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聊齋志異》為何被稱為「一書而兼二體」?

《聊齋志異》為何被稱為「一書而兼二體」?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作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今天的我們對於蒲松齡的 《聊齋志異》相當熟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影視作品的多版本改編,「嶗山道士」、「聶小倩」、「畫皮」、「狐妖」等文化符號深入人心婦孺皆知。那麼,追溯到《聊齋志異》的原著本身,它究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又為何被後世評價為「一書而兼二體」?我們該如何認識這一評價呢?

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今山東淄博人。19歲時參加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文名籍籍諸生間」。此後屢次參加鄉試,卻再無功名,蒲松齡為此而鬱鬱寡歡。他的妻子倒還十分豁達,讓他不要為此糾結。但仕途失落,是蒲松齡後來揮之不去的鬱悶,也是後來《聊齋志異》的寫作動機之一。

蒲松齡出身於書香門第,後來的傳世作品也足以證明其文採風流。但蒲松齡對八股毫無興趣,故而參加這種僵硬死板的考試就會名落孫山。由於科舉受挫,蒲松齡大半生頗顯落魄。以在大戶人家做私塾教師糊口過日。雖然生活清貧,但蒲松齡立志高潔,常常以屈原、賈誼為偶像。在《聊齋志異》的故事中,如「白秋練」、「紅玉」在經典角色塑造中,我們常常看到懷才不遇的落魄書生得到美麗痴情的美女或女鬼女妖垂青,這其中就包含了蒲松齡對包括自己在內的科場失意者的憐憫與關懷。

紀曉嵐曾經評價《聊齋志異》是「一書而兼二體」,對於這種評價,我們不妨從兩個方面去詮釋:從文體的角度而言,《聊齋志異》中不僅有類似於《搜神記》的簡略敘述,有些文字篇幅僅有幾句話簡單呈現,而有些則是長篇大論佔據好幾個頁面,類似於中國古代傳奇故事那樣有突出角色、完整情節的故事。所以《聊齋志異》既有「筆記體」,又有「傳奇體」。紀曉嵐便以此來譏諷蒲松齡。同時,「一書而兼二體」也正是《聊齋志異》的優點,不拘一格,百家並蓄,讀者讀起來興味盎然輕鬆愉快。不同的故事也很好地嵌入與之相適應的文體,對於故事情節的架構和人物角色的形塑都頗為適宜。

《聊齋志異》書影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正是好的故事配合好的問題,才發揮出《聊齋志異》獨特的光芒。我想這一評價是十分中肯的。

參考資料:

蒲松齡:《聊齋志異》

張元:《柳蒲泉先生墓表》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姚天琦 楊培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皇后在明朝是如何被冊封的?
魏晉時期的詩詞書畫,較秦漢時代有哪些新的發展?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