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面放那面撈,這樣放生還有意義嗎
【妙祥法師開示】
?盡量迴避捕撈
一居士:有時候放生剛走,有人就下水撈,我們放生還有意義嗎?怎樣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這個問題應該避免。那一年我到堰塞湖去放生,這面放,那面開著船就去撈了,確實看到很心疼。
當然了,撈的是很少一部分,有的放生放得急,有的眾生昏迷了,所以這一部分就被撈走了,但是我們盡量迴避。
如果實在沒有放生的地方,哪怕是半夜的時候去放,是不是?這樣就更好了,迴避這個捕撈的問題。
另外,比如說放淡水魚,如果秦皇島不方便,我們可以到遼寧去放,到內蒙古去放,哪兒有合適地方上哪兒放去。放生不要考慮這個路途遠的問題,應該考慮讓眾生怎麼活的問題,應該在這方面做。
當然也有個別的,有的這面放,馬上那面撈,別人拿這個作為一種借口來指責佛教,說:「你看看,你們這面放生,那面就撈……」
確實對眾生有一個放生不徹底的情況,這個問題有待於解決。
但是話又說回來,因為我們放生的時候進行了三皈,這些眾生已經得到三皈了。得了三皈以後,它的報身一旦完了,還可以順著我們給進行的三皈,去投入到一個更好的道里去,甚至可以將來成佛的,這個已經完成了放生應該完成的一部分,一個重要的部分。
再說,下去捕撈上來的眾生,也不見得就是你放生的那條魚呀,是不是?
這個捕撈的問題,一個是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另外還有一個因果的問題。因果的果報如果在那兒,你怎麼都跑不了。就像汽車似的,汽車有時候發生災難了,比如說軋人了,這是這個人果報的問題,那你不能說汽車天天跑,天天就軋人,是不是?不能這麼講,它是一個果報問題。
當然了,我們盡量避免發生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放生基地——建立放生基地也不見得就沒人去撈。過去我們大悲寺,在頭七八年吧,也在外地承包了一個放生水庫,派了兩個居士去看著。
最後居士被打多少次,甚至要把一個居士給活埋了,但居士們就是堅決地對抗。最後那個水庫就保留下來了,而且確實使許多放生的人得到一個放生的環境,打撈的人有的就迴避了。
後來這個放生池被政府給收回去了,因為有人進行搗亂,說我們承包不如法,法院判決的時候也判說我們「承包不如法」。最後沒辦法,這個水庫就被收回去了。
雖然他收回去了,但是我們放生的這種行為和建立水庫放生基地的行為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說,最後又感召了我們寺院門前的一個水庫歸入了大悲寺,這樣建立了更穩固的一個放生基地。
之所以我們門前有一個水庫作為放生基地,它主要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我們以前放生的努力。沒有以前放生的努力,今天就不會感召一個水庫歸入寺院作為放生基地。
所以說這個都是因果的問題,不能看一時一事來決定說可放不可放。我們對放生的這個問題一定要堅持到底,不管多困難,都應該堅決去放生。
?爭取多方支持
一居士:還有就是他們放的網——事先知道我們放生,把那個網放下去,就在那裡捕撈。我們事先去以後,把這個網全部給它收了、割了,割了以後他們還在那裡釣的話,我們有時候難免和他們發生一些衝突。但是這些衝突並不是我們的本意要怎麼樣,就是想讓他們少造一點業,從這個角度出發,發生了一些衝突。那師父給開示一下,應該怎麼處理這個事情?
這個問題按照佛法來講,放生,他們捕撈肯定是錯誤的。關鍵是放生的那個地方,權利屬於誰,如果屬於公用的,人家有捕撈權利,咱有放生的權利。
你放,他就有捕撈權,這個網是他們放的,所以說咱們按原則來講,從佛教的盜竊戒來講,不應該割他的網。
一居士:還有就是放下去的魚,因為現在養殖的比較多嘛,它都溜邊兒。我們不可能一直護持在那邊,我們走了以後,那些魚還在溜邊兒,有些人專門捕撈,就是變成一種職業了,全部撈起來去賣錢。
所以說在放生的時候我們就得注意什麼呢?一個是組織人員在那兒看護,護持。
一居士:護生。那我們也有時間的,比如說護持多長時間?
你護持,護持個幾天幾夜唄。
一居士:幾天幾夜?
對,輪班看著護持。這塊兒我們放生了,我們就在這兒護持。護持到什麼時候它走了,消失了,就行了。
有時候這個事,不在於人家捕撈,捕撈是一個普遍現象。有時候我們護持不到位,我們還想放生,還想做功德,把魚放進去了,回頭還不許他捕撈——除非我們自己買魚塘。
一居士:對。
除了這招兒,沒有別的辦法。為什麼說讓你跟政府聯繫呢?跟政府聯繫,一個是立上「不讓捕撈」的牌子,另外我們平時抓,慢慢地時間長了,它就會變成一種好的現象。
咱們放生呢,不光是為了這個放生而放生,同時也為了世界的和平。如果常放生,人類的災難和戰爭都會減少的,都是非常好的事情。
(可參考:
地震、洪水、瘟疫、戰爭……為什麼世界災難不斷
)
一居士:這一點,他們要明白這一點行,他們要不明白這一點……
不是他們明白,是我們應該把它講出去,比如你就寫個牌子,寫上「放生可以消災免難」,或是寫能夠減少疾病,「放生減少疾病,可以消除戰爭」。你看你要這麼寫上,大家對這個放生,心情馬上就不一樣了。你得寫上!
一居士:就大力宣傳這方面的。
你得宣傳,這些東西你怎麼宣傳都不為過,大家還都認可這句話。
一居士:我們放生都寫那標語:常行放生,消災延壽。
一個是「消災延壽,身體健康」,還可以「消除戰爭」,都可以寫上,明確一點兒。
一居士:這方面我們就是盡量注意一點兒,死亡的我們可以把它回收過來,這方面多加註意一下。
死亡的收起來以後,找一個樹林里埋上就完事了。就是說平時發現死的,我們就給埋上,維護江河的環境,就用這個方法。
(摘自溯源佛教網《放生護生》)
【附:智者法師與放生池】
南朝陳及隋朝時,智者法師在浙江臨海縣住持教化的時候,周圍的民眾都以捕魚為業,捕魚的網連起來達四百餘里,江溪中修築的捕魚的簄梁不下六十餘所
(簄:在海灣處用簄(竹籬笆或竹網)圍起來,漲潮的時候,魚蝦之類海物隨潮進入海灣,退潮時它們就被簄攔住無法回去。梁:在溪流上游築梁以斷下游水,使下游的魚涸澤被捉)
。智者法師看了心中大是不忍,勸化漁民捨棄殺業,並設法贖買一處被圈圍的水域做放生池。又派遣沙門慧拔,上表陳奏當時的陳宣帝。
陳宣帝下令,嚴禁在該池捕魚。並在海邊立石碑紀念,國子祭酒(在古代最高學府中任職的官名)徐孝克作碑文,文辭悲愴凄楚,看到的人都感動落淚。
智者法師返回佛壟,和往常一樣修定。忽然寺院上空有黃雀雲集,翱翔飛舞,和鳴相慶,三日後才散去。智者法師說,這是魚來報恩。
直至唐太宗貞觀年間,仍沒有人敢在放生池捕撈,太宗也同樣下令禁捕。
點擊了解:放生時眾生死掉,背不背因果
;更多資訊,請查看微信目錄或閱讀原文。
TAG:溯源佛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