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條件並不差,為何還是選擇隱居這條路?

諸葛亮條件並不差,為何還是選擇隱居這條路?

原標題:諸葛亮條件並不差,為何還是選擇隱居這條路?


人們每每說道諸葛亮,總會提到的他的歷史功績,加上一些奇聞異事野史別傳之類的,今天說些別的。


悠然撫琴


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當地的望族,家裡經濟條件還不錯,並非寒門,雖然看起來家境很好,但是三歲就沒了媽,八歲父親也因病去世,雙親盡逝,孤苦伶仃,而後只能與弟弟諸葛均投奔在豫章當官的親戚,隨叔父諸葛玄一起生活,玄念其可憐,因此待其與其弟猶如親子,視如己出。


八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年,諸葛玄在荊州去世,有一部分史書上記載諸葛玄是被殺死的,但並沒有事實依據,不足為據,他到底因何亡故,暫且不論它,但諸葛亮兒時的顛沛流離的生活確實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他知曉身世好不代表著絕對的安全,只有自己強大,才能掌控命運,我是這樣理解的,自此,諸葛亮發憤圖強,鑽研學問,在隆中開始隱居。(我不會文縐縐的話,只能用通俗的話語形容了)


在漢末這樣的亂世,只讀聖賢書是沒有用處的,經世之才、懂得兵事的人才是最吃香的,因此,不難猜到諸葛亮讀的書,學的術必定是廣泛的,但民間傳他兩耳不聞窗外事,就能預知未來,我是不相信的,也是斷不能去學習、模仿的,俗話說:不去摸鋤頭,怎麼知曉農事呢?



既然諸葛亮那麼有才華為什麼不出世(仕)呢?他並不是不想,(相反諸葛亮志向很大,心有鴻鵠)只是故意為之,看起來是不是有些矛盾?其實不然。


那時候,是沒有科舉制度的,想一朝就登堂入室成為名仕,是絕無可能的,所以,古代的人會通過其他成名已久的名仕、莊客引薦,要麼就是自薦,這兩種都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但還有一種方式,卻顯得好像更加高明,那就是隱居。隱而居,隱而仕,隱而名。


司馬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胸有傲骨的文人雅士一向都不喜那些人。


諸葛亮就是這一種,他沒有刻意的去結交權貴,逢迎拍馬,以換得一個入仕的機會或者官職之類的,而是常常與志同道合、有才學的人交往,後逢人都稱其真才華,再加上拜了遠近聞名的名士司馬徽,水鏡先生為師,自然名聲也就慢慢傳了出去,也就有了之後的「三顧茅廬」「黃承彥自薦其女」等。



有才華的人,永遠都不缺機會。


但話有說回來,那種「趨(曲)意討好」別人,虛心引以自薦,力爭以求上位的,也沒有錯,交際嘛,本該如此,很多事不能一概而論,事情有它的兩面性,再提到人的話,甚至會有多張面孔。


諸葛亮的是非對錯自有後人評說,自由你來評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文閱己 的精彩文章:

TAG:閱文閱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