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是一種風俗?不同地區的糍粑你造嗎?
打糍粑風俗
打糍粑是中國南方各地的春節風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異。臘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興興的,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過年了。民國時期的《永順縣風土誌》中記載:糯糍粑,系糯米飯在石臼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圓月,大者直徑約五尺,尋常者約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徑五尺的糍粑,大約是祭祖等特殊場合才用。
做糍粑吃的風俗習慣
糍粑
讀音
cí bā
糯米用木製飯甑蒸熟,倒入石臼舂打至爛,取出揉成一個個大小適度的糍粑團,加糖即可食用。或放入竹籮中滾粘上一層糍粑粉(黃豆炒熟磨成粉,摻入紅糖製成)即可。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糍粑製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
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
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製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曆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
糍粑,一般在湘西的冬日裡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陰寒潮濕,為了作熱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鐵架,沒有我們就用火鉗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受熱後的糍粑可不是好對付的,熾熱的高溫黏著你的手指燙,燙的人幾乎斷了想吃的念頭。但一想入口綿軟香甜,又不得不就範。糍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象一個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升騰,可見內里雪白,拿在手裡軟乎乎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了。如你不喜歡甜食,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鋪上一層,味道絕佳!如有廚房設備,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過年做糍粑吃是哪個地方的風俗習慣?起源於什麽?
糍粑,有些地方也叫年糕、粑糍。用糯米製作而成,是我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在南方許多地區,人們習慣於在春節前製作,春節期間和春節之後食用。
製作原料:糯米10千克(有的地方摻些普通大米、黃米、糯玉米等)。
製作方法:在南方一些地區,製作糍粑又叫作「打糍粑」,每年冬至前一個月家家戶戶便開始碾好糯米,準備乾柴,準備做糍粑。不少地方將做糍粑當作一項協作活動,也是一項吉祥如意的事。由村裡的長者統一安排日期,排定順序,互助進行。必須趕在冬至這一天之前做成。據說冬至這一天將做好的糍粑用水漂起來,可一直保留到第二年春天而不會變質。製作時將上好的糯米洗凈,用清水浸泡24小時,然後濾幹上籠屜大火蒸熟,後放入木桶內用木棍反覆杵打和攪拌成泥狀,然後做成直徑20厘米、厚約3厘米的圓餅,放涼變硬後放清水中浸泡儲存。食時可切條蒸食、炸食、烤食、煮食、炒食、煨食均可,其味細膩香甜。做糍粑
講究糯米的質量、水質以及製作的季節。一般在冬季製作為好。以湖北鄂州華容一帶的糍粑最為出色。
特點:柔軟細膩,香甜可口,食用方便,是招待客人、饋贈親友的上等佳品。桂林,重慶想了解古鎮柑子龍,還得先談談中秋節吃糍粑的淵源和含義。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通常人們把過中秋看成僅次於春節的農曆節日,素有「小年」之稱。
糍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千百年來廣大人民與之結下了深厚友誼,對之情有獨鍾,並賦予了它無限寄託和深刻喻意。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象徵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糍粑是圓的凝聚,它始終與圓相伴。蒸糯米的蒸籠,打糍粑的碓窩,放糍粑的簸箕,做餡的黃豆、花生、芝麻等等無不與圓同在,而一家團聚圍著圓桌吃糍粑月餅,盡情欣賞圓月的活動更是豐富多采,老木柑也因體形肥圓而成為寵物,製成龍後被人舞動,共度良宵,歡慶節日。
湘西民俗風情:春節臨近糍粑香(附圖)
苗族人對糯米的熱愛和重視都甚於其他族群,糍粑就是苗族人民用糯米做成的眾多食物之一。在我的家鄉——湘西南麻陽苗族自治縣苗寨,逢年過節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因此苗族人家除了種一般的水稻之外,還會特意留出一片地來,種植糯米稻,以備來年之需。
苗族過的是農曆新年,也就是春節。這些圖片一部分是我的攝友臨近過年時拍的——苗族人家過年打糍粑的場景。打糍粑是我們麻陽苗族人家過年必須要做的事,會留出一天的時間專門用來打糍粑。每到年關,你就會聽到苗寨里響起的此起彼伏的快樂「打糍粑協奏曲」。在過年裡打糍粑,寄託著苗族人民的美好願望,因為白白圓圓的糍粑象徵著「團團圓圓
糍粑是湘西的特產,一般是用糯米做的,也有加入高梁、小米、包穀的,顏色就是紅色或黃色的,如果加入野蒿子就是綠色的,各有各的風味。
TAG:小小吃貨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