或者關節會有壓痛點,只有對應上了,你才能夠去治療。

脊柱相關疾病包含了很多範圍,對於有些疾病來說,不是像現代醫學講的那樣,如果我們下手觸診的時候,感覺真的是有問題,那我們去治療肯定就是對症的。像富貴包的問題,在臨床上看到很多的病人頸椎那裡鼓起來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很多都是第三第四胸椎錯位,相當肩膀往前靠了,然後脖子自然要往後挺,後挺的時候就在第七頸椎這個地方出現了血液循環的障礙,所以才產生了包。包括駝背、富貴包這一塊,就是個胸椎問題,把胸椎給糾正回來,自然就能解決。

再比如現在很多人腰腿痛,拍片都是有腰椎間盤膨出的,那麼他的腰椎間盤膨出到底是不是造成腰腿痛的原因?這個就是要臨床檢查了,當我們看到腰椎的生理曲度存在,即使有些腰椎滑脫,也根本不用管它,沒有相對應的癥狀,就可以排除是腰椎盤膨出壓迫神經造成的,那麼再看是不是骶髂關節的問題。其實臨床上百分之八九十的都是骶髂關節錯位造成了腰腿疼痛。所以我們治療的時候就很簡單,就是先考慮骶髂關節有沒有錯位,骨盆有沒有錯位,先把骶髂關節給調整回來。

比如前幾天來一位反覆「腰痛」的患者,拍片有腰椎間盤膨出,醫院都是按腰椎間盤膨出來治的。有些病人都不知道腰在哪裡,腰骶部旁邊兩邊是骶髂關節,中間那一段才是腰,有的時候醫生問病人,你腰痛不痛?患者說腰痛,醫生就寫腰痛了。其實這個患者說的「腰痛」指的是臀部這一塊痛。那麼這個臀部疼痛,我們就要考慮了,是不是骶髂關節錯位,壓到了臀上皮神經?一檢查,壓他的骶髂關節位,髂後上嵴有壓痛,臀上皮有壓痛,那麼就是個骶髂關節錯位了。今天還有個患者說走路走多了就覺得兩個大腿外側普遍疼痛,拍的片上是寫的椎管狹窄,其實椎管狹窄症指的什麼?指的是走路的時候腰部疼痛。那麼這就不是椎管狹窄的癥狀了。我們一檢查,還是骶髂關節錯位,把骶髂關節回位之後,他就覺得兩個腿輕鬆了。

所以說有時候這種毛病其實是沒那麼複雜的,實驗室的報告只是我們的一個臨床輔助診斷,包括X光也好,CT也好,特別是核磁共振,你拍出來的片很多都是很嚇人的,可以看到腰椎間盤膨出在核磁共振顯示得比較厲害,那麼你就要跟臨床癥狀對應,如果在癥狀上沒有問題,對應不上的話,你就要否掉。很多人拍了片一看,都是椎間盤膨出啊,但是到底是不是壓到了神經?這個就是我們醫生來考慮的事情了。

還有因為寰樞關節錯位壓到了頸神經引起的偏頭痛和頭暈,在臨床也是很多見的。枕部有四條神經,耳大、耳小、枕大、枕小神經,寰樞關節錯位之後,有時候就直接把肌肉擠過去,壓住了神經線的分布區,然後就造成了頭部的疼痛,所以偏頭痛也叫血管緊張性疼痛。對於這種疼痛來講,你只要把頸椎正回來,將寰樞關節複位,解除對神經的壓迫,那麼很快就可以恢復了。所以我們講頭面五官癥狀,包括有些眼睛乾澀、看東西模糊的問題,其實可能就是個寰樞關節錯位的問題。

另外,因為胸三胸四是管心肺的,所以當那個地方有受壓的時候,有些患者就出現了胸悶、心慌。比如昨天有個患者就是頭暈、頭痛,然後心慌、胸悶、心跳加快,經常咳痰咳不出來,咳出來的痰都是帶黑色的,這是為什麼?其實就是胸椎錯位了。所以半個月前給他第一次看的時候,就給他把胸椎正回來,然後把寰樞關節複位。昨天來複診的時候,說已經輕鬆很多了。所以有些毛病我們不要看的太複雜,病因其實是很簡單的,雖然反應的癥狀有很多。像昨天晚上跟一個朋友吃飯,打嗝打得很厲害,他說原來有一次打嗝打了三天都沒停止,這是膈肌痙攣了,當時順便把他的胸椎一看,發現第六胸椎錯位了,就把胸椎複位,當時立刻就不打嗝了。

所以脊柱相關的疾病,脊神經所分布區的毛病,我們都可以用正骨的方法來治療。

簡單動作放鬆頸肩


中醫家記者:

您經常教患者做幾個簡單的動作放鬆頸肩部,這些動作是怎麼設計出來的?


譚文光老師:

為什麼要設計抬手的這三個動作呢(點擊查看《每天三個動作,保護頸椎腰椎》)?因為我們平時手都是在下面放著,很少抬起來的。像我們現在坐辦公室,對著電腦,手是放在下面拿滑鼠、打字,然後拿著手機,或者開車也好,手肯定也都是放在下面。我們的手在下面,由於重力的作用,肩膀自然是沉下來的,背會駝下來,肩背部肌肉群在長時間的這種姿勢下會覺得很疲勞,因為沒有一個向上抬、向上舉的那個過程。為什麼以前頸椎病比較少?因為以前農民都要拿著鋤頭來幹活,他們的手是放在上面的,所以充分地把背後的肌群都能夠活動開。所以為什麼設計這三個動作?我們把手舉起來(要放鬆,不要使勁),就是為了讓後背的肌肉群得到放鬆,就好像我們去超市買菜拎個很重的袋子,我們都知道放下來休息一下,再提起來就不累了。

而且我們脊柱兩邊是豎脊肌,豎脊肌平時都是收縮的狀態,我們手抬起來之後,它就相當於處在一個伸展的狀態。包括放鬆頸旁邊的肌肉群,頸部兩邊各有八條肌肉,其中轉頭最大的肌肉群——我們講的胸鎖乳突肌,當我們老是低著頭的時候,胸鎖乳突肌會持續地緊張,把手抬起來往上舉的時候,那麼就可以把胸鎖乳突肌這些都給拉伸起來,就好像你穿的衣服很緊,我們用力往上一撐,就可能鬆弛開。

包括平抬手的動作,我們平時手都是往裡面靠,基本是在這個90度的範圍之內活動,也就是所謂的一米空間。平抬手往上舉,相對應來說,我們的胸大肌,包括後面的肱二頭肌、肱三頭肌這一塊的肌肉群就會很緊張的。平抬手大拇指向上舉起來的這個動作是拉伸我們的胸大肌,同時只要這個手一平抬,我們的背就挺直了,挺直之後我們胸椎後面的脊椎骨就能得到放鬆。腳微曲是為了讓臀大肌放鬆,因為我們腳繃緊的時候,臀大肌是繃緊的,你腳一曲,臀大肌和臀中肌能夠放鬆,我們的腰背部就能鬆弛下來。

所以這三個動作,能夠把我們的肌肉群給放鬆下來,是很好的放鬆方式。

如何學習正骨


中醫家記者:

對於有初學者而言,應該抓住哪些關鍵點才能深入地學習中醫正骨呢?

譚文光老師:

學習正骨,首先你要有一個基礎。那是什麼?解剖。我對學生們講,最主要的就是人體解剖,你要熟悉每個肌肉的結構,它的走向不要求你背的很熟,也不要求你背的很深,但起碼你要知道這些肌肉群有什麼功能。打個比方,肩周炎用手往後拉不起來,我們要知道那肯定是胸大肌和肱二頭肌緊張了。所以相對應來說,很多疾病的治療,我們首先是要診斷明確。對初學者來說,最難的是診斷,診斷明確之後,心裡有底,再談怎麼治就都容易了。所以一定要熟悉解人體的解剖,還有人體的運動生理學,這些都是必須要掌握的。

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手下的感覺,因為你要反覆地不斷去驗證。打比方,骶髂關節錯位,你要摸得到,這裡面就跟號脈一樣,「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也就是說我們觸診的時候,起碼你得有手感,手的感覺就相當我們的一個診斷器一樣,要能摸到哪個肌肉有硬塊,哪個肌肉是繃緊的,哪裡是偏的,哪裡是突的,而且壓下去,它會有痛的,那個就是我們講的壓痛點。壓痛點表示什麼?表示了疼痛是由這個地方所發生的。所以學習正骨來說,一個是有理論,一個就是要有實踐,大量的實踐。

因為我朋友多,進修那一年我都是在朋友身上試,在醫院看的患者還不如在外面看到的患者多。他們有些脖子不舒服了,我們摸到反覆驗證,「哦,這個是寰樞關節的」;他們背痛了,一摸,「哦,這個是胸椎錯位的第幾個」,就反覆地去對應。西醫解剖學有個什麼好處呢?神經的分布區會表示的很明確,那麼我們在臨床上就很簡單,患者頭痛、頭暈就看寰樞關節有沒有錯位,就摸第一、第二頸椎,摸他的橫突,看看是不是真的有硬結,是不是有壓痛;患者胸悶心慌,就看胸椎第三、第四節,摸摸看是不是有突。就是把癥狀對應上去,然後我們去相應的脊柱上面去找壓痛點。如果當你找到,發現真的是這個地方的問題,那心裏面就很明朗,反覆地不斷驗證,病例多了之後,自己就會總結經驗了。治好一個毛病是這樣子的,再反覆十個人都是這毛病,你也治好了,那麼再碰到這種毛病,你就會心裡有底了。

所以正骨這一塊,初學的時候就要膽大心細,不要怕把病人治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設計的這些手法很講究,都在正常的關節活動範圍內去動,而不是說超出它的活動範圍,那樣就不安全了。

初學之後,還是想深入,那麼你就要把人體解剖結構越加熟悉,就像庖丁解牛一樣,你就每天想,自己琢磨為什麼這個地方痛會引起那個癥狀?當你把神經系統學,包括肌肉的結構、肌肉的走向等等熟悉之後,會發現這些東西都是一個通路來的,就像筋膜學認為人體就是一張網,它是網狀結構,這裡出問題,相對的其他地方也會出問題。那麼我們就把這網的結構給找出來,學以致用,把它真正化為自己能夠運用上去的知識。

如何繼承發揚正骨


中醫家記者:

相比於針灸湯藥,目前中醫正骨的普及不廣,對於這樣一門優勢突出的中醫技術,您覺得應該怎樣來繼承和發揚呢?


譚文光老師:

中醫正骨的傳承,以前都是靠師帶徒這種。我們以前一個老師講,你們來這麼多人學東西,能出師的,最多也就一兩個。為什麼?他講這個是天賦,就是對人的手感有特別的要求,這個毛病你摸都摸不到,那怎麼去診斷?所以之前的這個傳承就很難講。

但是現在針對同一個病的治療經驗傳承,我是想把它簡單化,你就按那幾個點來找,對應上就可以。打比方,腰腿疼痛,包括有些陳年的腳跟痛、膝蓋痛,你不用管太多,首先就檢查骶髂關節線。如果檢查骶髂關節確實有問題,那你就給他複位,複位之後看療效,因為這種毛病有些不是說當天就可以見到效果。如果你給他正完骨之後,他覺得比原來輕鬆一點了,好一點了,那就證明你的方向是對的。臨床上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都可以立竿見影的,所以為什麼我的病人只能說有百分之七八十可以一次看好,因為還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你要考慮到其他原因。

有些人腰腿疼痛20多年,結果一次就給搞好了,那也不奇怪。因為什麼?診斷明確,治療得當。很多時候其實首先是一個診斷的問題,然後在治病的過程中去反覆驗證。現在的醫學診斷太複雜,可以講到很多,比如一個膝蓋痛,說是半月板的磨損也好,說是髕骨軟骨症也好,西醫的這種過多臨床診斷,反而往往讓人無所適從了。有時候我就覺得現在看病很簡單,人體本身是有一個自我規律性的,你把那規律掌握之後,再看這些疼痛的毛病,就會覺得非常簡單,就是骶髂關節、寰樞關節和胸椎,沒有什麼很複雜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只要把診斷明確了,那麼治療的效果自然就好。

所以我認為正骨的這個傳承和發揚應該怎麼做?我們可以把西醫那個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和運動生理學拿過來,這個是基礎,然後再結合運用我們中醫的手法。中醫手法也很簡單,沒那麼複雜的,我也沒學過其他複雜的手法,就是分筋和理筋這兩樣東西,順著肌肉的走向,就是理筋;跟肌肉走向垂直的方向,就是分筋。不管任何的手法,首先你要把診斷明確,比如我知道這個是骶髂關節錯位造成的,原因是什麼這些我都明白了,那麼再去治療的時候就很容易。左後錯位,要把左邊的骶髂關節回位,那就是用過伸法。因為右邊向前錯位導致的右邊低,那麼我們要用曲腿側扳法。為什麼?因為在曲腿的時候,骶髂關節就會向後移動。所以這些治療的手法其實都有它的原理性的,我們把原理講出來,大家就很容易學習了。

大道至簡,深圳傳道


中醫家記者:

11月份即將開展《譚氏正骨綜合實踐班·深圳站》,對本次課程的學習,大家可以有什麼樣的期待?

譚文光老師:

我教過很多人學,對於學員來說,只要有一點臨床基礎,把解剖知識弄熟,就是知道肌肉群的那些部位就可以。學習我們就用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剛剛我前面所說的,抓住幾個關鍵點。比如我把腿膝蓋的這些地方問題總結起來,膝蓋疼痛你可以找臀中肌,把臀中肌給放鬆開,那麼它的股外側肌就不會緊張,然後膝關節周圍有幾個定點,膝蓋後面的委中、委陽,膝蓋前面的血海和梁丘,在這些地方可以做手法。只要是膝蓋痛,我們就在抓住這幾個點做文章,先把骶髂關節複位,然後把臀中肌放鬆開來,肌肉群放鬆了就把它的壓迫給解除了,在肌肉放鬆狀態下血液循環就通開了,然後再把關節給正回來,關節正回來之後,它的肌肉就能夠骨正筋自柔了。

所以說,學習正骨來講其實不難,關鍵是看你怎麼去診斷和怎麼積累臨床經驗。臨床經驗怎麼積累的?就是在病人身上不斷地重複。所以這次的講課我會用簡單的方法講,讓大家學會怎麼去診斷,怎麼去治療。我們要把人體疼痛的原理找到,中醫講「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確認問題在哪兒,把它堵塞的地方重新打通就可以了。疼痛治療沒那麼複雜的,當你的診斷明確,那麼治療心裡就有底了,回去之後大家都可以找家裡親戚朋友試,簡單有效。因為這個其實沒那麼複雜,只是現在可能很多醫生都會把疼痛變得複雜化。

目前臨床來說,一個病人來,我最多十分鐘,就都解決了。有些患者甚至說,怎麼這麼簡單?我這個都痛了十幾年了,怎麼一下子就給我搞好了?其實哪有多複雜,你把病因找到了,把堵塞的地方解決了,那就沒問題了。但是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理論結合實踐,實踐上的東西要不斷地自己去琢磨,不斷地去試,按的多了,那你心中的手感也有了,自然就能學好。

所以這次我是把眾多的疾病歸類為很簡單幾個點,骶髂關節、腰椎、胸椎、寰樞關節這一塊,把很多的複雜的毛病,都歸在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之上。為什麼?大道至簡,沒那麼複雜的,只要學完之後,自己勤練勤試,那就沒問題。

中醫家記者:

充滿期待!同時也感謝您接受中醫家採訪!

公開課,快來收聽哦


譚文光老師將於10月27日晚上8點在中醫間直播間公開講解: 《骨正是怎樣快速治療常見頸肩腰腿病的?》請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聽課。

發現中醫|「正骨奇人」譚文光:大道至簡,沒那麼複雜


■ 本文為中醫家獨家採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發現中醫|「正骨奇人」譚文光:大道至簡,沒那麼複雜

記者 | 陳劍城

整理 | 張福星

編輯 | 朱麗莉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對「衛氣營血辨證」的幾點認識
人就像一顆獨一無二的星星|靠譜中醫說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