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戰」一開始能滅國,為何後來就不行了?
從波蘭到法國荷蘭比利時,再到蘇聯,納粹德軍一次又一次輝煌的勝利無不是「閃電戰」的功勞,而這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戰術也是全世界意識到陸戰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紀元,把握住這個潮流的德國人,正在讓被時代拋棄的國家飽受失敗帶來屈辱和蹂躪。
但經過戰爭中期的相持不下,從1944年開始,納粹德國在各條戰線上都開始走下坡路,東線面對的是蘇軍如山崩一般的攻勢,北非已經被放棄,義大利打成一鍋漿糊,西線唯有指望「大西洋壁壘」能擋住上岸的盟軍,可笑程度一如當年指望「馬其諾防線」就能擋住德國的法國......
這個時候有個很詭異的問題,開戰初期德軍那一往無前的「閃電戰」到哪兒去了?
首先,閃電戰是一種進攻性戰術,在後期德軍不斷的防禦戰中基本沒有用武之地,除非是大規模的反擊。
而且就算大規模的反擊,後期德軍也基本沒有這個能力了,且不論裝甲部隊還有沒有這個能力,最重要的是後期德國空軍喪失殆盡,沒有空軍的支持,裝甲部隊根本沒有能力發起有效的攻擊。
開戰初期德國空軍是一支非常強大的戰術空軍,以並不是多麼出色的裝備贏得諸多戰役的勝利,到頭來卻因為高層的短視而未能發展成為一支戰略空軍,最終在盟軍的戰略轟炸下完全喪失戰鬥力,任由盟國空軍在德國上空來去如入無人之境。
德國的人口與和資源也決定其最終結局。蘇聯可以忍受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主力被消滅,而德國甚至無法忍受一次——蘇聯單是在基輔就損失了70萬人,而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第6集團軍全滅也不過25萬人,中央集團軍群參謀長蔡茨勒卻說「等於打斷我們在東線的脊樑」。
希特勒孤注一擲的庫爾斯克會戰成了「德國裝甲兵這隻黑天鵝臨終前的美妙絕唱」,阿登戰役則葬送了德軍裝甲兵最後一絲力氣,沒有了裝甲部隊,發動閃電戰自然也就成了無稽之談。
最後就是對手的問題,在面對法國比利時這些國土面積小的歐洲國家時,只要佔領其政治經濟中心就意味著戰爭勝利,但對上蘇聯這樣的大國,不但戰略縱深極大,人口資源更是多到讓希特勒絕望:我為什麼會選擇入侵俄國?
TAG:威武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