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宮廷緙絲的皇家美學,「衣冠禽獸」不僅僅只是貶義詞

宮廷緙絲的皇家美學,「衣冠禽獸」不僅僅只是貶義詞

緙絲在清朝一度被皇家壟斷御用,民間幾乎不得見。在清朝宮廷內,緙絲常見於繪畫、裝飾品、服飾等。由於年代距今並不遠,所以清朝許多宮廷緙絲製品都完整保留了下來。

清十九世紀《醬地緙絲九龍紋吉服袍》148×206cm

清代宮廷緙絲繼承了明代的緙絲技法,並在其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創新,當宮廷緙絲髮展到頂峰的時候,逐漸成為融緙絲、刺繡、繪畫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清代帝王對書畫藝術的喜愛直接推動了緙絲繪畫在清代的全面發展,除了書畫和宗教題材的緙絲織品,緙絲服飾、緙絲團扇等宮廷實用品也可謂是精美異常。

不計成本的宮廷服飾

宮廷服飾一般指皇帝、后妃、皇子、皇孫及貴戚、王公大臣們,在宮廷內外活動中,依規定穿著的各種袍服。由於穿戴這些服飾的人非富即貴,所以在服裝製作上都極盡巧工,精益求精。在質料選擇上所謂「錦若雲霞,紗似蟬翼」,至於緙絲、刺繡等工藝更是無不精絕。

據記載,當時一件皇帝的緙絲龍袍,要花上390個工日,何止萬金。其製作與管理由內務府負責,整個過程分工細緻,管理有序,人員龐大。龍袍的專職織造人員就有2602人。

清嘉慶《香色地緙金壽字團花》(一對) 直徑30cm

據清宮《內務府奏銷檔》和《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等檔案記載,皇帝敕諭多次要求官局所織緞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質量不合格,必須補賠、罰俸或受鞭責。龍袍製作不計成本,用赤金捻線,以雀羽為絨,所以綉出的龍騰圖案金光燦燦;而織出的翔鳳彩翼斑斕,龍蟠鳳逸之姿躍然服上。因而,它們雖為服飾,卻也是清代刺繡工藝水平的最高代表之一。

衣冠「禽獸」:清代官服補子

衣冠禽獸一詞現在大多被解釋為貶義,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非常直接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事實上,「衣冠禽獸」一詞本為褒義詞。

清 緙絲補子 (一對)29.5×29.5cm×2

「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綉禽,武官的官服上綉獸。根據的不同決定具體綉哪種禽和獸。

補子,就是用金線和彩絲綉成或者織成的這種圖象標識。清代基本延續了明朝的「補子」制度。清代《欽定大清會典圖》有規定:「文一品官補服綉鶴,文二品官補服綉錦雞,文三品官補服綉孔雀,文四品官補服綉雁,文五品官補綉白鷳,文六品官補服綉鷺鷥,文七品官補服綉鸂鶒紋,文八品官補服綉鵪鶉,文九品官補服綉練雀,未入流官補服制同;都御史補服綉獬豸,副都御史、給事中、按察使各道補服制同」。

清康熙 緙絲鶴補子 27.9×27.9cm 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明代補子一般尺寸比較大,素色比較多,底子大多是紅色,上面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清代的補子小且簡單,前後成對,一般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綉,色彩華麗。明清時期,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形式出現的,製作方法除了緙絲還有織綿和刺繡。

緙絲補子通常以「通經斷緯」的手法緙織出紋飾,緙工精細,圖案和色彩搭配具華貴的氣息,較能體現出「一品當朝」的威嚴。

原文作者:張敏

原文來源:《藝術品鑒》2018年9月刊《清代宮廷緙絲:緙絲的皇家美學》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鑒》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詩風詞韻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汝窯天青釉碗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