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絡病理論與五官疾病

絡病理論與五官疾病

五官又稱七竅,五官科學是論述五官七竅生理結構及特點,介紹其相關疾病病因、病機、癥狀、診療的一門學科。

五官與七竅

中醫學對五官七竅疾病的認識歷史悠久,早在夏商時代的卜辭中就載有「貞旨自病(自者鼻也)」「貞病耳」「貞病舌」「貞病口」等內容。《左傳》載:「耳不聽五聲為聾」,這是關於耳聾的最早定義。《黃帝內經》一書系統地論述了五官七竅的生理病理,提出「臟竅相關」的理論,奠定了治療五官科疾病的基礎。後世醫家在《內經》的基礎上不斷豐富五官七竅的相關內容,使其日臻完善。五官科學是以形態學為主的臨床學科,單純的印象診斷不能滿足其臨床要求,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多種檢查儀器拓寬了五官科醫生的視野,促進了中醫五官科學的進一步發展。

「七竅」一詞首見於《內經》,意指眼、耳、口、鼻等竅之外顯器官,五官七竅居於頭面,別於其他二竅,故稱「上竅」,宗「清陽出上竅」之意又謂之「清竅」。葉天士云:「頭為諸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七竅之用,鼻嗅、目睹、耳聽、口和,皆神機之使。「七竅」是感知外界變化的重要器官,其內屬五臟,交通於外,具有溝通人體內外的重要作用。五臟精氣通達於七竅,五臟有疾,可驗於七竅,名醫李東垣就有竅為臟之用的論述。

絡病理論在五官疾病的運用

絡脈是從經脈支橫別出、逐層細分、遍布全身的網路系統。絡病則是指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致病因素傷及絡脈導致的絡脈功能障礙及結構損傷的自身病變。基於現代解剖學研究可以得知七竅供血均來源於末梢動脈。人體內耳依賴於血管供應以維持體液穩態、離子平衡和代謝,耳蝸的血流障礙導致內耳瞬時病理改變,引發多種耳科疾病。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突發性耳聾與內耳微血管痙攣有著密切聯繫。而微血管通透性改變,可導致過敏性鼻炎病的部分癥狀發生。單純從現代解剖學的微循環內容來解釋五官七竅疾病略顯單薄,將系統完整的絡病理論納入五官科疾病的診療中頗具意義。

絡脈瘀阻、絡脈空虛及絡脈損傷是絡病常見的三種形式。邪入脈中,氣機壅滯、阻塞絡脈,導致絡脈升降出入不達為絡脈瘀阻。絡脈空虛是指病程日久,絡脈輸布滲灌氣血功能障礙,氣血不能充盈於絡。絡虛則外邪易侵,氣血運行不暢,易導致絡瘀,二者相陳相因,可呈現「正虛邪戀」狀態。絡脈損傷主要是指邪氣對絡脈生理結構的損傷。隨著絡病學理論發展絡脈痙攣、絡息成積等病機概念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絡病理論。而絡病理論的完善更促進了五官科疾病診療的發展。如針對突發性耳聾與迷路水腫的相關性,結合絡病學理論,根據「血不利則為水」原則,運用通氣散配合苓桂術甘湯加地龍、僵蠶等蟲類葯,氣血水並調治療突發性耳聾,臨床療效顯著,且達到了理法方葯一以貫之的效果。這一模式對於探索運用中醫理論闡釋疾病發生,指導用藥的理法方葯模式具有很大意義。

絡病理論在五官科疾病的應用是一個大命題,值得深入研究發掘。絡病理論的納入對於豐富五官科疾病病機內容,揭示疾病機理,指導方葯應用具有重要價值。(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經方應用的五種思維
「名家醫案」周南山活用古方治療外感咳嗽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