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淺談古字畫鑒賞之古書法

淺談古字畫鑒賞之古書法

自古以來,我國書法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革創新,在字體上總的來說,從繁到簡,方便日常使用。從藝術角度上卻是變化越來越多,風格風度多彩。從研究角度上,中國書法大體可分為五大類「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章草、今草)。從鑒賞角度來說,我們有必要對古代書法有一個概貌的認識。篆書:凡甲骨、大篆、小篆、鐘鼎款、識都屬於篆書。自光緒二十五年,河南安陽(殷代古都)出土發現殷周之間的古文字,字體變化非常大,有象形的、有與籀文相同的,有與小篆相近的,和金文相同的也不少,常常一個字有很多不同的寫法。

淺談古字畫鑒賞之古書法

李正發版畫家書法

甲骨文書法和後來的篆書同屬一類,但結構筆法上為另一體系,結構、長短、大小無一定,筆法有方有圓、有肥有瘦,整體雄偉,勁峭、嚴謹。

大篆—籀文: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據說是(史官名)籀(人名)創造的。從甲骨文裡面看到的很多字同大篆相近相同。石鼓文是我國最古老的刻石,也是大篆唯一的法則。鐘鼎款識,鐘鼎上的銘文,凸為識,凹為款。

淺談古字畫鑒賞之古書法

李正發版畫家書法

小篆—秦篆:李斯所創,從大篆變改而來(秦代的人本用籀文)。代表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嶧山碑》。

篆書還有漢篆、三國、魏、吳篆、(唐人小篆唐李陽冰研究小篆頗為有名,自曰直取李斯篆法)、宋元法篆有不少名家(唐英、郭忠恕、王壽卿、趙孟頫、泰不華)、明代小篆有李東陽、滕用亨、程南雲、陳道復、王谷祥等……(清代篆法王澍、桂復、洪亮吉、孫星衍、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吳大澂)、清末民初有丁佛言、羅振玉、章炳麟……


淺談古字畫鑒賞之古書法

李正發版畫家書法

隸書:秦隸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李斯改革創造小篆,由於筆畫的繁複,書寫複雜,當時有個獄吏程邈因罪被囚,他把大小篆的筆畫加以整理簡化,變圓筆為方折,也便於書寫,便在公文上使用起來。當時辦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隸」於是叫這種字體叫隸書。今已無考。

漢隸,漢代書法藝術成就的最好高,字體肥瘦大小,結構運筆變化無窮,漢隸在書法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上承前代篆書的規則,下啟魏晉南北朝及唐楷書的風範,同時還創造了隸草(章草)。著名的碑刻有《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張遷碑》、《曹全碑》。(分書和隸書為同一書體,只是兩個名字而已)。

淺談古字畫鑒賞之古書法

李正發版畫家書法

楷書:古代又叫「楷隸」或「今隸」,由隸草演變而來,楷書始於魏,盛於晉,漢代沒有楷書書法,最早始於魏鍾繇。楷書分唐碑、魏碑。唐碑唐人書法繼承隋代餘緒,取法魏晉,講究字體結構,精求形貌,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顏真卿、柳公權、張旭。唐楷有《多寶塔碑》、《顏勤禮碑》、《東方朔畫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宋元明三朝,書法有很大成就,不過無法超越唐人。「貼書」也是這個時候產生的,宋四家「蘇、黃、米、蔡」,大多擅行草,不精大楷。元趙孟頫,明書家依然著重帖學,長於小凱。文徵明脫不了黃庭堅、趙孟頫、範疇、董其昌大楷,雖成一派卻缺少骨力。明末黃道周、張瑞圖都不盡完美,再者王鐸、傅山都以行草著世。清代精楷也不多見,劉墉、何紹基各有新意,自成家數。何紹基寫楷能脫化而出,加以漢碑功夫很深,終生致力於書法,頗有成就。魏碑:到了清代包世臣、康有為著書立說,疾呼提倡北碑,北碑大都具有漢隸的筆法,結體嚴謹,筆畫沉著,學習書法從中探討隋唐以前楷書的結構筆法,更是不可多得。

淺談古字畫鑒賞之古書法

李正發版畫家書法

行書:相傳為後漢末年劉德升所創(未見考)。所有字體都有一定的規則,唯行書沒有法則,相似楷書的叫「行楷」,放縱一些與草書相似的叫「行草」。晉代為行書繁榮時期,聞名天下有第一行書《蘭亭序》,聞名天下第二行書有《祭侄季明文稿》。行書入碑,唐太宗「溫泉銘」開始,以至後來的李邕「嶽麓寺碑」都是。行書名帖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東山帖》;王珣的《伯遠帖》;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自書告身》;米芾的《蜀素帖》、《茗溪詩》、《詩櫝》;趙孟頫的《妙嚴寺記》、《仇公墓志銘》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論《書譜》之「五乖五合」
適合臨摹|陳洪綬白描《水滸葉子》四十幅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