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癌症患者找最佳食譜了,他們需要的是這個
較真要點(趕時間?看要點就夠了):
1、有研究發現:中國67%的住院腫瘤患者存在中、重度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直接導致的死亡率高達20%。
2、癌症本身、手術、放化療是引起癌症患者出現高比例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在飲食中盲目忌口可能加重營養不良。
3、癌症患者應該關注自身體重,每兩周測量一次,及時自查是否存在營養不良。
4、營養支持應該貫穿癌症治療的整個過程。在能夠正常飲食情況下,患者可遵循均衡的飲食原則,保證全穀物和魚蝦蛋奶的攝入;如果不能正常飲食,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口服營養補充劑或接受腸內/腸外營養支持。
查證者:丁冰傑 | 北京友誼醫院臨床營養科
最近有網友給《較真》留言,問「有沒有針對癌症患者的最佳食譜」。因為癌症種類很多,有消化系統癌症,比如胃癌、腸癌,也有非消化系統癌症,比如肺癌、皮膚癌;癌症病人還有早、中、晚、終末期等多種階段;再疊加患者其他的基礎病,所以很難說有一個通用的最佳食譜。
但這個問題反映出來,患者或者家屬對於患者本身的營養狀況非常關注。這是對的。因為營養不良是癌症患者的常見癥狀之一。而且有研究發現:中國67%的住院腫瘤患者存在中、重度營養不良,營養不良直接導致的死亡率高達20%。[1]營養不良的癌症患者會對放療、化療及手術的耐受力下降,對治療反應的敏感性降低;並存病及併發症更多,因而醫療花費更高,生存時間更短。
所以,及時發現營養不良,並積極給予營養支持,對於癌症患者延長生存時間和提高生活質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
一、癌症病人的營養不良主要是營養不足
營養不良是指營養物質攝入不足、過量或比例異常,與機體的營養需求不協調,從而對細胞、組織、器官的形態組成、功能及臨床結局造成不良影響的綜合征。它包括營養不足和營養過量兩個方面。癌症患者的營養不良特指營養不足。
二、癌細胞本身的消耗等多種原因都會導致癌症患者營養不良
癌症患者發生營養不良,除了受癌症本身的影響外,還有很多原因。以下列舉主要的幾個:
1、癌細胞本身的消耗
癌細胞的代謝不同於正常細胞,是一種非常不高效的代謝方式,同樣是利用一個葡萄糖但卻只產生2個ATP,而正常細胞卻能產生38個。如果飲食上沒有增加食物總量的攝入,這種極其浪費的代謝方式將導致癌症患者的營養入不敷出,長期下去必然造成營養不良。
2、放化療的副作用
放化療可以直接影響新陳代謝,或因引起噁心、嘔吐、腹瀉、口腔炎、味覺改變、胃腸道黏膜損傷、食慾減退和厭食,進而間接影響營養物質的攝入,導致患者營養不良。
3、手術影響
患者在癌症手術之後,尤其是消化道癌症手術,術後往往需要有一段時間恢復,才能正常進食,如果這段時間不能吃飯,又沒有給予其他途徑的營養支持,非常容易出現營養不良。
4、講究太多,盲目忌口
很多癌症患者還會掉進一個手術後「胡亂忌口」的坑。錯誤的「忌口指導」除了來自「網路」,還有可能來自「七大姑八大姨」。比如,「牛羊肉、鵝肉、海鮮你都別吃,不然傷口長不好!」「韭菜、春筍、香椿、香菇、香菜,這些都是發物,可千萬別吃!」「剛做完手術,要多煲湯增加營養!」如果完全遵循這些「道聽途說」,恰巧這位患者又不吃肉,那就註定要營養不良了。
三、兩招教患者和家屬快速判斷營養不良
對於營養不良的篩查與評估有很多種方法[2],患者可以到正規醫院的營養科諮詢營養師。以下介紹兩種簡單方法,患者自己在家就能做。方法如下:
1、理想體重診斷法
首先,明確兩個概念,實際體重就是目前測量的體重;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然後,再根據實際體重/理想體重的結果進行判斷。
實際體重為理想體重的90%~109%為適宜;
實際體重為理想體重的80%~89%為輕度營養不良;
實際體重為理想體重的70%~79%為中度營養不良;
實際體重為理想體重的69%以下為重度營養不良。
2、BMI 診斷法
BMI=實際體重(kg)/身高(m)2
BMI < 18.5為低體重(營養不良);
BMI 18.5-23.9為正常;
BMI 24-27.9 為超重;
BMI ≥ 28 為肥胖。
癌症患者應該每兩周定時(晨起排便後空腹)稱重一次,並記錄。任何不明原因(非自主性)的體重丟失> 2% 時就要高度懷疑是營養不良了,且應及時回醫院複診。
四、營養支持應該成為癌症治療的基礎措施和常規手段,不同患者有不同方案
患者一旦出現營養不良,就需要及時干預,以糾正其營養水平。這種有針對性的干預就是營養支持,具體是指在患者飲食不能獲取或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通過腸內、外途徑補充或維持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攝入。癌症患者不一定是在進入疾病終末期後,才會發生營養不良,很有可能在確診前就發生了,所以營養支持最好是及時跟上,並且要根據具體情況來調整。以下是在患者的不同營養水平下,採用的不同的營養支持方案。
1、可以吃飯,並且飯量能滿足自身能量需要60%的患者:
可在營養師指導下、按照以下原則保證飲食攝入。
(1)增加全穀物的攝入,並以此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保持體重正常(超重者適當減重)。全穀物不是大米、麵粉,而是包括(大/小/黑/燕)麥、(大/黃)米、玉米、高粱、黍等。
(2)吃足夠的蛋奶豆、魚蝦禽類,減少豬牛羊肉,不吃加工肉(火腿腸、培根等)。
(3)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每日蔬菜+水果共要求攝入5份(蔬菜1份= 100g,水果1份= 1個),要求色彩繽紛,種類繁多。
(4)改變生活習慣,戒絕煙草,不飲酒,保持充足睡眠。
(5)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營養品(如維生素、蛋白粉等),不盲目補充。
(6)避免含糖飲品,避免過鹹食物。
2、可以吃飯,但吃得不足,不能滿足自身能量需要60%的患者:
要在日常飲食基礎上增加口服營養補充(ONS)。口服營養補充是將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以營養液的形式口服,達到增加營養攝入的目的。比如商品製劑安素、益力佳,或者通過食物製作的勻漿膳。勻漿膳就是按照人體所需要營養,使用雞蛋、肉、牛奶、新鮮蔬菜、穀物、植物油、食鹽等合理搭配,混合、研磨並過濾而成。通常用於鼻飼病人的營養支持,也可口服。
3、完全不能吃飯的患者:
需要進行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這個階段就交給醫生來做吧,以下只是簡單介紹,便於患者理解。
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經過胃腸道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各種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只是這些營養物質不再是以吃飯的形式來提供,而是把營養物質做成了像奶粉一樣的粉劑再沖調或者直接做成像奶昔一樣的液體,通過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鼻空腸管或胃空腸造瘺管等渠道,進入人體胃腸道。
腸外營養(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指從靜脈內供給營養的營養支持方式,全部營養從腸外供給稱全胃腸外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這種營養支持方式是無法進行腸內營養時的選擇,比如胃腸道手術術後早期,癌症晚期或者終末期的患者就需要這種方式來做營養支持。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患者無論是做腸內營養,還是做腸外營養,都需要通過正規醫院營養科的營養師或者腫瘤內科的醫生來確認具體劑型和劑量。
從目前的臨床情況看,對於癌症患者的營養支持還遠遠不足,希望患者和家屬都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因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報告稱:包括營養支持在內的姑息治療可以顯著延長進展期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生活質量、節省醫療費用,療效與靶向治療相當,但費用不足其1/10。[3]
所以,營養支持應該成為癌症治療的基礎措施和常規手段,在癌症診斷之後就應該開始,並且貫穿於癌症治療的全過程,而不是可有可無。目前發現營養支持不僅能改善營養不良狀態,而且還可以調節代謝、調理免疫,其作用已經升級到營養治療的層面。
參考文獻:
1、李增寧,陳偉,齊玉梅,等.腫瘤患者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應用專家共識.腫瘤代謝與營養電子雜誌. 2016;3(2):95-99.
2、石漢平.腫瘤營養療法.中國腫瘤臨床.2014,18:1141-1145.
3、Temel JS, Greer JA, Muzikansky A, et al. Early palliativ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0, 363(8):733-742.
本文編輯:zolazhang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較真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喝生土豆汁不能治胃病,別難為自己了
※較真:「屁股大好生養」,這些民間俗語到底可不可信?
TAG:較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