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過億!評論過萬!「影像見證40年」一直火到現在……
還記得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影像見證40年」全國攝影大展么?
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這個由洋洋216幅作品組成的超大型展覽,讓中國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歷史,第一次被千百萬普通人,以他們自己的視角,用影像真誠記錄。
這個備受關注、引發攝影界和社會各界強烈反響的展覽已經於9月12日結束,但在互聯網和自媒體等平台上持續發酵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卻仍綿延不斷……
今日頭條為本次展覽專門開設的話題 #影像見證40年# 最近閱讀量已突破1億,參與討論的也超過1萬人次。這在中國攝影家協會的展覽歷史上是沒有過的,在中國攝影史上也是少見的,短短時間內一個話題的關注度如此之高在今日頭條的平台上也不多見。這就是影像的力量,這就是新時代影像傳播的力量。
話題閱讀量過億
那些有思想、有道德、有溫度的照片,那些每個中國人或多或少經歷過的情景,那些讓人們記憶猶新的重要歷史時刻,那些被我們印在腦海里的經典瞬間,不僅被人們一遍遍循著圖像和文字仔細閱讀過,而且在互聯網平台上引發的關注度持續很久。展覽開幕之後,有直播現場盛況的,有反覆觀看的,還有循著照片找尋自己曾經的生活記憶的。在今日頭條的 #影像見證40年# 話題下,有拍攝並即時發布現場盛況的,有在作品前留影發布並抒發感慨的,還有專門擺出與照片中情景一樣的姿勢自拍的,也有對展覽本身做出評價和思考的……一些參展攝影師和策展人一幅幅地展示著參展作品,還有的人藉此話題來展示自己幾十年來拍攝的優秀作品,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不平凡歷程,展現新舊對照的時代巨變。
影像的見證意義非凡,國人的關注意切情真。
還是看看這些充滿真情與認真思考的留言吧——
sdfd
展覽特邀攝影人拿出最樸素、最反映老百姓生活變化的照片,最終從各渠道徵集作品30000餘件,入展僅216件,其中既有流傳甚廣的經典作品,也有此前傳播較少的佳作。
一些作品中具體場景,引發了不少人的感慨。
1979年,清華大學77級學生在上課。
清華大學77級入學新生只有800多人,1個月後又擴招了200多人,錄取共計1053人。在新生中,職工和下鄉回鄉知識青年佔70%以上。
1977年,中斷10年的高考制度恢復。這一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570萬人,錄取率僅為5%。2017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940萬人,錄取率達74.46%。
知識改變了一代青年的命運,而他們也改變了中國。
顧德華 攝
1979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農民嚴俊昌、嚴立學、嚴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
1978年11月24日,小崗生產隊18戶農民偷偷搞起了農業「大包干」,「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沿著這個邏輯,整個中國的命運發生了轉折。
這些農民當時沒有意識到,他們貼著身家性命乾的事,變成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
汪強 攝
1987年1月,河北省隆化縣,一個小女孩通過公共汽車的破窗跟軍人父親告別。
解放軍某部軍營外,有個公共汽車的「招呼站」——不是正式車站,有人招手,車就停——來探親的軍屬都在這裡搭車。車停住後,小女孩搶先跑了上去,發現破窗能看到外面,便趴在窗口,沖著來送行的軍人爸爸不舍地喊:「爸爸!爸爸!」
希望她明白,聚少離多的爸爸,也是好爸爸。
馮建新 攝
1989年1月27日,遼寧丹東,老山前線第十五偵察大隊英雄偵察四連副連長陳學民烈士的父親,被兒子的戰友扶上主席台。老人平靜地說:「我本想接他一起回家見鄉親們的,可他沒回來,打仗嘛,怎能不死人?你們能平安回來就和我兒回來一樣,我為你們高興。」戰友們簇擁著這位剛強的父親合影,並告訴他:「我們都是您的兒子!」
線雲強 攝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縣三合鄉中心小學,8歲的蘇明娟在上課。
蘇明娟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農家,每天往返24里山路上學。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誌爭相轉載,「大眼睛」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
解海龍 攝
1991年夏,江蘇南京大廠區九村,一位母親在夏夜裡陪孩子寫作業。
有報告顯示,超過90%的家長陪孩子寫過作業,其中,每天陪寫的家長高達78%。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列為非補不可的「民生短板」。
田鳴 攝
1995年11月9日清晨,甘肅省定西縣大岔村婦女史永梅用一碗水為自己和孩子們洗臉。
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極度缺水。有的降雨量只有300—400毫米左右,而蒸發量卻高達1500—2000毫米以上。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從2001年開始實施「母親水窖」項目,重點幫助西部地區老百姓特別是婦女擺脫因嚴重缺水帶來的貧困和落後。
武斌 攝
1996年10月,在北京通往秦皇島的火車途中,有一個叫「牆子路」的小站,列車在這裡僅停留5分鐘。沒有站台,當地村民就舉桿叫賣,向旅客推銷土特產。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十億人民九億商」的大背景下,偏僻山村農民發明的這一奇特叫賣方式,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周朝榮 攝
上世紀五十年代,連接內地和西南、西北的鋼鐵大動脈寶成鐵路,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建成通車。
1981年8月,秦嶺山區發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寶成鐵路整段整段的路基被沖碎,數千米鋼軌擰成麻花,十多座鋼鐵大橋和涵洞解體……這是西安鐵路局救援人員步行向災區送物資。
遭受如此重傷,卻只用了60天,寶成鐵路便恢復通車。是晝夜不停歇的兩萬多名工人、官兵,創造了這個奇蹟。
李少童 攝
部分展覽作品放送
1980年7月8日,北京第七十五中學考場。
高考,承載著青春的記憶。與現在相比,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高考嚴苛艱苦得多。知識改變命運,學生們背負著整個家庭命運在奮鬥。
任曙林 攝
1991年春,上海市「南京路上好八連」官兵在鬧市區開展便民服務。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從此,每年3月,很多部隊和單位都會組織「學雷鋒」活動,「做好事」成為小學生作文本上的必寫選題。
李前光 攝
1993年9月24日凌晨2時27分,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申辦奧運直播現場,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的結果驚呆了現場所有人。北京以兩票之差輸給了澳大利亞的悉尼,無緣主辦2000年夏季奧運會。
8年之後,還是由薩馬蘭奇宣布北京市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
劉占坤 攝
1998年8月2日清晨,湖北省嘉魚縣簰洲灣,遇險的抗洪官兵等待救援。
8月1日晚,湖北省嘉魚縣簰洲灣長江干堤被洪水浸泡一個多月後發生潰口,運送搶險官兵的13輛軍車被洪流掀翻,300多名官兵當場被激流沖得七零八落。
在這場抗洪生死戰中,高建成等19名抗洪英雄用生命換取了23000多名群眾的平安轉移。
李靖 攝
2003年4月30日,一名「非典」病人因搶救無效死亡。醫生久久地站在病人遺體前,疲憊而沮喪。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所有人都沒有準備好。
2002年11月暴發的「非典」,不幸演變成一次肆虐全球的傳染病疫潮。到2003年年中,疫情逐漸被消滅。戰勝「非典」後,我國公共衛生領域也開始轉變觀念。
賀延光 攝
2008年5月13日清晨,汶川地震第二天,中學生李陽在北川中學廢墟上手舉吊瓶,為掩埋在廢墟中的同學廖波輸液,從此「吊瓶男孩」的稱呼流傳開來。廖波於當日獲救。
後來,李陽被保送上了上海交通大學,大三時入伍。廖波裝上了假肢,立業成家。
十年傷痛,十年奮鬥。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
陳燮 攝
2012年6月27日,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在太空的自拍合影。
2012年6月16日至29日,景海鵬、劉旺、劉洋三名宇航員,在太空停留13天,實現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航天員進入天宮一號工作生活,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九號航天員乘組 攝
2015年9月3日,北京居民在衚衕家中看著受閱飛機編隊從空中飛過。
當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這是新中國歷史上第15次大閱兵,同時也是第一次在非國慶節舉行的大閱兵,84%為首次展示的國產現役主戰裝備。
宋揚 攝
2016年4月10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反射面安裝即將完成,這是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歐東衢 攝
2017年6月6日,攝於廣東珠海。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正式貫通。這也意味著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長55公里。
梁旭 攝
2017年6月11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出水。
這是「蛟龍」號出海以來的第151次下潛,也是「蛟龍」號自2013年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以來的第100潛。當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溝進行了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第9次下潛,最大潛深6583米。
劉詩平 攝
2017年秋,中國自主研發的標準動車組復興號飛馳在北京永定門大橋。
2017年6月25日,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被正式命名為「復興號」,於26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
原瑞倫 攝
編輯 | 唐瑜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