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都是相輕的嗎?同行都是互相蔑視的嗎?還真不好說
1,文人就一定相輕?
曹丕的《典論·論文》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他分析了原因:「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這段話的意思是:文章體裁有很多種,而一個人很難眾體兼擅,於是就出現了以己所長、輕人所短的情況。
這不免有點動機猜測的意味,不過背後涉及到利益爭奪的事實,值得一說。
其實,「文人相輕」四個字,本質上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這句話說得好像其他行當的人就不相輕似的。
實際上,同行多冤家,古今皆然。在很多領域裡,人與人之間絕對不缺少互相輕視的情況。
2,批評與蔑視
李陀說:「批評是正常的,蔑視則需要剋制。」
李陀曾問閻連科,怎麼會寫《風雅頌》這種「狗屁小說」,閻連科回應要「繼續『狗屁』下去」。有人評論道:「文人相輕,自古如此。」
一般人對「文人相輕」的理解是:文化人嫉妒心重,互相看不起,互相貶低、說壞話。更惡劣的情況是,因為藝不如人,所以故意詆毀別人,抬高自己。總而言之,文人相輕是一件壞事。
其實,對文人相輕並不能一概而論。它至少有兩種不同情況:第一是批評,也就是看到缺點;第二是輕蔑,也就是蔑視或鄙視。批評是正常的,蔑視則需要剋制。
3,什麼是相輕?
「相輕」就是不以為然的意思,雖然是負面的,但也可以包含積極的批評,並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有原則的批評遠比無原則的相互吹捧要好得多。但是,批評需要用理性說理的方式,避免使用過度情緒化的語言。但即便一個批評者使用了過度情緒化的語言,如「狗屁」,那也是個人修養問題,並不影響批評的正當性。
如果能堅持理性說理,那麼,文人相輕不僅無害,甚至可以是有益的。因為對一個作品來說,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批評,基本上都來自其他文人。這裡面有一個「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的道理。
一個作家的作品是否有水平,不能只看他(她)有多少粉絲,同行的專業評價更加重要。因為粉絲是把作家當「明星」來追捧的,未必具有足夠的藝術判斷和價值思考能力。他們的讚揚會有許多情緒化和非理性的成分,是一種「外行看熱鬧」的現象。
相比之下,同行看問題就會更專業,更理性,因此會在作品中察覺一些外行人難以察覺的弱點或缺陷,其中包括作者的思考深度、洞察和分析能力、語言表達、社會關懷等等。
不過,文化人之間也可能因為觀念原則或政治立場的分歧而互相否定或輕視。無論是西方歷史,還是東方歷史,都有很多文人由於立場或觀點不一致而導致相輕,甚至一輩子不說話的案例。比如法國的盧梭和伏爾泰,哲學界的維特根斯坦和波普的意見不合,兩位大哲之間的這次十分鐘爭吵還被寫成了書,引得後輩們爭相討論和購買,故事大概是這樣的:1946年10月25日,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一個擠滿人的房間,發生了他們二人之間的一次會面。而這次會面並不愉快,維特根斯坦和波普爾由於哲學觀點不同而產生了激烈的爭吵,甚至劍拔弩張、兵刃(火鉗)相見。這一插曲成為了哲學史上的一段傳奇,幾十年以來人們一直津津樂道。
4,近而狎和熟生蔑
在「相輕」中,要做到批評而不蔑視確實是不容易的。這主要是因為,同行之間容易有「近而狎」的關係。狎就是不莊重。近而狎是人的一種自然傾向,西方文化中也有「熟生蔑」的說法,就是我們理解的「近而狎」的意思。
不要說是熟悉的作家朋友,就是兩個互不認識的作家,也會因為共同的文字興趣而產生互相熟悉的感覺,很容易出現「熟生蔑」的現象。美國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的哲學教授羅伯特·所羅門指出,輕蔑是一種與怨恨和憤怒有關聯的情緒,只是對象不同而已。怨恨的對象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他人,憤怒的對象是與自己地位相當的他人,而蔑視的對象則是不如自己的他人。你蔑視的對象不一定真的不如你,但蔑視的行為對那個對象有貶抑作用(如公開稱其作品為「狗屁」),你蔑視他,事實上就把他放在了一個低下的位置上。
康德曾經說過:「真正意義上的人……是不坦率的。」並不是說,康德不在乎人際交往中的真實和坦誠,而是他知道,如果一個道德、政治或文化的共同體是正派的,那它就會要求人們在公開表達某一想法和感受時,能夠有意識地加以克制。
對於文人相輕這件事,也有不少例外。比如中國的杜甫。儘管李白比他有名,詩也寫的超好,但杜甫始終沒有寫過一句輕視李白的詩句,沒有產生對李白的妒忌和相輕之意,最多只寫到『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但是這句詩杜甫決沒有任何菲薄李白的意思。豈但不菲薄李白,他也很少菲薄其他任何人。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