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紀念中國遺傳學會成立40周年
2018年10月7日,中國遺傳學會成立40周年整,紀念會依然在南京舉行,奇點網有幸受邀參加了這次紀念會。
出席紀念會的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溢滔、中國科學院院士賀林、饒子和等,還有當年的中國遺傳學會成立見證人安錫培教授、陳受宜教授和高翼之教授。
當然,如果要追溯中國遺傳學的發展史的話,可不僅僅是這短短40年,在會議上,曾溢滔院士回顧了一百多年來中國遺傳學的曲折發展。
曾溢滔院士
19世紀中後期,著名的遺傳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發表了關於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文章,可惜直至孟德爾去世,他的學說也沒有得到學界重視。到了1900年,孟德爾定律再次被三名科學家獨立證明,並且正式命名為「孟德爾定律」。但此時的中國「尚未覺醒」,直到十多年後的1913年,介紹孟德爾及其遺傳學說的文章才傳入中國,在《進步雜誌》上被翻譯刊登。之後,《東方雜誌》、《中華教育界》、《學藝》等雜誌也相繼對孟德爾的遺傳學說進行了介紹。
與此同時,中國的一大批有志青年也已經奔赴海外開始了求學之路,其中就包括陳楨、李汝祺、談家楨和陳子英等人,他們後來都成為了我國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在20世紀20年代,他們回到國內,並且率先在東南大學、燕京大學和中央大學等開設遺傳學相關課程,後來,孟德爾遺傳學理論也寫入了中學教材中。
談家楨院士(1909-2008),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
在後來幾十年的發展中,由於政治形勢的變化,「全盤學蘇」(全面學習蘇聯)、「全國性批判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說,毫無保留地學習米丘林遺傳學運動」等等一系列的挫折都對我國遺傳學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這樣艱難的時期一直持續到了70年代中期。
雖然處境艱難,但是科研人員仍然儘力排除干擾,堅持進行研究。根據中國科學院編纂的《當代中國·中國科學院卷》資料,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遺傳學研究在兩個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一個是豬胰島素晶體結構分析1.8埃解析度,這個成果表明,我國在蛋白質結晶結構分析方面進入了世界先進水平行列。另一個是工農業生產方面的幾項成果,包括使用春雷黴素防治植物病蟲害、單倍體育種、合成下丘腦分泌的多肽激素等。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1978年,中國遺傳學會成立,這象徵著中國遺傳學的整體發展,以及各個分支,例如醫學遺傳學,都進入了復甦時期。
李汝祺(1985-1991),中國遺傳學奠基者,中國遺傳學會第一任理事長
在中國遺傳學會成立的同時,其下屬人類和醫學遺傳委員會也成立了,人類細胞遺傳學、單基因病遺傳學、多基因病遺傳學、線粒體遺傳病遺傳學以及免疫遺傳學和腫瘤遺傳學的研究都相繼開展,而且取得了一些成就。
比如大多數人都聽過的——地中海貧血。地中海貧血是一種由單基因突變引起的血紅蛋白病,分為α-地中海貧血和β-地中海貧血,在南方地區,尤其是廣東、廣西和海南地區發病率很高。過去的幾十年間,我國科研工作者已經發現了超過160種異常血紅蛋白,20餘種引起β-地中海貧血的β基因的點突變和缺失突變,這些工作也為疾病的診斷和產前基因檢測提供了參考。
出席這次紀念會的曾溢滔院士正是我國血紅蛋白病領域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曾發現過8種世界新型血紅蛋白變種,在地中海貧血、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遺傳疾病的基因診斷方面和產前篩查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
在紀念會開始前,我們和曾溢滔院士聊了這40年來中國遺傳學的發展。曾院士表示,早年間,西方科學家建立了遺傳學的三大定律,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為遺傳學的發展構建了基礎,而我國科學家從海外學成歸來,將知識和分子生物學技術傳遞到國內,結合中國人群的種族特性,進行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家對基因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呈現雛形,中國也加入其中,承擔了一部分工作,同時,除了人類外,我國科學家還對水稻等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做了大量的工作,走在了國際前沿。
另外在農業方面,雜交水稻、雜交小麥的育種在國際上都是領先的,也拿到了國家的最高科技獎。總的來說,過去,我們在遺傳學領域是在「追蹤」國外的最新進展,現在,則是在「創新」。而未來,各國都在聚焦基因組遺傳學的研究,這也是我國遺傳學發展的一個方向。
曾院士還提到,現在是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新的技術湧現,像人工智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科研人員可以將它與遺傳學相結合,對農作物育種和人類遺傳病的研究都會有貢獻。
就如曾院士所說,遺傳學研究的目的無外乎兩點,無論是醫學領域還是農業領域,一是延年益壽,二是提高生活質量,這些是可以通過減少遺傳疾病的發病率、提高農作物產量等達到的。所以,雖然有時候體會不到,但其實遺傳學研究確實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希望在下一個40年,我們能夠見證更多的研究成果,見證中國遺傳學發展得更快、更好。
※《自然》:科學家首次準確測算人體造血幹細胞數量,竟比以前認為的數量高出10倍|科學大發現
※NEJM:別猶豫啦!科學家證實孕39周實施誘導分娩對新生兒和產婦沒有傷害,且可以明顯降低剖腹產風險|臨床大發現
TAG:奇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