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連載】巴蔓子殉國顯忠信,巴人助劉邦平定三秦……
原標題:【巴文化連載】巴蔓子殉國顯忠信,巴人助劉邦平定三秦……
巴人是天生的武士,剽悍而充滿血性;巴人是強大的征服者,血脈里流淌著桀驁不馴;巴人是一個用戰鬥書寫歷史的民族,他們骨子裡鐫刻著陽剛和勇毅。
歷史上,巴人披堅執銳,慷慨而歌,用獻血鑄就了「忠勇信義」的精神特質。
巴文化:「忠勇信義」血染成
巴蔓子殉國顯忠信,板楯蠻勇武射白虎
在戰場上,巴人衝鋒陷陣,所向披靡,大展神威,他們身上體現出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展現出了忠君愛國、守信重義的崇高氣節。
公元前4世紀初,巴國發生內亂,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百姓受到殘害。駐守巴國東部邊境的巴蔓子將軍受命趕回國都平亂,由於兵力不足以戰勝貴族武裝,巴蔓子向楚王借兵平亂,許諾事成後劃割三座城池作為對楚國的酬謝。內亂平息後,楚國派使節索要城池。巴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失地,身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於是請求楚國使節將自己的頭顱帶回去向楚王謝罪,說罷巴蔓子當著使者的面割下自己的頭顱。楚國使臣捧著巴蔓子的頭顱回國復命,楚王大為感動,命令以上卿之禮厚葬了巴蔓子的頭顱。巴國舉國悲痛,厚葬巴蔓子的身軀,從此,巴蔓子的故事廣為流傳。
巴人秦昭王時,有白虎在巴蜀等地肆虐,傷害一千餘人。昭王張榜招募天下勇士,許諾殺死白虎者賞賜一萬戶人口的封地。「板楯蠻」人廖仲葯、何射虎、秦精等用白竹弩射死白虎,為獎賞巴人射虎有功,秦昭襄王便減免了所有板楯蠻人的賦稅,並易名為賨人。
巴人助漢定三秦,劉邦酷愛「巴渝舞」
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中王。他命巴人部族長范目徵募巴人,組建精銳勁旅,在日夜操練。劉邦明裡派人搶修子午道,暗地裡令范目率軍經陳倉道攻入關中,終於平定三秦,這就是「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的故事。
在與楚軍作戰中,巴人就像當年幫助周武王伐紂一樣,高唱戰歌,手持板楯,殺向敵軍,所向披靡。劉邦十分喜歡這種氣勢恢宏的戰前舞,他命令樂工學習排練,這就是著名的「巴渝舞」的由來,後來發展成為一種宮廷舞蹈。由於巴人幫助劉邦平三秦有功,劉邦封范目為長安建彰侯,並下詔免除巴人中鄂、羅、朴、昝、度、夕、龔七姓的租賦。因巴人把賦叫做賨,所以他們又被稱為「賨人」。
巴渝舞,反映出巴人是一個非常優秀而富有文化特色的民族,他們不僅勇敢,而且忠義豪放,充滿了藝術感染力。
巴山巴水育巴人,巴風巴韻傳天下
帝子蒼梧不復歸,
洞庭葉下荊雲飛。
巴人夜唱竹枝後,
腸斷曉猿聲漸稀。
——顧況(唐)
巴人是勇士、鬥士、武士,也是天生的歌者、舞者、詩者。勇敢的巴人不僅在慘烈的戰陣面前,歡歌銳舞,視死如生,不但極大地鼓舞了己方士氣,而且給敵人士氣以沉重的打擊。
巴人在音樂方面頗具造詣。宋玉在《對楚王問》中描述了巴歌在楚地流行情況:有位在楚國國都唱歌的人,唱起《下里》《巴人》這樣的通俗歌曲時,城中跟著一起應和的人多達幾千人,而唱到《陽春》《白雪》時,同唱的不過幾十人。可見, 《下里》《巴人》雖然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確是根植於民間流傳最廣泛的民歌,巴歌演唱時可以說「山陵為之震蕩、川穀為之盪波」。唐代詩人劉禹錫被貶夔州時,一次,他在閑暇之時,聽到一首好歌,不禁神往,一打聽正是巴人的歌調《竹枝詞》,劉禹錫依著歌調填詞,寫出了十多首優美的《竹枝詞》。
作為巴文化的故里,巴中保留了比較原真、原本的巴文化本底。巴山背二歌、翻山餃子舞列入國家級「非遺」,長篇敘事詩《月兒落西下》列入首批省級「非遺」,巴中皮影被譽為最好的活態皮影,流傳於巴州區陰靈山一帶的說春列入第二批省級「非遺」名錄,十六登高游百病在巴中更是萬人空巷的民間節俗。
編輯:胖哥哥
來源:巴中新報
TAG:巴中市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