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

原標題:人生,就要不斷出發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這是中國建橋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製造標準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通道項目。9年間,潮起潮落、寒來暑往,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們在大海深處「穿針」,構築起全長55公里的世界級跨海通道,向超級工程背後的英雄們致敬!


700多年前,


過伶仃洋時文天祥感慨萬千: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時至今日,


依舊慷慨激昂。


如今伶仃洋上依舊煙波浩渺,


但一條跨海「巨龍」橫空出世,


它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


既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


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


被英國《衛報》譽為


新世界七大奇蹟」,


——它就是港珠澳大橋!



跨海「巨龍」的背後,


是無數超級英雄的辛苦付出


因為這群可愛的建橋人


港珠澳大橋有了許多「世界之最」

世界最長、綜合難度最大跨海大橋,


世界最長、最深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公路沉管隧道,


世界首創海底隧道「半鋼性」沉管結構,


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


……


什麼才是響亮的「中國名片」?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製造」?


大國工程是中國由大到強的新「名片」,


更是「中國製造」刻下的新註腳。

林鳴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



過去的10年,


林鳴將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這座大橋上,


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


他帶著4000人的鐵血軍團,


讓「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成為現實!


林鳴和他的團隊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

自主研發,


面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將33節,每節重達8萬噸,


長達180米,寬約38米,高11.4米


的鋼筋混凝土管,


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


安裝成長達6.7公里的海底通道。


這一項施工的技術難度,


堪比「海底穿針」


這33節沉管,從E1到E33,

每一節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林鳴眼裡,


它們就像他的每一個孩子。



第一個孩子——E1,


它有一個很浪漫的名字,


叫「深海初吻」,


但安裝的整個過程卻一點都不浪漫:


林鳴和他的團隊,


在海上連續奮戰了整整96個小時,

5天4夜沒合上眼,


終於,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這一舉動,


填補了中國外海沉管隧道技術的空白!


而在林鳴看來,


命運最曲折的當屬第十五個「孩子」—E15,


由於回淤出現異常情況,


不得不兩次被拖回工廠。


第三次浮運之後,


才成功下水。

E15三次沉放的背後,


是林鳴帶領著中國工程師們,


157天不舍晝夜的堅守。


但如今談到它們,


林鳴卻顯得雲淡風輕:


「這樣的困難都能克服,


我們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


還有什麼難題不能克服呢?」



建設港珠澳大橋期間,

中國工程師們發明了1000多項專利技術,


將國外同行們眼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作為總工程師,


林鳴帶領團隊攻破無數難關,


一起熬過無數個夜,


但他也有熬不住的時候。


在籌備第八個「孩子」


——E8沉管安裝的關鍵時刻,


林鳴出現了鼻腔大出血,


情況十分危險。


「工程建設就像走鋼絲,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這句話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林鳴心中,


也成為他堅定的信條。


於是在做了兩次全麻手術後,


他立馬又投入安裝工作,


醫生只好跟著上船。


10年來,


幾乎每到關鍵和危險的時刻,


林鳴都會像「釘子」一樣,


幾小時、十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


「釘」在工地。


但海底隧道建設中的辛苦,


這位「不聽話」的病人談得很少,


只有外在的變化暴露了一切:


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晚,


伶仃洋上海風勁爽、煙花綻放,


安裝船上一片歡呼,


叫聲、掌聲和淚水交織成一片。


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


中國媒體,乃至世界各大媒體,


都在為這項超級工程的完美落幕歡呼不已,


而林鳴,


卻在焦急地等待最後的偏差測量結果。


16公分的偏差,


於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


中國的設計師、工程師、


外籍專家包括瑞士、荷蘭的顧問……


大多數人也認為滴水不漏,沒問題


再者,茫茫大海,暗流洶湧,


把一個已經固定在深海基槽內、


重達6000多噸的大傢伙重新吊起、重新對接,


一旦出現差錯,


後果不堪設想。


「算了吧。」


「還是算了吧!」


幾乎所有人都想說服林鳴罷手。



千鈞壓頂,該何去何從?


突然,林鳴內心有一個聲音響起:


如果不調整的話,


會是自己職業生涯和人生里,


一個永遠的偏差。


很快,林鳴做出了決策——返工重來。


外方的工程師有些都已經買了機票準備回家,


也被他「抓」了回來。


林鳴後來形容這一切像是西天取經:


這就是最後給你一個考驗。


但他經受住了這場考驗:


天道酬勤,


經過42小時的重新精調,


偏差從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


幾十倍的差距!



中國工程師們依靠自己的力量,


攻克全新的建設難題,


已經不僅僅是創造新紀錄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國家及行業科技創新的實踐,


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智慧和實力!


正如林鳴所言:


「我覺得是一種精神,


包涵我們的自信,


包涵我們的智慧。」


眾所周知,


中國是著名的橋樑古國,


中國的橋樑建築也在世界上位於前列。


橋樑代表的不僅僅是兩岸的交通距離,


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再現。


港珠澳大橋的出現,


讓中國變成了,


世界沉管隧道領軍國家之一!


蘇權科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總工程師



港珠澳大橋穿過的地方,


有一片中華白海豚保護區。


為保證建橋後,


白海豚還能像以前一樣活蹦亂跳,


不減少數量,


研究人員三百多次出海跟蹤,


拍了三十萬張照片,


將當時海里將近一千兩百頭白海豚,


都進行了標識。


他們把白海豚的習性全部摸清,


制訂了嚴格的技術保證規程,


並且要求團隊在施工時,


先把白海豚驅趕到安全海域,


確保500米範圍內沒有海豚再進行施工。


從施工至今,


沒有因為施工,而傷害一隻白海豚。


這麼多年過去,


白海豚的數量,


反而增加了。



蘇權科說:


「在伶仃洋上建橋,


除了進行創新以外,


也是爭一口氣,


就是我們建橋也不要總是輸給外國人。」


建二十三公里的鋼橋,


用鋼量四十二萬噸,


相當於十個鳥巢,


或六十個埃菲爾鐵塔。



怎麼才在短時間內,


把鋼箱梁做出來?


蘇權科及團隊開發了自動化生產線,


用機器人焊接,


自動化控制,


然後在工廠里,


精密地製造鋼箱梁,


形成了世界上最好的鋼箱梁自動化生產線。


這樣的鋼結構,


只有中國能夠生產,


只有在中國。


大橋建設者


「超級工程」的背後,還有那些默默奉獻的大橋建設者









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工程,


而偉大的工程也沒有辜負


一個偉大的時代。


人能走多遠?


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


人能攀多高?


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




《我喜歡出發》


作者/汪國真


我喜歡出發。


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於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太深的流連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有雙腳,還有未來。


怎麼能不喜歡出發呢?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沒見過大漠的廣袤,依舊遺憾;見了大漠的廣袤,沒見過森林的神秘,還是遺憾。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濤,大漠有風沙,森林有猛獸。即便這樣,我依然喜歡。


打破生活的平靜便是另一番景緻,一種屬於年輕的景緻。真慶幸,我還沒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麼樣,不是有句話叫老當益壯嗎?


於是,我還想從大山那裡學習深刻,我還想從大海那裡學習勇敢,我還想從大漠那裡學習沉著,我還想從森林那裡學習機敏。我想學著品味一種繽紛的人生。



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於是,我想用青春的熱血給自己樹起一個高遠的目標。不僅是為了爭取一種光榮,更是為了追求一種境界。目標實現了,便是光榮;目標實現不了,人生也會因這一路風雨跋涉變得豐富而充實;在我看來,這就是不虛此生。


是的,我喜歡出發,願你也喜歡。



央視新聞根據《CCTV朗讀者》《開講啦》等整理


圖/視覺中國 王超英等



點擊「寫留言」,


把讚美和掌聲獻給大橋的建設者們!


中國,加油!


猜你喜歡


覺得不錯請點贊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浙 編輯/關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新聞 的精彩文章:

買家、賣家均被起訴!這種「寵物」不能養
故宮實景還原清朝帝王日常家居,快來看看跟清宮劇一樣嗎?

TAG:央視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