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再生氣,這5句話也不要說
文|田八斤
來源|富書
昨天帶娃去附近的超市買菜,在超市門口碰到了一位嚎啕大哭的孩子。
孩子拉扯著媽媽的衣服,不停地說:
「媽媽,我要那個,你就給我買一次好不好?」
他去拉媽媽的手,媽媽甩開,再去拉媽媽的手,在被甩開。
孩子只好圍著媽媽轉圈,媽媽還是不停的繞開孩子,假裝忽視。
我把兒子放進了購物車,看他們這樣僵持了差不多五分鐘。
最後媽媽爆發了,指著孩子吼道:
「你再鬧,再鬧你就把你扔這裡,就當沒有你這個孩子。」
還在突然就愣了,獃獃地地看了媽媽好幾秒。
不再糾纏,默默地跟上媽媽,耷拉著頭走了。
一個家庭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說話,不惡語傷人。
父母的言語對孩子尤其重要,面對我們的孩子時,有些話應該選擇性的說,有5句話千萬不能說。
1咱們家沒錢
前段時間,帶娃去看姥姥。返程時,遇到一件扎心的事。
大概趕上放假高峰,動車上的人比想像的要多。中午孩子餓,我點了一份飯,還要了一份冰淇淋。
坐在過道另一邊的一小男孩,知道車上有冰淇淋賣,眼冒金光,大喊著:
「媽媽,我也要,我也要。」
男孩的媽媽問我:
「這麼一點,幾塊錢啊?」 我說:「35元。」
男孩的媽媽一驚,抱緊了吵鬧的孩子,說:
「寶貝,你哪裡吃得起啊,那麼貴,都可以買兩件新衣服了。」
男孩也犟,一直說:「我就要,我就要。」
媽媽被吵煩了,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
「說你吃不起就吃不起,吵也吃不起啊,我們又不是有錢人。」
男孩在媽媽數落聲中,委屈地安靜了下來。
看到孩子實在是委屈,媽媽又於心不忍,說:
「下車就讓爸爸給你買,買很多冰淇淋,買很多玩具。」
孩子很小聲地說:
「真的嗎?這次不會騙我了吧?」
那一瞬間,突然很心疼這個男孩,我說:
「你叫我一句阿姨,我送一個給你,好不好?」
男孩眼睛突然亮了一下,說:「阿姨。」聲音很甜。
我們買不起,我們吃不起,我們用不起,我們住不起,我們喝不起,這些話說多了,就是一把利劍,在慢慢扼殺孩子的期待。
父母,自己窮,所以孩子也無法倖免的被拉進窮的深淵,對窮的刻骨銘心,掩蓋了美好足。
2孩子,你是我撿來的
《成都商報》曾刊登過這樣一則新聞。
2017年,11月7日晚,四川宜賓、自貢兩地許多人的朋友圈裡傳播的一條尋人啟事稱,6日5時30分許,家住宜賓縣某鎮的12歲女孩小宇,離家後便與家人失去聯繫。
小宇被找到後說,我一直以為自己就是孤兒。既然是孤兒,就應該去孤兒院。
無獨有偶,有位58歲的西安男子卻因此很多年來都堅信自己非親生的。
其兒子帶著他和80多歲的爺爺去做了親子鑒定確認無誤之後,才放下壓在心頭多年的大石。
知乎上曾有人問:
「你是撿來的」這句話對孩子傷害有多深?
有人說,小時候老是調皮,媽媽就厭惡地說,我是撿來的。
剛開始我還不信,後來我發現媽媽從來沒有這樣說過妹妹,每次都感覺自己多餘,偷偷在被窩裡抹淚。
後來,稍稍大一些,才知道媽媽是騙人的,雖然當時釋懷,但是那個難受勁兒仍記憶猶新。
有人說,我小時候時好奇寶寶,有次媽媽被問煩了,生氣地回答,撿來的孩子哪裡能么話。
當時年幼,不懂什麼生理常識,就信以為真。
在爸爸媽媽面前,我極力表現得乖乖的,生怕一個不高興就把我扔了,一旦自己一個人時,我就惱恨我」親爸親媽「,我還準備了一年的」口糧「想著萬里尋親呢。
有人說,即便時成人如我,也不能完全相信父母。
兒時,爸爸的一句你是撿來的,讓我既羞愧又自責,好似一切不好都歸因自己,自己本不善言談,自此更加內向,感覺自己無「根「,我到現在都有輕微的社交障礙,跟誰也不能很好的親近。
心理學家認為:
小孩子看事物簡單,只能透過現象錯誤歸因自己。這種戲言不僅會使孩子產生心理危機,不利於孩子歸屬感、安全感的建立,也會對親子關係產生致命影響。
3有多遠,給我滾多遠
朋友家的孩子特別皮,因為和鄰居小朋友搶玩具,孩子的爸爸反覆說教無效,終於忍無可忍,大吼:
「你有多遠,給我滾多遠。」
孩子先是一愣,然後頭一甩,氣呼呼地跑了出去。
半個小時後,朋友下班回家,發現兒子不在家,孩子的父親就說起此事,便問孩子是否在樓下。
朋友驚慌著說沒有,朋友夫婦倆開始著急,整個小區開始找。那時已經深冬,天黑得早,小區整個黑黢黢的,人也少,朋友夫婦如墜冰窖,擔心孩子有個閃失。
電話打遍了,尋不著,孩子爸又是急,又是悔,走來走去還直跺腳,最後只能報警。
最後,孩子的外婆打電話來,說是準備下樓的時候,看到一抹身影伴著嗚嗚的哭聲,原來孩子。
孩子滿臉通紅,手腳冰涼,鼻子眼淚滿臉都是,身上沒有一分錢,愣是走了一個多小時,才走到外婆家。
見到外婆嚎啕大哭,說爸爸不要他了,自己又害怕又無助,不知道媽媽單位的地址,只能來找外婆。
後來,朋友夫婦準備接孩子回家,孩子期期艾艾地哭了半個小時,說什麼也不肯回家,在外婆家住了半個月後,才肯同爸爸說話。
調皮好動,喜歡冒險是孩子的天性,父母總是想要孩子循規蹈看,哄勸教育無效,就直接拋出殺手鐧,讓孩子滾出去,收回對孩子的愛,逼孩子就範。言語上簡單粗暴,效果有時也立竿見影。
但是孩子倘若真的「滾出去」,最擔憂的還是父母,孩子獨自在外,危險叢生,一朝不慎,後悔千萬。
教育學家趙東華曾說:「當孩子情緒波動時,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聰明的父母關愛孩子。」
曾有一則新聞父親的一句「滾出去」,10歲小男孩「離家出走」1小時。
針對此事,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殷飛教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句粗暴的「滾出去」,其實是對孩子愛的剝奪。
孩子對父母充滿了恐懼,如果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孩子進入青春期容易出現叛逆等行為。
4我都是為了你好
前段時間,一則有關「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12年春節不歸、拉黑父母6年」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
在這篇文章里,作者王猛(化名)以自述的形式用約一萬五千字講述了跨度三十年的人生經歷,字句之間都是對父母「以愛為名,實則控制」的控訴。
控訴信中,王猛是父母培養的「精英」,成績優異,人生一路開掛,從高考狀元到北大高材生又考取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在此看來,前途不可限量。
光環加持,也無法填補自己黑洞洞的心。
從小到大,王猛連選擇穿什麼衣服的權利都沒有,一切皆要按照母親的喜好來置辦;在外求學時,父母安排親戚朋友多多照顧,這在王猛的眼中,就像是另一種控制;即使從四川到北京,再從北京到美國,自己都未曾脫離父母的「監視」。
王猛控訴,自己要的其實並不多,就是一點點的自主而已,感覺父母總是打著以愛為名的旗號,各種插手自己的人生,自己活得寡淡無味,像是一隻提線木偶。
「為你犧牲這麼多,你為什麼就不不知道感恩呢?」
「聽不聽由你,可我都是為了你好。」
每每孩子同父母出現意見分歧時,它們常常成為父母的口頭禪,讓孩子既愧疚又無力,它像一把枷鎖,束縛孩子內心的渴望和想要的生活。
艾里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這樣寫道:「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適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就是,愛的可貴之處,恰恰是:不因需要對方的愛與依賴,或滿足自我的欲求,才去愛。
切切父母不應該打著愛的旗號,孩子或許眼見不遠,選擇也可能有誤,父母及時提醒就好,但掛之「我為你好「,它像一道鴻溝劃開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讓孩子又愛又恨,無力又無奈。
以愛為名的簡單粗暴,不如擺事實,講道理,讓孩子自己掂量選擇。
5你真笨
今年回家過中秋,小侄女不似往日活潑,一副悲慘戚戚的樣子。
回家逗她,她不似往常愛笑,還時不時老是說羨慕誰誰誰家的孩子。我想著她聰明伶俐,挺招人疼的,怎麼還說起來這種話。
一天,嫂嫂讓她幫忙掃地,小侄女很認真地掃,但似乎總是掃不幹凈,這時嫂嫂過來幫忙:「你真笨,還是我來吧。」小侄女驚呆了,她放下了掃帚,默默回房間。
晚飯後,哥哥讓小侄女到柜子找杯子,她咚咚咚小跑著去拿,正當她信心滿滿地將書交給她爸爸時,爸爸埋怨了一句:「哎呀,你真笨,一個杯子都拿錯,喝水的是白色的杯子。」孩子臉上的笑容沒了。
我這才知道小侄女總是哀嘆的原因,問起成績,嫂子的暴脾氣又上來:「這個孩子真是笨,那麼簡單的題,還是錯,我都不知道她怎麼考的,你看我們鄰居家的孩子,都是雙百。」
小侄女無力地張張嘴,自己跑到角落裡抹眼淚去了。
心理學上有個羅森塔爾效應:你眼中的孩子是什麼樣子,孩子將來就是什麼樣子。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羅森塔爾教授來到一所普通中學,在一個班裡隨便地走了一趟,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奇蹟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你認為孩子聰明,得到這種暗示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好,你說孩子笨,孩子就笨給你看。
愛他就尊重他,給予他關懷和鼓勵,而不是一味的貶低和打壓。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女士曾經說過: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世上,本就是一張白紙,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肯定都會犯錯。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以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心來面對孩子。
許多父母為了「省心省力」總是喜歡口頭威脅打擊,看似多快好省,其實給孩子的心裡種下一顆恐懼的種子,導致孩子與父母離心,在經年之後,也會受其影響,在各種關係中掙扎焦慮,甚至會引發心理問題。
千萬不能因為惡語而傷害孩子一生,愛他就好好說話。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老公自願當老婆下屬:在婚姻里有地位的女人到底有多幸福
※法國禁止學生帶手機:其實,手機是孩子成長的強助攻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