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不殺劉邦與曹操不殺劉備,做法相同為何評價不同?
原標題:項羽不殺劉邦與曹操不殺劉備,做法相同為何評價不同?
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先進入大秦帝國的都城咸陽,一反常態,既不貪財也不愛色。
兩個月後,項羽也率諸侯大軍到達戲水,謀士范增聽說劉邦在咸陽的所作所為,認為劉邦所謀甚大,將來必定會成為與項羽爭奪天下的主要競爭對手,建議項羽趁劉邦實力尚未強大,趕快殺了劉邦,以絕後患。
與此同時,劉邦的陣營里也出了叛徒,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宮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
項羽因此大怒,於是便設下「鴻門宴」,準備在宴席之上殺了劉邦。不料,事到臨頭,項羽卻又聽信了劉邦的說辭,違背已經定下的計劃,也不顧范增的多次暗示提醒,而是放劉邦回去。
數年之後,劉邦果然成為項羽的競爭對手,並在垓下之戰中打敗項羽,迫使項羽自刎於烏江。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項羽的婦人之仁成全了劉邦,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在烏江自刎的那一刻,不知道項羽的心情如何?是心灰意冷,還是後悔莫及?抑或二者皆有?
四百年多年後,即公元196年,劉邦的後代子孫劉備被呂布打敗,投奔曹操。曹操對他的待遇十分優厚,又讓朝廷任命他為豫州牧。
有人對曹操說:「備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意即劉備是一個有雄圖大志的人,如果不趁早除掉他,將來必定後患無窮。
但曹操沒有採納這些人的建議,反而還撥給劉備一些軍隊,並供應其糧草,讓他往東到小沛一帶集合被呂布擊潰的殘部,與呂布對抗。
劉備以此為跳板,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最後進入巴蜀,建立蜀漢,成為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敵人和對手。
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做法,一直被後世人詬病,認為他有勇無謀、婦人之仁、缺乏決斷;而曹操在許都放走劉備的做法,後世卻少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甚至還有人稱讚曹操的做法。
項羽和曹操同樣是放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後世人對他們此做法的評價為何截然相反、反差如此之大呢?
我認為,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項羽與曹操當時所處的局勢不一樣。
經過巨鹿之戰,項羽的威名已經建立,天下諸侯,除了劉邦外,其他的人幾乎都對項羽俯首稱臣。也就是說,巨鹿之戰後,能對項羽掌控天下構成威脅的,只有劉邦。劉邦是項羽當時最主要、也是唯一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如果能夠聽從范增的建議,在鴻門宴中果斷殺了劉邦,那麼天下就將沒有什麼勢力能夠威脅到項羽了。像田榮、陳餘少數幾個對項羽心有不滿者,沒了劉邦勢力在背後搗亂,恐怕也只能是在心中不滿罷了。
曹操當時所處的局勢則不同。曹操當時雖然挾持了天子漢靈帝,但袁紹、呂布、公孫瓚、劉表、孫策等天下諸侯仍然林立,誰也不服誰,誰都想在諸侯爭霸中脫穎而出,成為天下的主宰。
曹操很清楚,要在諸侯爭霸中脫穎而出,成為天下的主宰,最重要的是要得人心,招攬天下的人才為己所用。
在有人建議曹操殺劉備時,曹操曾就此徵詢郭嘉的意見。可見曹操並非不知道劉備是一個有宏圖大志的人,也知道劉備將來極有可能會成為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和心腹大患,因此,他在殺不殺劉備的問題上也猶豫不定,十分矛盾,只好去詢問郭嘉的意見。
郭嘉認為,那些認為劉備有英雄大志,應該殺掉劉備以絕後患的主張是正確的。但郭嘉不愧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少數幾個謀士之一,他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都不同於尋常人。
所以,他話鋒一轉,接著對曹操說道:「您興義兵,為百姓除暴,誠心誠意地招募天下英雄豪傑還惟恐他們不來。如今劉備有英雄之名,因走投無路前來投靠,而您卻殺掉他,這將讓您落下謀害賢才的惡名。果真如此,有才智的人士將各自疑慮,改變心意,另選主人,誰還能和您一起去平定天下!因除去一個人的禍患,而失去天下人的期望,這是關係今後安危的關鍵,您不可不認真考慮。」
直接殺掉劉備除去心頭之患,與因除去一個人的禍患而失去天下人的期望,孰輕孰重?曹操根據眼前的局勢,經過一番權衡利弊後,決定放了劉備。
不急功近利、不因小失大,這是曹操之所以不殺劉備的主要原因,也是曹操與項羽的不同之處,體現了曹操的大局觀和成熟的政治智慧。
※袁術敗亡,姬妾數百人,花天酒地,卻不顧將士饑寒交迫
※鐵哥們張邈為何要在曹操背後捅刀子?真是原因在這裡
TAG:至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