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沒有消防車,故宮是怎樣防火滅火的?不說你可能不知道!

古代沒有消防車,故宮是怎樣防火滅火的?不說你可能不知道!

建造於明成祖年間的故宮建築宏偉、規模龐大,是我國保存最大、最為完好的皇宮建築。眾所周知,古代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很容易產生火災。歷史上的許多著名建築都是毀於火災之手,如阿房宮、大明宮、南京報恩寺等等。

紫禁城建成於公元1420年,至今已600年。在沒有消防車、高壓水槍、無人消防飛機等先進消防器材的古代,故宮是怎樣進行消防滅火工作的呢?

千萬不要小巧古人的智慧,他們自有妙招。原來紫禁城的選址非常巧妙,設計師將護城河水引入皇宮,由西北入至東南出,既美化環境,又可解決救火水源。明代天啟六年武英殿發生大火,即取「金水河」水撲滅。皇宮內外還掘井約80餘口,除供宮女、太監飲用外,也為救火之用。

此外,紫禁城內還安設吉祥缸308口(如今只剩下了231口),就是為了做儲水滅火之用,就是我們遊覽故宮時看到的那些大水缸。據說,這些大缸還有一個俗稱叫「門海」,取門前之大海的意思,祈望以水克火,宮裡不再發生火災。

每年冬夏兩季,大小缸內儲滿清水。內廷吉祥缸,由關防衙門內管領率領蘇拉(宮中差役)進內添水;外朝(三大殿)吉祥缸,由機桶處蘇拉每日輪流將水添足。為了防止大缸里的水冬季結冰,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蓋,氣溫特別低時,還要在缸下燒炭加溫。

滿清入關後,清代皇帝比明代皇帝重視宮中火患。不僅嚴諭宮內「禁飭火燭」,而且,採取了積極防範措范。宮中添置有「西洋國水器」。有一款叫「水銳器」(即機桶)的救火器,非常犀利,其構造恰如一個放大尺寸的小孩玩的水槍。它的主體是一副竹套筒或金屬套筒,內筒頂端有用皮子做的活塞,下部有分岔的支腳,揚水時即以支腳承地面,將外筒用力向下壓,水自外筒頂端噴射,揚至火場。其功能已經類似現代的高壓水槍了。

乾隆年統計,乾清宮安設機桶65架,寧宮、寧壽宮安設杬桶各10架,東華門、西華門內安設機桶各4架。另外,宮內備置鐵鏑、斧钁器具;長桿鐵杈子、鉤子、麻刷等。每年春秋兩季,皇宮內都要舉行消防演習,力求有備無患。

儘管消防措施做的很足,但是仍沒法完全杜絕,畢竟雷擊造成的大火是很難預控的。紫禁城最有名的一場大火發生在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被大火焚毀,直接影響了光緒皇帝的大婚。不得不臨時扎一個紙的太和門充當門面。

19世紀晚期,現代消防器材相繼出現。溥儀登基後,清廷特意從日本東京進口四輛蒸汽機筒車用於防火。故宮的消防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下 的精彩文章:

趙四小姐去世後,張學良沉默兩小時,說了三個字,讓人痛心!
為什麼把收房的人稱作房東?而不是房西或房南,太漲知識!

TAG:文史天下 |