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萬別跟明清的皇帝說「家裡有礦」,會被打板子的

千萬別跟明清的皇帝說「家裡有礦」,會被打板子的

宋朝對礦藏開發有著資本家一樣的熱情,因為礦坑中開採出來的金銀鋼鐵,全都是寶貨。

由於政府鼓勵採礦,宋代的礦場數以萬計,「監務坑井,殆幾萬計」。「東南之郡,山高者鮮不鑿,土深者鮮不掘,失職之民、漏網之奸晝夜合作,足蹈重泉而不憂於陷,首戴川澤而不虞於壓。礦石雲涌,爐炭之焰,未之有熄。一泥一沙,蔑遺利矣」。

但到了明清時期,礦冶業卻陷入低俗。明太祖朱元璋對礦業開發顯然不感興趣,曾有「近臣請開銀場」,朱元璋說:「銀場之弊,利於官者少,損於民者多,不可開。」其後,又有「請開陝州銀礦者」,受到朱元璋的訓斥:「土地所產,有時而窮。歲課成額,徵銀無已。言利之臣,皆戕民之賊也。」

山東臨淄縣丞王基「乞發山海之藏,以通寶路」,朱元璋「召而詰之曰:『汝雲發山海之藏,須人力乎?自發乎?況發之未必得,而勞人莫甚焉。……汝之言,果導人君以善乎?』」將這個王基的官職罷黜了。

王基算是幸運的。廣平府吏王允道進言:「磁州臨水,鎮地產鐵,元時嘗於此置鐵冶都提舉司,總轄沙窩等八冶,爐丁萬五千,戶歲收鐵百餘萬斤,請如舊置爐冶鐵。」朱元璋說:「今各冶鐵數尚多,軍需不乏,而民生業已定,若復設此,必重擾之,是又欲驅萬五千家於鐵冶之中也。」竟將王允道「杖之,流海外」。

朱元璋之後,萬曆朝之前,朝廷時有礦禁,明成祖朱棣曾「斥河池民言採礦者」;仁宣兩朝「仍世禁止,填番禺坑洞,罷嵩縣白泥溝發礦」;英宗「下詔封坑穴」;景帝亦「嘗封閉」;弘治年間,「四川、山東礦穴亦先後封閉」;嘉靖初年,「閉大理礦場」;隆慶初,「罷薊鎮開採,南中諸礦山,亦勒石禁止」。由於政府頻繁關閉礦場,明王朝的戶部居然多了一項職能:「以封閉密砂礦」 。

直至萬曆年間,迫於財政壓力,「開採之端啟,廢弁白望獻礦峒者日至,於是無地不開,中使四齣」,皇帝以太監為礦使,派駐各地採礦。從政府對礦產開發的態度來看,這更像是與宋代的「跨代連接」。所不同者,萬曆皇帝的礦使搞得民不聊生,「富家鉅族則誣以盜礦,良田美宅則指以為下有礦脈」;「礦脈微細無所得,勒民償之」;「礦夫冗役為禍尤烈」。諷刺的是,自萬曆二十五年(1597)至三十三年(1605)八年間,「諸璫所進礦稅銀,幾及三百萬兩」,平均每年只搜刮到30多萬兩銀。最後,明王朝還是亡於財政潰敗。

繼承明制的清王朝,對採礦同樣缺乏熱情。清初,「國家鑒前代開冶之害,一切銀銅坑,俱封不開」 。康熙年間,有商民請求開採江西鉛錫礦,皇帝給戶部髮指示:「開礦事情甚無益於地方,嗣後有請開採者,俱不準行。」記錄此事的清朝文人讚歎說:「大哉王言,洞見萬里矣!」

嘉慶四年(1799),商民潘世恩、蘇廷祿通過給事中明繩投遞呈詞,奏請開採邢台等地的銀鉛礦,結果皇帝震怒,發上諭:潘世恩、蘇廷祿「揣摩迎合,覬覦礦苗,思擅其利,乃敢藉納課為詞,以小民而議及帑項,實屬不安本分。俱著押遞本籍,交地方官嚴行管束,毋許出境滋事」。給事中明繩「以開礦事冒昧轉奏,明系商人囑託,冀幸事成分肥,殊屬卑鄙。朕廣開言路,非開言利之路也。聚斂之臣,朕斷不用!」嘉慶十二年(1807),又有商民請開採銀鉛礦,還是受到皇帝責斥:「山場開採,例禁綦嚴,商民等違例營求,不但事不準行,俱有應得罪名。」

此時,英倫在煤鐵革命的推動下已經完成了近代化。再過35年,鴉片戰爭即將發生;又過60年,大清王朝的礦務利權盡落列強之手。

明朝學者邱浚分析過「我朝(明朝)坑冶之利比前代(宋代)不及什之一二」的原因:礦藏屬於不可再生資源,挖一個少一個,「是以坑冶之利,在前代則多,在後代則少,循歷至於今日尤其少焉,無足怪者。」這個分析不無道理,但明王朝(包括清王朝)礦冶不振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此,因為以古人的開採技術,被開發的礦藏只不過是小部分而已,只要積極勘探礦脈,總是能夠發現新的礦藏。問題的癥結,還是在於明清政府對礦冶業不感興趣。

礦業開發對傳統國家的近代化轉型有多重要?讓我引述經濟史學者李伯重先生的一段話吧:「雖然一般認為英國的工業革命以紡織業為先導,但實際上在這場革命中起更大作用的卻是重工業的迅猛發展,即所謂煤鐵革命。如果沒有這個煤鐵革命,工業革命是不能想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鉤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神仙為什麼住在洞穴里?
這位皇帝想撩個妹子,都被大臣阻撓住了

TAG:吳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