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中,為什麼日本沒有出現王牌狙擊手,甚至出色的記錄都沒有?

二戰中,為什麼日本沒有出現王牌狙擊手,甚至出色的記錄都沒有?

文 | 周渝

1943 年 5 月 11 日,在阿留申群島的阿圖島作戰的美軍

1943年5月11日,1.1萬名美國士兵分成三路,在阿圖島的東北部和東南部登陸。阿圖島是美國阿拉斯加半島以西上千公里外阿留申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島上荒蕪貧瘠,唯有火山爆發形成、常年積雪覆蓋的高山禿嶺和凍土荒原。1942年春,日軍攻佔了這座小島後,開始在這彈丸之地修築眾多永久性工事,並集結了2630人的重兵據守。登陸之初,美軍尚未遇到激烈抵抗,到次日清晨,日軍發現敵情後,北部登陸的美軍部隊便被日軍的狙擊手、機槍和迫擊炮組成的火力網死死釘在了原地整整一天不能動彈,此地也被美軍稱為「血腥角」。

阿圖島天氣惡劣,常年雨霧繚繞,鮮有晴天。登陸之日大霧瀰漫,美軍飛行員和海軍炮手皆無法準確定位日軍碉堡的位置,無法提供火力支援,而島上的美軍更是不知方向,敵堡與岩石洞中猝不及防的槍響如死神降臨,美國士兵一個接一個在迷霧中被狙殺。行動計劃受阻,美軍南部登陸部隊的指揮官愛德華·厄爾中校決定親自進入前線調查。一到戰場,只見山谷雲翻霧罩,根本無法辨明方向,忽然一聲槍響,厄爾血漿迸濺,倒地身亡。指揮官陣亡,美軍被困在了馬薩克山谷整整6天,士兵們因凍傷和戰壕足病造成的傷亡卻與日俱增。負責指揮登陸師的艾伯特·布朗少將也因此被解除了指揮職務。儘管阿圖島戰役最終以美軍的勝利告終,也成了日本陸軍首次「玉碎」戰,但它給參戰美軍留下了兩個至深印象:其一是日軍亡命的自殺式「萬歲衝鋒」,戰至最後只有27人倖存,且大多為自殺未遂者;其二則是行蹤飄忽、出沒無常的日軍狙擊手,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槍聲響起的瞬間總讓人猝不及防,即便是指揮官厄爾也命喪於他們的槍口之下。在後來的太平洋熱帶雨林,他們更如之中的死亡布谷鳥,給對手留下無盡的陰影與噩夢。

日制九七式狙擊步槍

二戰中出現過許多王牌狙擊手,最著名的如蘇聯紅軍瓦西里·扎伊采夫,他以一人之力擊斃了超過400名法西斯官兵而聞名。儘管在以瓦西里為主角的電影《兵臨城下》中,他的對手黨衛軍上校科寧格只是個虛構人物,但在二戰德軍戰史上,也有被稱為「狙擊之王」的馬豪斯·海茨瑙亞,這名青年德國士兵至少狙殺了345名盟軍將士。即使在芬蘭,也出過「白色死神」西蒙·海耶,據說其在蘇芬戰爭期間,使用一支芬蘭版莫辛納甘步槍至少射殺了542名蘇軍。但作為軸心國第二號BOSS的日本,卻從來沒出過王牌狙擊手。為何成為亞太戰場上盟軍將士噩夢的日軍狙擊手,不僅沒有出現過像瓦西里那樣的王牌,甚至連留下出色狙擊戰果的士兵都很難找到記錄呢?

首先要說明的是,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並沒有專業的狙擊手訓練,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步槍上也沒有裝備專門的望遠瞄準鏡,擔任狙擊任務的都只是普通的日本士兵,他們之所以能夠給對手留下深刻印象,主要還是取決日本的教育和軍隊訓練兩方面。明治維新後,日本於1872年公布《學制令》,開始進行全國性教育改革。到1907年,日本的小學就學率達到97.83%。在兵源普遍受過基礎教育的基礎之上,進入軍隊後訓練自然更為高效與統一,當時教育普及度遠低於日本的中國軍隊在對日作戰時普遍戰鬥力不及日軍,傷亡慘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此外,日軍的訓練也相當嚴格,尤其是單兵作戰訓練尤其嚴酷,包括進攻、防禦、追擊、退卻以及夜間作戰等項目。

1942 年 1 月,一支由日本相撲力士組成的日軍聯隊,正在本土接受新兵入伍訓練

在日本,新兵進入軍隊後,要先經過5個月的新兵集訓,訓練課目包括隊列、刺殺、射擊及拉練。在這期間最少要有一次在嚴冬條件下的5天野營拉練,訓練士兵嚴寒耐力及夜間應戰能力,對射擊則要求絕對精準。經過新兵集訓後,會轉入小隊、中隊級協同戰術訓練,這個階段,新兵常會遭到老兵們魔鬼式的「磨鍊」。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槍長瞄;夜間百米外射擊香火頭;避彈奔跑及針對避彈奔跑的射擊方法;狙擊與反狙擊術等。這些魔鬼式訓練的確很大程度提高了日本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尤其在太平洋戰場熱帶雨林的惡劣環境中,他們能夠保持超常的作戰意志,給盟軍造成不少傷亡。

可日軍為何出不了王牌狙擊手呢?這很大程度上也與他們這套魔鬼訓練法有關。在日本陸軍中,儘管也制定了所謂「五項基本戰鬥倫理」——忠誠、謙恭、勇氣、誠實、節儉,但日本陸軍軍士對待部屬的方式與美軍完全不同。在日本軍隊中,士兵一旦有任何錯誤、疏忽、怠慢、粗心,就會立即遭到嚴厲的懲罰、體罰士兵是家常便飯,不僅新兵訓練如此,在作戰部隊中也是如此。日本士兵對於犯錯招罰的恐懼和面對官長的權威時戰戰兢兢的心態很大程度上扼殺了他們的主動性。正因如此,日本陸軍經常無法抓住轉瞬即逝的戰機,甚至不敢接手已陣亡戰友的武器,唯恐越軌行為的後果。擔任狙擊任務的士兵儘管槍法精準,毅力非常,但往往死守一處進行射擊,至死方休,不少士兵甚至將自己捆綁於樹冠之上,通常在狙殺數人後暴露目標,被盟軍一通火力問候,命喪黃泉。人死了,自然也就沒有機會繼續刷新戰績,成為王牌狙擊手。

儘管沒有專門的狙擊手訓練,但太平洋戰爭中,日軍還是大量的使用「狙擊手」,他們往往會先刺探美軍的防禦措施,而後吸引其開火,再用狙殺的方式威懾對方,延滯其推進速度。如果說像瓦西里那樣的王牌狙擊手是死神的話,那麼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狙擊手就是一群綠色地獄中的惡鬼。他們不會像死神降臨那樣令人聞風喪膽和無可奈何,卻如鬼影般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在吞噬著對手的性命。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鄧小平十年提出十次的一個心愿,整個連隊都給領導跪下
歷史上是否發過世界性的洪水?諾亞方舟、大禹治水只是神話?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