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觀察」博客曝光後,清華大學公布對涉事學者的處理結果
10 月 21 日,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發布聲明,稱該院 2015 屆博士生葉肖鑫涉及「嚴重學術不端」問題,院方已於去年 4 月撤銷其博士學位,並停止其導師唐國翌教授招收研究生資格、撤銷行政職務,辦理退休手續。
這份遲到一年的公告發佈於公共輿論發酵之際。10 月 19 日,致力於監督學術不端行為的博客「撤稿觀察」(Retraction Watch)發文,指清華大學一個材料科學研究團隊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 11 篇論文從 2016 年到 2018 年先後被撤稿,原因包括存在圖像操縱、內容重複使用、虛假署名等學術造假行為。曝光內容迅速引發中國學術界關注,直至清華大學作出官方回應。
值得玩味的是,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對撤稿經過的描述與「撤稿觀察」略有出入。
根據官方聲明,葉肖鑫的博士導師、涉事論文通訊作者唐國翌教授於 2016 年 3 月收到舉報,立即組織對葉肖鑫就讀博士期間發表的 16 篇論文進行核查並發現問題,隨後與出版機構溝通,要求撤稿。
而「撤稿觀察」則找到了挪威一所大學的學者 Hanna Tiainen,後者據稱參與了撤稿前的調查。Tiainen 的敘述還原了一個戲劇性的故事:當時,她所在的團隊不斷收到一名審稿人的請求,敦促他們在自己的論文中引用「完全不相關」的文章。Tiainen 隨即意識到,這名審稿人試圖藉此提升其發表成果的引用率。這種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但這次的審稿人似乎尤為迫切,令她頗為好奇。
為此,Tiainen 真的去仔細閱讀了被要求引用的論文,引出了重大發現:兩篇論文包含了相同的研究結果。經過深挖,她發現共計 16 篇論文通過對內容的重新編排和對圖例的輕微改動,不斷複述相同結果。由於這些論文的作者不斷引用自己過去的發表成果,找到這些線索並不費力。Tiainen 及其同事隨後向有關期刊的編輯報告了他們的發現。
「撤稿觀察」並未指明 Tiainen 團隊發現造假的時間。
清華大學公布的處理結果可能宣告了涉事研究團隊學術生命的終結,但造假事件暴露的問題遠遠沒有解決:「撤稿」背後的學術不端現象究竟有多嚴重?對嚴重的撤稿事件,高校及學術出版業應當如何負責任地向公眾作出交代?
事實上,解決這些問題也是「撤稿觀察」成立的初衷。這個博客創建於 2010 年,由兩名具有科學背景的記者和學者負責更新,目的是通過追蹤撤稿監督科研進展。儘管犯錯和更正是學術研究的正常現象,但完全撤回一篇論文意味著存在嚴重問題——包括學術欺詐。因此,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撤稿為外界調查與監督提供了直接線索。
在 2010 年的第一篇博客中,「撤稿觀察」解釋了追蹤撤稿事件的意義:對科學界來說,觀察撤稿情況也是在觀察科學的自我修復能力;對公眾來說,由於許多撤稿事件都在學術界被內部消化,贊助了科學研究的納稅人和看中了研究成果的投資者並未享受應有的知情權,無法及時問責、調整投資決定;此外,對撤稿的分析也有助於衡量同行評審與編輯流程的質量。「撤稿觀察」猜測,撤稿率可能反映了學術期刊的可靠程度。
就此次曝光的撤稿事件而言,過去一年半內,雖然院方早已作出內部處分,公眾對此卻一無所知。而中國的科研活動很大程度上來自公共財政,不透明的處理弱化了來自外界的監督能力,進而孳生了更普遍的學術不端。
這不是「撤稿觀察」第一次報道來自中國學者的學術造假。2017 年 4 月,知名學術出版商施普林格(Springer)撤下了旗下雜誌《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的 107 篇文章,全部來自中國醫學領域,所涉行為是冒充稿件的審稿人,偽造同行評審結果。這起事件創下了「撤稿觀察」創建以來同時撤稿量最多的記錄。科學新媒體「知識分子」認為,中國科研工作的國際形象因此遭受重創。
撤稿和學術不端案例在全世界都呈上升趨勢,中國是情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網易數讀」根據艾普蕾(iPlagiarism)與 ESI 資料庫中的撤稿、發表記錄統計發現,2007 年至 2017 年,中國的撤稿率為 1.13‰,在主要國家中僅次於印度和伊朗。抄襲、操控審稿是中國學者被撤稿的最主要原因,遠超「文章有誤」的論文數量。
在名利雙收的誘惑和青年學者以發表成果保住教職的重壓之下,學術操守成了犧牲品。要扭轉這一趨勢,只靠一個博客顯然不夠。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大公司頭條:自如首次出租的房源在空氣檢測合格後,空置 30 天再上架出租;國家衛生健康委發通知,醫師可以在線開慢性病、常見病處方;蘋果今夜凌晨將舉辦發布會,更新全系列硬體產品
※這個 29 歲的青年一直在推動同性婚姻法制化,因為這是他的生活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