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敗退中國:韓企在中國為何屢次折戟?
原標題:樂天敗退中國:韓企在中國為何屢次折戟?
本篇作者:毛洪濤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本文經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ID:fengluntalk)授權發布
沉寂一年多之後,登陸中國市場 11 年的韓國商業巨頭樂天瑪特最終選擇退出。日前,多家媒體報道:樂天集團旗下零售超市樂天瑪特在華 93 家門店宣布向利群股份、物美集團出售的基礎上,餘下未能出售的 12 家店鋪,也擬在年內徹底關店。號稱「亞洲零售業之最」的樂天瑪特就此將徹底告別中國市場。樂天百貨也因近兩年在華虧損高達 1400 億韓元,計劃裁撤。與當年鯨吞萬客隆入場的豪氣不同,韓國樂天離開中國走得拖泥帶水,滿心不甘。
這不是韓國大企業第一次在中國碰壁。易買得作為韓國零售業巨頭, 1997 年進入中國市場,巔峰時在華分店接近 30 家, 2017 年將僅存的 5 家分店賣給泰國正大集團,從此退出中國市場。同年,受三星 NOTE7 爆炸門影響,三星手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由 20% 下降到不足 2% 。曾經位列全球第三,與諾基亞、三星爭鋒的 LG 手機,因性價比低而被稱為「花架子」,已經連續兩年未在中國市場推出智能手機了,其中文官網早已悄悄撤下手機欄目。
三星、LG 、樂天……這些企業在韓國是名副其實的「財閥」,進入中國市場後卻屢屢受挫。拋開商業競爭等外部原因,其本身存在的企業弊端也很值得探究:韓國「財閥」企業過於依賴本國的「政經關係」;企業體制落後,發展過程中沒有進行相應的內部改革;企業過於強調「韓國意識」,進入東道國後刻意避免本土化。當帶資入場的「韓國模式」新鮮感褪去後,脆弱的韓國大企業與如今的中國市場已是格格不入。
《春夏秋冬又一春》| 痛不可怕,不肯反思才可怕
這份「格格不入」可以從韓國樂天的歷史說起。樂天集團創始人是韓裔日本人辛格浩,當年和很多韓國年輕人一樣,去日本留學,並憑藉優秀的個人能力和經營理念,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在日本獲得投資創立日本樂天,隨後反哺韓國,創立韓國樂天。
與大財閥林立的日本不同,二戰後的韓國尚屬商業的「蠻荒之地」,到了朴正熙執政的時代,韓國政府為求快速發展經濟,從各行業中選擇幾家企業,政府為企業提供信譽擔保,企業藉機舉債經營,快速擴張實現規模效應。
三星、現代、 SK 、 LG 、樂天等如今韓國五大企業,無一不是因此發家。從一開始,這些韓國企業就被注射了國家基因,這種基因不僅使其「富可敵國」,還造就了韓國的財閥政治。
政客追逐權力,企業追求利益。出於各自需要,企業出資幫助政客參選,政客獲得權力後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這種韓國政府與大企業間維持「蜜月」的方式,正是源於政府主導型經濟下對企業的扶持。
「鐵打的財閥,流水的韓國總統。」雖然這樣的方式讓韓國總統成為高危職業,企業也很可能遭遇醜聞,但高額的回報還是使其一屆屆地沿襲下來。
1995 年,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秘密政治資金醜聞被揭露,令輿論大嘩的不止是其收受賄賂金額的龐大和頻繁,還有幾乎所有大企業都定期向其提供巨額政治獻金。類似事件從未斷絕,所以「薩德換地事件」的發生絕非偶然。這就不可避免地讓樂天在華的經營,變得無比艱難。
長期不正常的政商關係,令出海的韓國大企業不時捲入外交事件當中。在韓國國內,利益可以換取庇護。然而,韓國企業海外擴張的步伐已然邁出,擺脫韓國「財閥經濟」的思維,才可能在海外,特別是中國,走得更好。
《局內人》|身在局外,心在牢中
其次,韓國大企業的業務範圍廣泛,可稱為「商業帝國」,也和帝國一樣,保持著東亞傳統的家族企業模式。家族企業本身不是問題,據統計全世界 500 強企業中 40% 的企業仍由家族所有或經營,但不思改革的家族企業模式就會出大問題。
樂天集團就是個典型例子。日本樂天規模尚小時,創始人辛格浩和弟弟辛春浩就為樂天經營權爭鬥。在韓國樂天超過母公司日本樂天之後,辛格浩的兩個兒子爆發奪權之戰,辛格浩一家全數捲入這場爭鬥,辛格浩先是解除大兒子職務,又想為大兒子扳倒二兒子,結果被妻子和二兒子聯手扳倒。內鬥結束時,辛格浩已經 92 歲高齡,公司管理層動蕩不安。
除了家族內鬥,樂天集團還採取內部現金循環機制,各個子公司之間交叉持股。這一機制不僅減少了外部舉債,更是層層增強了辛氏家族對樂天集團的實際控制力。
這種模式並非樂天獨有。 2003 年,SK 集團第二代掌權者、董事長兼 CEO 崔泰源因涉及非法股票交易和一宗價值 1.5 萬億韓元的舞弊案被捕,被判入獄三年。 2013 年,崔泰源又因侵吞 465 億韓元公司財產而被判 4 年。
三星李氏已經進入 3.0 時代,今年 3 月才宣布董事會會長與首席執行官的角色分開,但「太子爺」李在鎔仍是三星權力的頂端。李在鎔捲入朴槿惠案後,三星上下為其脫罪傾盡全力。
經營權和所有權不分是家族企業最令人擔心的地方,創始人家族對經營權過分堅持,卻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以及科學決策程序。在企業權力中心過渡時,繼承人的思維模式和能力卻未必能與時俱進。
若能夠針對利潤分成、新一輩成員的角色、薪資、所有權、繼承權、家族決策、利益衝突和退出機制等,共同制定出一套憲章般的規則,對企業來說將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很顯然,韓國大企業雖已進入二世甚至三世,卻仍未制定完整的「家族憲章」,一面保留著家族企業的特色,家族成員牢牢掌控整個集團,董事長少有掣肘;一面在大肆進行海外擴張,想走歐美跨國企業的道路,卻不思改革,只簡單粗暴地用「韓國模式」經營海外資產。
《繼承者們》| 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再者,韓國企業過於依賴本國市場,進入海外市場後不願主動本土化,經營策略保守滯後。這種企業文化在進入中國後也未改變。
相較於歐美、日本企業,韓企進入中國時間最晚,但對中國市場的渴求促使其積極快速地入場,所以韓國在華企業大多是獨資形式,對母公司服從度極高。此外,韓國企業在華投資以第二產業為主,但在中國購買原材料和配件的比例卻極低,很少在華設置研發中心,對技術轉讓十分謹慎。在人員任用上,韓企也十分堅持「韓國化」,高層管理人員基本由母國派遣,重要管理職務和核心技術工作大多由母國人員擔任。
中韓兩國地理距離雖不遠,市場差別卻很大,全然照搬韓國企業在韓國的經營形態和策略,無異於削足適履。
「薩德換地事件」後,僅用了幾個月,樂天瑪特就全線崩潰,不到 9 個月,樂天百貨也計劃結束營業。這一年是中國新零售起步發力的一年,市場競爭激烈,運營模式不斷更新。同類的沃爾瑪、家樂福在前兩年就深感大賣場整體利潤下滑的壓力,想方設法牽手京東、天貓,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樂天卻不為所動,對現代電視購物、樂天電視購物退出中國的預警熟視無睹,仍然以韓國思維看中國,相當於用馬拉松的競速來跑 110 米跨欄,自然落後。
樂天在中國市場大勢已去時,曾表示要加速布局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希望從中彌補損失。然而當年的樂天進入中國,與今日之樂天進入東南亞何其相似。同樣看中對方市場潛力,同樣屬於後發企業,同樣將要面臨互聯網的衝擊,中國市場的先例就在眼前,被寄予厚望的樂天瑪特在印尼營業情況也不甚理想。如果不及時調整企業運營思路,樂天在海外能否再戰也要畫上問號。
《新世界》| 只有勇立潮頭,才能看到新希望
此外,韓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並沒有對消費者表現出足夠的尊重。以最典型的三星為例,2016 年三星 NOTE7 電池爆炸案後,三星在全球進行召回,卻堅稱中國市場發行的版本沒有問題,不予召回。不久國行版本 NOTE7「首爆」曝光後,客服的不作為讓三星口碑大跌,全額退款也沒能彌補。隨後兩年,三星推出的高端旗艦機在中國市場遇冷,同期國產手機兇猛發力,安卓霸主跌落神壇。
雖然三星集團業務範圍龐大,但手機卻是消費者眼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如果保持目前的消極營銷以及保守更新,三星手機在中國幾無可能再度提升品牌口碑。
中韓兩國地理距離雖不遠,市場形勢卻大不相同。韓國大企業長期以本國的情況來度量海外市場,拒絕在市場地本土化,拒絕適應與改變,只靠碰壁來獲得反饋,撞得頭破血流也就在所難免了。
圖片來自網路
※長假來了,寵物寄養成了一門好生意
※SpaceX簽約首位繞月飛行乘客,將於18日公布其身份
TAG: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