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後對他的親兄弟們怎麼樣?
原標題:劉邦稱帝後對他的親兄弟們怎麼樣?
劉邦弟兄四個,老大死得早,老二最受太公喜愛,劉邦排行老三,小弟劉交與他最親。
沛縣起兵後,劉邦遭遇了造反以來第一次大危機雍齒叛變,大本營豐邑失守。為了奪回豐邑,劉邦決定投奔景駒。臨走之前,他特意安排二哥劉仲、審食其留在家中照顧太公,自己帶上小弟劉交,和蕭何、曹參一塊兒去見景駒。無奈秦軍來得太突然,這次投奔行動被迫終止,劉邦只好順勢改投項梁。項梁立了楚懷王后,劉邦奉命西征。取南陽,進入武關;戰藍田,終至灞上。這一系列交戰,劉交都全程參與,其間受封文信君。接下來,楚漢之爭,劉交繼續追隨三哥。不管是滅秦還是亡楚,劉氏兄弟中只有劉交一直陪著劉邦。劉交備受他三哥的信任,主要負責傳達劉邦所下的各種指令,而事關機密的研究討論會也總少不了他。征戰七年,劉邦的卧室只有兩個人可以自由出入,一個是盧綰,另一個就是劉交(交與盧綰常侍上出入卧內)。
漢六年,韓信被劉邦誘捕,楚國被一分為二。原楚國的淮西之地,包括薛郡、東海郡、彭城郡三十六個城統統被劃歸新楚國,劉交被封為新楚王。
劉氏兄弟四人,只有劉交是知識分子(好書),並對漢初《詩》學的發展貢獻不菲。
重視師承
劉交讀書有道,年輕時候曾與魯地的穆生、白生、申公一起求學於著名《詩》學專家浮丘伯。《詩》,即我們今天所講的《詩經》,浮丘伯則是先秦著名學者荀卿的門人,因遭逢秦始皇焚書坑儒,便和其他同門散了,各自流落。劉交的《詩》學是正宗師承的學識,而重視師承也是劉交《詩》學的特色之一,並逐漸成為整個漢代《詩》學的一大亮點。
重用申公
楚王劉交一走馬上任便立即利用起手中的資源,延請穆生、白生、申公擔任楚國的中大夫。這三位中,申公不僅是劉交的學友,更是西漢《詩》學大師、經學大師。申公,名培,亦稱「申培公」,乃是今文《詩經》之《魯詩》的創始人,對《詩經》的保存與流傳做出過巨大貢獻。漢初流傳「三家詩」(齊、魯、韓),加上後來的《毛詩》,被合稱漢代「四家詩」。申公的《魯詩》是今文《詩經》三大流派之一。
後來漢文帝聽說申公的《詩》學最精,任命他為國家的《詩》學博士,於是,《詩》學成為西漢中央政府最早開設的正式課程。漢武帝初年,申公在八十多歲的高齡被武帝請到中央政府講學。他的弟子王臧則是武帝初年中央政府儒家思想的積極倡導者。
劉交不僅自己習《詩》,他的幾個兒子也都學《詩》,他曾派自己的兒子郢客(或稱郢)拜學申公。
由此可見,劉交對漢初《詩》學的傳播影響很大。
雖然劉邦不喜歡儒生,但他還是很厚愛研究《詩經》的弟弟,那麼其他兄弟呢?他會不理不睬嗎?
當然不會!
劉邦的大哥死得早,大嫂與他的關係鬧得很僵,劉邦功成名就偉業初定,開始分封宗族內親,兄弟和侄子被一一封為諸侯王,只有大哥的兒子被冷落。太公專為此事找劉邦,劉邦說,我不是忘了(某非敢忘封之也),而是因為這孩子的母親不是位長者(為其母不長者)。一直拖到高帝七年十月,才封大哥的兒子劉信為「羮頡侯」。什麼是「羮頡」呢?其實就是鏟子刮鍋的聲音,很上不得檯面。
劉邦的二哥劉仲是太公的最愛,所以當初投奔景駒的時候,劉邦才會安排劉仲留守照顧太公。高帝六年,代王韓信(韓王信)叛變,投降匈奴,劉仲遂被封為新一任代王。
劉仲其實是一個老實巴交只想掙點小錢的人,要說政治才幹,遠不及劉邦。代國(王都在今山西太原)與匈奴接壤,常遭侵擾。終於,高帝八年,劉仲見堅守無望,竟棄國而逃,抄小道跑回了洛陽。劉邦很無語啊,即便是自家兄弟,但畢竟是棄國逃亡的重大過失,所以只好將劉仲降為郃陽侯。
儘管代王劉仲在漢史上無足輕重,可他卻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兒子,那就是吳王劉濞。高帝十一年,黥布叛亂,東並荊國,殺荊王劉賈,西擊楚地,逼迫楚王劉交逃到薛地。
此時的劉濞剛剛二十歲,身強力壯,以騎將的身份隨劉邦平定叛亂,立下戰功。劉邦給他打出不錯的印象分。由於被殺的荊王劉賈沒有後人,黥布被搞定後,劉邦心中著實憂慮,吳郡、會稽郡民風彪悍,若是沒有一個年輕能幹的劉姓諸侯王來鎮守,這塊地方恐怕會事故頻發。劉邦本想任命自己的兒子,但身為皇太子的劉盈,年紀太小無法兼任,庶長子劉肥另有任命,其他兒子更是年幼。思前想後,重任最終落到了年富力強的劉濞身上。
隨即,劉濞被正式任命為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城。冊封完後,劉邦將劉濞召來,本想交代幾句,卻猛然發現他面有反相。劉邦嚇得不輕,心中後悔得不得了,無奈木已成舟,既然已經封了,自然不便再改。於是他用手指著侄子劉濞的背說,五十年後東南地區將有人叛亂,難道會是你嗎?你記著,天下同姓是一家,千萬別惦記著謀反!劉濞毫無心理準備,也被嚇了一跳,趕緊一邊叩頭一邊說:不敢不敢。
真作假時假亦真,假作真時真亦假。劉邦說這話,真真假假虛幻得很,他怎麼可能看得出劉濞面有反相?如果他真會看相,怎麼沒看出呂后會殺他三個兒子?怎麼沒看出呂后會殘害戚夫人?相面之說,大概多半是後人添油加醋的傑作。
※六千年前的護身符:至今都在使用這項金屬技術
※曹參做宰相3年整日醉生夢死為何卻被稱為賢相
TAG:趣歷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